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網絡文學 +”大會在京啟幕
7月17日上午,以“網聚創新力量 文映萬千氣象”為主題,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新聞出版局)、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北京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在京開幕。近60位網絡作家、專家學者,百余家網絡文學、動漫、影視企業代表,多地行業主管部門代表,網文愛好者等參加開幕式和主論壇。
啟動儀式現場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在致辭中表示,網絡文學行業要加強精品創作、實現破圈發展、推進網文出海,努力開辟網絡文學發展的新境界,造就浩浩蕩蕩的世界文化新浪潮。要提高創作質量,不斷推出標志時代刻度的優秀作品,增強精品意識,提升文學品質,創新題材類型,推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抒發人民心聲的精品力作;要推進破圈發展,以源源不斷的內容優勢,去除粗制濫造的視頻內容,提升文化新業態的內涵品質,以優質網絡內容引領視聽行業健康發展;要實現網文出海,注重海外調研,加強選題規劃,鼓勵網絡作家書寫當代中國,既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更要向世界講中國的好故事,推動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網絡文學 IP 走出去,提升數字時代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主論壇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了《2024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規模達到495.50億元,同比增長29.37%;網絡文學作品累計規模達4210萬部,較2023年增長超420萬部,增長幅度11.19%;網絡文學IP改編量為83250部,同比增長14.55%;網絡文學行業海外市場營收規模48.15億元,同比增長10.68%,我國網絡文學出海作品總量(含網絡文學平臺海外原創作品)約為75.09萬部(種),同比增長7.92%;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絡文學平臺駐站作者總數約為3030.1萬人,同比增長3.44%;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6.38億人,同比增長16%,為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用戶規模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作品(11.19%)和作者(3.44%)的增速,網絡文學正在步入以用戶和消費轉化為核心的新階段。
主題演講環節,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網絡作家蔣勝男圍繞“網絡文學的歷史敘事與中華文明傳播新局”,從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的雙重視角,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思考。“網絡文學成為數字時代的新興文化形態,以強大的生命力、親和力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蔣勝男認為,網絡文學是今天這個時代的“新樂府”,過去故事的篩選與傳播依賴于特定的文化精英或中間渠道,今天的講述權則回歸到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手中,他們以最本真的視角記錄和講述著“人民與人民之間”的故事。這種源自生活深處的敘事,天然具有破除隔閡、直抵人心的力量。“我們站在網絡這一人類文明史空前的信息載體之上,肩負著承續古老智慧和開創嶄新篇章的雙重使命。”
“一個好的IP所具備的影響力、傳播力和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而自帶流量的爆款IP也為創新消費場景等帶來了超多的想象空間。”閱文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謝蘭芳在題為《以IP之力,點燃消費增長新引擎》的演講中介紹了閱文集團在IP發展及打造消費新場景方面的成果。他認為,IP之所以能成為消費增長新引擎,其底層邏輯在于優質IP是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深度統一體。IP是情感連接器、價值放大器和生態融合劑,要積極擁抱IP商業化,探索新體驗新場景,共同挖掘好故事的無盡可能。
知乎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周源以《“短”見長——網絡文學產業發展中的新實踐》為題,分享了知乎作為以問答為主的平臺,在“短內容”領域探索網絡文學發展的獨特路徑。他在介紹知乎的成功案例后表示,有感染力的內容從來不是“生成”出來的,而是“成長”出來的,“尤其在AI盛行的今天,生成內容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但我們要始終相信:真正動人的內容,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
“強大的AI離不開能提出無窮問題的人類,即便在AI時代,人類依然會在解說與創造中持續前行。”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圍繞“AI時代的知識生產”,探討了在AI時代的知識生產語境下,人在定義意義、直面道德兩難與感受困境等層面的獨特價值。他特別推薦了由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書中收錄近500篇由當年各階層民眾寫的關于1936年5月21日當天的生活百態,茅盾寫道:“這么多文章,當它從四面八方涌來,它使我們更深切地認識了我們民族潛蓄的文化創造力有多么得偉大。”羅振宇認為,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內容創作者在與AI海量信息協作時,可以通過自己對意義的追求、對道德的兩難和對困境的體認,作出最后的選擇。
番茄小說執行總編輯、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以《推動網文視聽融合,繁榮新大眾文藝》為題發言。他觀察到,網文與視聽內容的融合正在加速,微短劇的興起為網文可視化開辟了新路徑。不論是網文IP還是微短劇劇本,精品內容都是行業持續繁榮發展的立足之本,“當網絡文學的想象力與短劇的感染力相結合,必將催生更繁榮的新大眾文藝”。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品牌總監袁林就數字時代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新范疇、新表述、新方法分享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網絡文學提煉了鮮明的數字文化標識,傳遞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觀,貼近了數字時代人們的精神需求。
開幕現場,與主論壇同步開放的宣傳長廊吸引眾多參會者駐足。長廊通過實物產品、互動演示、沉浸式體驗等多種形式,集中宣傳網文人物手辦、AI閱讀、數智賦能閱讀、AI有聲書、VR眼鏡等“網絡文學+”新業態的最新成果,從AIGC輔助創作工具到經典IP轉化案例,直觀呈現了網絡文學與科技、產業深度融合的蓬勃活力。
大會期間還將舉辦創作評論、科技賦能、版權保護、青年四場分論壇,分享沙龍、IP之夜、創作采風等多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