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奮進力量 勇擔文化使命 ——中國文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側記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給田華等8位電影藝術家的重要回信,極大地激勵了包括電影工作者在內的廣大文藝工作者。7月14日,“謳歌時代精神、抒發人民心聲”中國文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現場,暖意與振奮交織。參加座談會的藝術家們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思想深邃、情真意切,為下一階段電影乃至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家表示,要牢記囑托,在崇德尚藝上作表率,堅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創作更多謳歌時代精神、抒發人民心聲的精品佳作,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不僅是對我們8個人,更是對全體電影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深切期許,是對全體電影工作者的鞭策和激勵,亦是對青年電影人寄予的厚望。”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電影藝術家代表、中國影協主席陳道明說。“我們要不斷深入生活、扎根沃土,克服浮躁之氣,沉下心來增強思想修養、藝術積累和創作能力,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從新時代的萬千氣象中挖掘題材,依靠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優秀的電影作品,去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喜愛。我們唯有以真誠之心、專業之力、赤子之情,方能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不負人民的熱切期盼,不負時代賦予的千鈞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電影藝術家代表、導演藝術家肖桂云說接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時,心情十分激動,倍感振奮。肖桂云表示,回信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電影界的關心和關懷。她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深有體會。肖桂云回憶了自己和丈夫李前寬導演電影《開國大典》的經歷。“1988年7月31日通過的文學劇本,11月11日即在中南海開機,1989年10月1日在全國放映。500萬元的拍攝成本,一年的創作周期,片中138位歷史人物一一展現,真的是時間緊、任務重。依照慣例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他們毫不猶豫、滿腔熱血接下這一重任,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最終拍攝出了一部主題鮮明、敘事清晰、人物鮮活的優秀的弘揚主旋律的影片。肖桂云說:“李前寬曾說電影就是他的生命。他也用自己的行為愛著電影。他這份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和激情,也鞭策著我繼續堅持電影創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電影事業的發展是無限的。我會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繁榮發展盡最大努力,為時代、為人民創作更多精品佳作。”
“總書記對文藝界的高度重視與關懷,是對我們極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中國劇協主席濮存昕表示,創作生產優秀作品始終是戲劇工作的中心環節。當下,面對戲劇創作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更要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總書記的回信激勵著我們,要尊重藝術規律,將創作之根深深扎進中華文化的豐厚土壤之中,將筆觸探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作品真正獲得觀眾的認可和歡迎,并在風格題材上不拘一格、百花齊放,努力向精品乃至經典邁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努力創作出接地氣、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把真正優秀的作品奉獻給人民、奉獻給時代。
“扎根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本分,也是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看來,“有生命力的文藝作品,就是從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從人民的生活中生長出來的,只有扎根生活,才能讓作品有根、有魂、有溫度”。潘魯生談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是文藝創作最現實的出發點。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時代、聚焦當下,將那些感人的故事、奮斗的精神、動人的人物和創新的活力融入作品之中,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奮進的中國;要深入生產生活一線,觀察、體驗、記錄、了解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與所思所想,表達新時代的節奏和主旋律,只有腳下沾滿泥土,心中裝著人民,站在時代的前沿,作品才能接地氣;要讀懂這個時代,用敏銳的觀察力,把握那些反映時代進步的新題材、新人物、新故事,用真誠的創作、精彩的故事反映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要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用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表達的文藝作品,用當下的視角、審美和傳播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特別強調要“在崇德尚藝上作表率”。崇德尚藝是中國電影人賡續傳承的精神基因,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包括電影工作者在內的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期許。作為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的姜昆對此感受尤為深刻。他談到,“以文化人,責任重大”,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關乎文藝創作的質量、關系文藝事業的生態健康,因此更應嚴于律己,自覺履行引領、示范的社會責任;“以德潤心,傳承為先”,從梅蘭芳到常香玉,前輩藝術家用一生詮釋了“學藝先學德,從業先做人”的真諦。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傳承精湛的藝術技藝,更要賡續高尚的藝術品德,在創作中堅守人民立場,不斷增強藝術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要“以藝塑魂,初心為要”,堅定地向低俗媚俗、見利忘義說不,在創作中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共同維護風清氣正的文藝創作環境。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認為,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為人”和“從藝”是高度統一的。堅持崇德尚藝、追求德藝雙馨,不僅體現為對自我的要求和對藝術的追求,更是藝術家安身立命之本與作品能夠傳世之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守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從人民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創作靈感、抒寫人民心聲,將個人的創作與作品的社會效益緊密結合,推出更多展現人民情懷的精品佳作;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可感知的藝術實踐,通過文藝作品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價值觀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以高尚的道德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努力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和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主席馮鞏談到,學習總書記的回信,曲藝人更要崇德尚藝,秉持和發揚老一輩曲藝家的藝術風范,把德行和技藝擰成一股繩,讓從藝和做人融為一體。“曲藝家駱玉笙先生曾經說,腔調里得有煙火氣,這煙火氣就是生活的沃土,是曲藝工作者懷揣的對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在馮鞏看來,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曲藝的創作與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創新不是丟了老手藝,而是要讓老故事跟得上年輕人的需求”。新時代以來,廣大曲藝工作者走戈壁、下礦井、住村寨、進軍營、入學校、訪社區,足跡遍布全國,為廣大基層群眾送去了歡樂和祝福。未來,廣大曲藝工作者還要帶著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將腳步邁向更為廣闊的基層與邊疆。以服務人民作為宗旨,讓文藝的種子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生根開花結果,要用更多聚焦新時代、反映新生活、展現新風貌的優秀文藝作品,生動描繪中華大地上波瀾壯闊的壯美畫卷。
“新時代,我們的藝術理想應當怎樣契合當今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希望和藝術創作本身應具有的高度和深度,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表示,中國美術在新時代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更多地聚焦于時代和人民,尤其是持續開展重大主題美術創作,用丹心巨制反映黨的光輝征程、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形成了一批有分量有質量的作品,而這個分量和質量就在于作品中是否突出了時代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