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 緣
我的人生就是想結幾個瓜,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
——主人公語
瓜的歷史悠久,按照傳統栽種技術產出的頂級西瓜叫“石山西瓜”,30斤重的瓜20斤都是皮。即便是這樣,還供不應求,中國太大了。有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產國和消費國。澳大利亞、英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國的西瓜,無論是品質、外觀,都不及中國西瓜。這一切,蘊藏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畢生心血和初心。
她叫吳明珠,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新疆哈密瓜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20世紀50年代中期,她從北京來到新疆,一頭扎進吐魯番盆地60多年。經過悉心研究,她育成了一個又一個皮薄香甜的西、甜瓜品種,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資源,并建立了甜瓜育種和無土栽培的技術創新體系,成為令人折服的新疆甜瓜品質改良的創始人和奠基者。
1
1930年1月3日,吳明珠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她是家里面唯一的女兒,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是生不逢時,戰火紛飛的年代讓她見證了中華民族最艱難的那段歷史。
武漢是有名的火爐,汗的揮發量特別大。西瓜,是最理想的消暑水果。幼年的她就設想著,有一天種出又大又甜的西瓜,讓人人都有瓜吃。這個西瓜夢,在年復一年的夏日“孵化”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烈,一直伴隨著她的童年、少年。
1950年,吳明珠順利考入西南農學院,進入園藝果蔬專業。沒想到,第一堂實習課就是舉起鋤頭挖地。夜以繼日的繁重農活使這位不甘愿落后的大家閨秀在同學中脫穎而出。她與后來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桑業科學界巨匠向仲懷,被稱為西南農學院“三杰”。
21歲生日那天,她在日記里寫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創造出來的一切都能為人民服務。
由于各方面表現突出,吳明珠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西南農學院第一批入黨的學生黨員。這天是1953年5月25日,吳明珠刻骨銘心。
4年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吳明珠與所有同學一樣面臨抉擇。是接受校方邀請留下教書育人?還是圓那個萌生于“火爐”的西瓜夢?就在她徘徊不前時,袁隆平去偏遠落后的安江農校教書的行動幫她下了最后決心。吳明珠婉言謝絕校方好意,并說服寄予她教書育人厚望的父母,成為重慶西南農林局的一名公務員。
農林局的工作輕松但呆板,絲毫激不起吳明珠的興趣。工作之余,她就一個人偷偷跑到農田,瓜果蔬菜才是她的最愛。因為這點嗜好,她沒少遭人非議,說她不務正業。殊不知,于一位園藝果蔬專業的大學生而言,這恰恰是正業。
1954年年初,她作為重點培養對象調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從重慶到北京,對大多數人來說夢寐以求,她卻認為這與她當初的夢想漸行漸遠。就在她異常懊惱時,西部邊陲傳來喜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了。那里瓜果飄香,極其缺乏園藝人才。吳明珠來不及猶豫,將一份工作調動申請報告放到了部長案頭。部長大惑。吳明珠就將自己的“西瓜夢”向部長袒露無遺。部長被深深撼動,直覺告訴他,眼前這個嬌小、機靈的姑娘前途不可限量。
就這樣,吳明珠在前途一片光明之時,毅然選擇了新疆。拿上調令,她來到天安門城樓前,默默向毛主席像許下承諾:一定要在做出成績后,再回來見您!
2
1955年11月,大卡車載著吳明珠和她的“西瓜夢”向著大西北急駛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才成立一個多月。
遠在南京的父母對這一切渾然不知。女兒沒有留校任教雖然有點遺憾,可不久就走進了國務院機關。這讓老人非常驕傲。
在烏魯木齊地委農村工作部宿舍,吳明珠忐忑不安地給父母寫了一封信。知女莫如父母,對女兒此舉除了牽掛和支持,還能說什么?父母的回信讓吳明珠更加愧疚。
當然,她還期待著另外一封信。他叫楊其祐,英俊瀟灑,高大挺拔,與漂亮秀氣的她是西南農學院的同班同學。此時,已是新中國第一代研究生的楊其祐師從小麥專家蔡旭。拆開吳明珠的信時,楊其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說好了嗎?兩人在首都比翼齊飛,直至白頭偕老。這個決定太突然了,不過,楊其祐很快就平復了激動不已的心。隨之,他理解了吳明珠的一腔鴻鵠之志。
撫摸著來自北京的回信,吳明珠的心一陣子狂跳,對這段初戀,吳明珠是極其自信的。4年寒窗,二人志同道合,默契早已形成。吳明珠的自信是準確的,楊其祐的回信簡明扼要:你先去,等我畢業了就去找你!頓時,吳明珠熱淚盈眶。
新疆瓜農眾多,只是產量和質量不盡人意。幾番周折后,吳明珠終于發現了一個最適合瓜果生長的地方——鄯善盆地。她立刻向烏魯木齊地委農村工作部表達了訴求。負責人聽完露出了一臉苦笑:那里的瓜農們種了大半輩子瓜都沒種成,你一個來自北京的大學生能行?
