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君:網絡文學的精品化和“破圈”
近年來,網絡文學的精品化和“破圈”一直被提及,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這次是市場倒逼的結果,是網絡文學發展近30年達到一定成熟階段后內生動力的體現。
自2018年免費模式興起后,網絡文學的用戶擴散和下沉已經達到了幾乎涵蓋所有潛在受眾的飽和狀態。同時,短視頻的沖擊促使網絡文藝生產呈現出全媒介的總體態勢。此外,AI技術的介入更是對網絡文學形態和產業形態產生了巨大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思考網絡文學的獨特性在哪里,它的不可替代之處又是什么。
網絡文學的整體水平確實提高了,年輕人的創作起點也高了,類型更加豐富,文學生產也更加穩健。這個時候,我們要關注它的文學性,即網絡文學的不可替代性。現在人們可以看網劇了,為什么還要讀網文?可以看免費的,為什么還要看付費?我們要留住核心讀者。
網絡文學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回應時代情緒。短視頻有些情節可能比較無腦,但它們能夠直接回應人們的情緒。網絡文學最初也是做這樣的事,而今天視頻可能更適合承擔這一角色。網絡文學不能回避情緒,我們可以把情緒放在整個故事中去回應,創作出作品,繼續承擔回應情緒的使命。
與此同時,網絡文學也必須“破圈”。令人欣喜的是,這種文學性既是倒逼的,也是內生的,一方面是情感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內在文學性的需求。
我們一般說的“破圈”是橫向破圈,比如網文“破圈”到游戲、短視頻。還有一種“破圈”是縱向“破圈”,即打破文學傳統。如今,有10%的網文讀者是銀發族,只有打破了文學傳統,網絡文學才能繼續發展。但真正“破圈”必須靠單品,這個單品要凝結該類型所有的能量,打動那些不知道這個圈層的人。還有一點特別值得強調,好的文學特別能夠回應當下的現實問題,好的網文不會撒謊。
文學性、現實性和精品化需要得到強調,這些特質在網絡文學內部是內在生成的。網絡文學一旦“破圈”和打破文學傳統,就能找到自己在文學譜系中的定位,也是其在網絡生態中的定位,真正成為網絡時代的主流文學。在全球媒介革命的視野下,中國網絡文學要致力打造全球網絡文藝格局中的文學新樣態。我認為,這是中國網絡文學的位置,也是它應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