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4年度論文獎揭曉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教鶴然  2025年07月16日08:54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4年度論文獎頒獎儀式暨人文學科的“常”與“變”:《叢刊》編委座談會在京舉行

    真正的學術研究不應困于書齋,而應與時代共振、與文學共生。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未來方向,鼓勵與獎掖具有思想深度和學術潛力的文學研究者,7月15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4年度論文獎頒獎儀式暨人文學科的“常”與“變”:《叢刊》編委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邱華棟出席活動并致辭。白燁、程光煒、劉勇、陳曉明、解志熙、張清華、高遠東、張潔宇、趙京華、張莉等專家學者,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宏偉等主辦方代表,劉復生、劉天藝、張蕾、石岸書、康凌、劉曉鈺等獲獎者代表,以及徐剛、李靜、李浴洋、龔自強等青年學者代表參會研討。活動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執行主編王軍主持。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自創刊以來始終秉承立足現代、觀照當代,引領學術發展的辦刊宗旨,搭建連接歷史與當下、傳統與創新的思想橋梁。為推動創新、發掘學術新力量,自2012年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設立了年度論文獎,這一獎項以“重問題、重實證、重創新”的評選標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兼具學術深度與現實關懷的研究者。

    邱華棟致辭

    “好的學術研究,既要‘坐冷板凳’,也要‘觀熱現場’,更要鼓勵、扶持與發掘‘學術新人’。”邱華棟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年度論文獎的意義遠不止于對單篇論文的褒獎,而是希望通過設立獎項,鼓勵青年學者繼承前輩學人嚴謹治學、守正創新的學術傳統;希望激活學術生態,通過聚焦前沿議題,鼓勵跨學科探索,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叢刊》年度論文獎倡導重“問題驅動”而非“史料堆砌”,重“學術創新”而非“范式重復”,重“現實關懷”而非“空疏玄談”。今年的獲獎論文展現出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多元可能與蓬勃生機,他用三個關鍵詞概括其特質:一是問題意識的“銳度”,以敏銳的學術嗅覺抓住文學與時代互動的關鍵命題;二是學術方法的“新度”,既扎根傳統文學史脈絡,又引入跨學科視角,為經典作家研究與新興文學現象分析提供示范;三是現實關懷的“溫度”,立足人的精神生存和未來,展現對文學何為的深切思考。邱華棟表示,站在新的起點上,《叢刊》將繼續秉持“持重嚴謹”的學術品格,一面深耕傳統領域,強化對中國現當代經典作家和文學史問題的深度挖掘;一面拓展學術邊界,聚焦日新月異的文學現場和數字時代的文學現象,以開放的思想狀態擁抱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學現場。

    經叢刊執行編委、責任編輯推薦及評委投票,石岸書的《試論超大規模的文學人口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性》、張蕾的《“歷史小說”的創生:從吳趼人到德齡》、劉天藝的《從〈廣州事情〉到〈俄英若交戰〉——1927年左翼郁達夫形象的生成、發展與消散》、魯太光的《思想·生活·藝術·熱情——丁玲文論的四個關鍵詞》、劉復生的《“人需要什么樣的生活”——王安憶九十年代以后小說中的城鄉社會》、康凌的《分化世界中的勞動者:腦體分工與當代中國的打工題材非虛構——以〈詞典:南方工業生活〉〈無塵車間〉〈我的母親做保潔〉等文本為例》、劉曉鈺的《再造農時:農業合作化小說中的物候與自然》等7篇論文獲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4年度論文獎,其中康凌、劉曉鈺的論文分獲新作研究獎和博士生獎。

    部分獲獎作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王軍主持活動

    邱華棟、白燁、劉勇、陳曉明、趙京華、張清華分別為獲獎者頒獎。

    活動現場,劉復生、劉天藝、張蕾、石岸書、康凌、劉曉鈺6位獲獎者依次發言,魯太光以書面形式發言。魯太光談到,科學技術迭代發展的時代,往往是人文學術被冷落的時代,這個時刻,尤其需要文學藝術工作者、人文學術工作者甘于寂寞、精誠合作,用高質量的文學藝術、人文學術呵護人類未來。張蕾談到,優秀的寫作者總是在力圖突破已有的陳規、套式和認知、思想的局限,創造出獨具力量的作品。從清末的吳趼人、曾樸、用英文寫作的德齡,直到當代的作家都是如此。“他們都在用真誠、豐沛的筆墨,回應時代的挑戰,書寫我們人類的歷史。我相信這點,相信認真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是重要的。”劉復生說:“任何時代,都需要唐吉訶德,也需要哈姆雷特。這是現代文學的傳統,也是《叢刊》的傳統。我心中的理想的《叢刊》,同時長著唐吉訶德的心臟和哈姆雷特的頭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他表示,一個時代不能沒有直擊當下的文字,同樣需要沉靜縝密的思考,學術性恰是保護當代性和現實實踐精神的重要手段。這種將現實問題意識和學術表達謹慎地結合起來的方法,值得代代青年學人不斷傳承與發揚。

