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時代做好文學期刊議題設置 ——《人民文學》舉辦干部培訓講座暨文學期刊聯學活動
聯學活動現場
為推動傳統文學期刊更好地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增強文學議題設置能力,在改革創新發展中提升干部能力素養,7月16日,《人民文學》雜志社舉辦干部系列培訓講座暨文學期刊主題聯學活動,邀請三聯生活傳媒公司總經理、《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走進雜志社授課、交流研討。《人民文學》雜志社主編徐則臣,副主編陳濤、鄧凱,雜志社全體干部職工及中國作協主管文學報刊聯學單位有關代表參加。
李鴻谷
李鴻谷以《流量背后的社會結構》為題,從近日網絡熱議的社會新聞談起,分析了流量產生背后的社會結構問題及其對媒體發展、文學創作的影響。在他看來,我們從對流量的恐懼到接納,不過就在近三年內完成的。互聯網時代傳播權從機構媒體向個體手機持有者轉移,形成了傳播權勢重構,流量本身并非“制造”出來的,更無法控制,它背后反映了社會的結構性、系統性變革。對于傳統出版單位,不應把流量當作所謂的“泡沫”,應認真分析流量和技術變革帶給行業的影響,應認識到讀者對時間資源重新分配的現實,增強互聯網時代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他還以韓江《素食者》為例,強調這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一定是存在于社會議題之間,能夠找到與社會連接且回應社會時代思潮的。應在選題策劃中加強對生活、對現場的捕捉,從而實現對時代、對人民的關切。
在交流討論環節,與會者圍繞文學期刊如何與流量更好共生、如何從社會現象中選取文學題材、新媒體時代如何更好地連接讀者群及《三聯生活周刊》新媒體傳播、營銷發行方面的辦刊經驗展開。李鴻谷表示,“文學性”是文學雜志的立身之本,如何在當今時代思潮下,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勇于打破既有邊界、重塑品牌影響力,找到核心競爭力才是長久生存之道。《人民文學》等文學期刊走進直播間帶貨就是與流量共生的體現,應大膽嘗試新舉措,在新媒體時代努力去與各方共創新成果。文學期刊應該堅守“文學性”這個根本,做到心里有讀者,努力尋找讀者,因為熱愛文學的人依舊存在。文學期刊應加強對刊發作品的回顧評價,在不斷自我思考總結的基礎上優化辦刊模式。
聯學活動現場
徐則臣在活動總結中講到,舉辦系列培訓,邀請文學期刊同仁聯學,意在促進干部職工轉變思想、增強本領,攜手共同面對文學期刊改革創新發展課題。通過本次講座,加深了大家對流量的認識,引發思想觸動。在今后辦刊中應正視現代傳播格局的根本性變化,研究優質文學內容傳播的“方法論”,通過辦好“人民閱卷”活動等方式,更多地深入基層、走近讀者,著力提升文學議題設置能力,以優秀的文學作品更好地觀照社會、回饋讀者,在辯證地看待流量的前提下努力實現文學期刊獨特的價值引領。(攝影:崔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