東西:閱讀,從鄰居開始
中國與東盟是近鄰,然而,地理的相近未必獲得文學交流的優先權。十多年前,我在泰國曼谷和越南的河內逛書店,很少看到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即使有,也是零零星星幾本,躲在不起眼的角落,仿佛害羞的客人,與商場琳瑯滿目的中國商品和穿梭于大街小巷眾多的繁忙的中國商人形成強烈反差。一邊是浩浩蕩蕩的隊伍,一邊是冷冷清清的圖書,商業與文學走出去的落差如此之大,雖在我意料之中卻又心有不甘。
2010年,我所供職的廣西民族大學同意我找泰國作家協會合作,翻譯出版中泰文學作品集《同一條河流》,分別選出中國與泰國當代五部短篇小說和十首詩歌,同時在兩國雙語出版。該書出版后,成為雙方留學生的最佳讀本。2015年春,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黎輝宵教授一行訪問廣西民族大學,提出翻譯出版我的中短篇小說集,我樂于授權。次年,越文版小說集《沒有語言的生活》出版。
2015夏天,越南出版人阮麗芝來到南寧,與我洽談翻譯出版事宜。我建議她與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作家協會合作,出版更多的廣西作家作品。在我推薦的眾多作家中,她選取了五位作家的作品帶回越南研讀。很快她就給我來信,說愿意翻譯出版這些作品。次年7月,我與五位廣西作家來到越南胡志明市讀書街,參加長篇小說《篡改的命》越文版新書發布會,同時簽訂五位作家越文版翻譯出版合同。越南媒體跟蹤報道,不少讀者圍觀。由于引進效果尚可,該公司又陸續翻譯出版了我的長篇小說《后悔錄》《耳光響亮》和《回響》。我們的作品在越南慢慢地多了起來。今年是中越人文交流年,6月下旬,受芝文化公司邀請,我到越南胡志明市做了三場交流活動。越南的評論家以及讀者不僅分享了他們的閱讀感想,還樂于深度交流。我切身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以及友好。
除越南、泰國之外,廣西作家的作品已分別在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翻譯出版。而廣西的出版社也分別出版了越南和緬甸作家的作品。我們與東盟相互閱讀的良好態勢正在形成。十多天前,中國東盟圖書文化周在南寧舉辦,來自東盟各國的圖書展臺吸引了大量的讀者和出版人圍觀。
遠親不如近鄰,中國人非常重視與鄰居的關系。因此,對于鄰居的閱讀尤其重要。中國與東盟山水相連、風物相近,歷史經驗與現實經驗多有相似之處,彼此一旦重視閱讀,那就很容易產生共鳴。近年,在與東盟各國作家與讀者的交流中,我看到了閱讀前與閱讀后的區別,看到了十年前與十年后見面時的表情、語氣與動作的不同。我想,這便是文學的力量,它在悄悄地改變彼此的認知、提升彼此的好感。
當然,我并不排斥對遠方的閱讀,在這里強調閱讀從鄰居開始,是想改變一下過去我們由遠及近的閱讀選擇。其實,由近及遠才是我們出行的方式,也應該成為我們的閱讀方式。
(作者系中國作家、廣西文聯主席、廣西作協主席。本文為作者在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