    “人文學科的‘常’與‘變’:《叢刊》編委座談會”現場

    頒獎結束后,“人文學科的‘常’與‘變’:《叢刊》編委座談會”舉行,座談會由邱華棟主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劉勇談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叢刊》已經走過了45年的歷程,王瑤、嚴家炎、王富仁、溫儒敏、丁帆等歷屆主編始終重視《叢刊》的建設和發展。守護好、發展好寶貴的文學傳統,這是“常”;在新時代把現當代文學的影響和價值不斷推向更高的位置,這是“變”。在“常”與“變”中繼承傳統、開拓創新,才能把《叢刊》建設得更好。白燁表示,守常知變、知常明變是文藝工作者的基本功,要站好傳統位子,看好經典攤子,守住主流圈子,力求抵達“馭變”的狀態。《叢刊》創刊以來,始終堅守求真、務實、嚴謹的學術研究風格,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實驗性、實用性和宏觀性的文章選題,通過對重要事件、現象、問題的分析,總結當代文學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程光煒、張清華等專家談到文學研究中的歷史感與文學性等話題。程光煒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總和新的歷史潮流發生碰撞,新鮮的闡釋方法要和扎實的文學材料相結合,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相對靈活地加以運用,才能形成有活力的研究生態。張清華談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思想史、思想方法成為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引領,新世紀以后,社會史、社會學方法成為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引領,當下又引入了數字人文研究方法,但人文學科研究始終需要葆有深切的人性關懷與文學性訴求。

    陳曉明、張莉等專家從人工智能技術和新媒介對文學創作、閱讀、評論和研究的沖擊談起。陳曉明表示,AI技術深刻地改變了學術研究的方法和學術生產的機制,這是當下學術研究和學術期刊面臨的最大挑戰。張莉認為,新媒介時代文學何為、研究何為,是當下人文學科從業者務必需要回答的問題,新時代的研究者應在具備媒介思維和技術運用能力的基礎上,堅守人文情懷和人的尊嚴,打造人人“心向往之”的學術港灣。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一直在形塑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路徑、方法和領域等各個方面,李今、高遠東、趙京華、解志熙等專家從刊物編輯工作經驗出發,為《叢刊》如何在繼承學科刊物傳統的基礎上得以更好地發展,給出了不同的建議和意見。

    經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執行編委、責任編輯的推薦和評委的投票,7篇論文獲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4年度論文獎,現予以公布(按發表時間先后排序):

    石岸書

    試論超大規模的文學人口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性 第2期

    論文以中國式現代化為視角,深入探討了超大規模文學人口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形塑作用。作者通過詳實的材料和數據,系統論證了文學人口作為“舵”與“錨”,如何直接影響了當代文學的基本方向和獨特形態,并創新性地借用“制度性/彌漫性”理論框架,凸顯出文學現代性生成的復雜性,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現實指向。

    張蕾

    “歷史小說”的創生:從吳趼人到德齡 第3期

    論文聚焦于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以“歷史小說”這一文類概念的創生及其對傳統“演義”的替代為核心問題,深入探討了從吳趼人到德齡的歷史小說創作實踐與觀念演變。論文緊扣時代語境,以詳實的史料為支撐,深刻揭示了“歷史小說”作為現代文類興起的復雜過程及其所折射的社會文化生態,具有重要的文學史價值。

    劉天藝

    從《廣州事情》到《俄英若交戰》——1927年左翼郁達夫形象的生成、發展與消散 第7期

    論文以1927年郁達夫的左轉為中心,討論“左翼郁達夫形象”與歷史進程的復雜關系。作者通過豐富扎實的第一手材料,全面、完整地論述了郁達夫1927年間的思想與行動軌跡,不僅極大地深化了對郁達夫個人思想歷程與創作轉變的理解,也為中國左翼文學研究以及知識分子轉型研究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新視角。

    魯太光

    思想·生活·藝術·熱情——丁玲文論的四個關鍵詞 第10期

    論文以丁玲文論中思想、生活、藝術、熱情四個核心關鍵詞為依托,建構了理解丁玲文藝觀念及其演變歷程的清晰框架,從文學史與思想史的雙重脈絡展現了丁玲文藝思想的豐富性。論文將“熱情”確立為統攝前三個維度的“根本”和“共同地基”,準確把握了丁玲文論的根本特質和內在聯結,對丁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劉復生

    “人需要什么樣的生活”——王安憶九十年代以后小說中的城鄉社會 第12期

    論文從城鄉一體的方法論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王安憶九十年代小說創作的鄉土轉向,由此發現王安憶筆下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反諷式對照,以及“中間狀態”的獨特價值。論文敏銳練達,才情與思想兼備,堪稱一篇示范性的作家論, 對于理解當代文學中的城鄉書寫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新作研究獎

    康凌

    分化世界中的勞動者:腦體分工與當代中國的打工題材非虛構——以《詞典:南方工業生活》《無塵車間》《我的母親做保潔》等文本為例 第5期

    論文聚焦當代文學近年來的打工題材“非虛構”文本,研究對打工者群體的當代表達,更在對打工者的書寫中,提取“腦體分工”這一分化性力量作為文本分析的重要切入點,深入當代打工題材創作的文學生態與文化反思,具有鮮明的現實關懷與理論創新性。論文語言凝練而節制,結論清晰而有力,飽含理想主義的激情。

    博士生獎

    劉曉鈺

    再造農時:農業合作化小說中的物候與自然 第4期

    論文以當代農業合作化小說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物候書寫與自然觀念的變遷,展現了社會主義農業改造中自然與政治的復雜互動。作者將文學文本置于歷史語境中,論證了文學敘事如何參與自然觀念的再生產,從而揭示出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重構。論文具有跨學科視野,彰顯了文學研究的現實關懷與理論活力。

    (攝影:尹超)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精品视频|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2020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一|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你懂的| 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 |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视频热人人精品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久久最新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男人影院| 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人妖系列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思思99re6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