自尊的吳明珠斬釘截鐵地對負責人說:“越是這樣我越要去,中央派我過來就是解決問題的。”拗不過吳明珠,烏魯木齊地委農村工作部將她送到鄯善縣。
1957年夏,楊其祐從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蔡旭教授豈能“肥水流外人田”?他向學校強烈推薦了自己的愛徒。與吳明珠在西南農業大學一樣,楊其祐也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留下,學術空間碩大,天時地利人和占全了;離開,一切從零開始,未來不可知。蔡旭教授不知,此時的楊其祐滿腦子都是吳明珠的身影,心早已飛到天山腳下。當然,愛情是動力,他堅信,盛產瓜果的沃土,同樣能長出高產小麥。英雄,絕對有用武之地的!
新疆的夏天很美,可剛剛到任的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技術員楊其祐心急如焚,恨不得肋生雙翅飛到280多公里外的鄯善縣。他心愛的人在那里。
推開鄯善縣農技站一間普通單身宿舍,吳明珠還在地里忙著。楊其祐傻眼了,這哪里是一個姑娘的棲息之地?鍋里泡著碗筷,小飯桌上有只醬油瓶子,被子和衣物散亂地堆在床上。感情細膩的楊其祐鼻子一酸,差點落下淚來。這就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過的日子?
楊其祐有所不知,此時的吳明珠要多難有多難。鄯善盆地的瓜,在天然優勢下非但產量不高,連口感也非常一般。吳明珠大惑不解,走訪了幾個鄉村后,她恍然大悟:種子單一,種植方式傳統。學園藝果蔬專業的她清楚,想要改變瓜的品質,就必須從培育新瓜種入手。可攻下這道難關談何容易!
毒烈的日頭下,吳明珠幾乎跑遍了鄯善縣的種瓜村,收獲甚微。
更為悲壯的是,一個夏夜,去縣里開會的鄰村工作隊員早已回來了,可深夜還不見吳明珠的影子。舉著火把的村黨支部書記沙書記緊急動員,給村里的青壯年下了死命令:找不到吳同志別回來!這時候,吳明珠正蹲在菜花溝里暗暗落淚。會議間隙,她獲得一個信息,說是菜花溝有個甜瓜品種非常棒。沒等散會,她就大步流星地往菜花溝趕。哪知道,瓜是找到了,卻迷了路,轉悠了大半夜還在溝里。沙書記的隊伍找到她時,她凍得瑟瑟發抖。沙書記脫下身上的夾襖披在吳明珠身上,沖一個小伙子吼道:快去給縣里報信,吳同志找到啦!
吳明珠一下子出名了,十里八村都知道有個北京來的“瓜癡”。
楊其祐就是這個時候來到了吳明珠的身邊,能讓他不上火嗎?那一晚,這對久別的戀人說了整整一宿。甜言蜜語極少,千里迢迢來與吳明珠匯合的楊其祐表示,再也不能讓吳明珠一個人孤軍奮戰了。不僅僅是為了愛情,更重要的是吳明珠的甜瓜育種事業。
吳明珠告訴楊其祐,袁隆平來信了。他在安江農校潛心研究生物遺傳學,但他不入潮流的所作所為受到了非議。女友因為害怕受到牽連與他分手了,可他獨特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卻受到了學生們歡迎。在學校的試驗田里,他和他的學生鄧則發現了一株結有230粒“鶴立雞群”的高產稻穗,正精心守護著……
楊其祐斷言:這230粒種子必將產生奇跡!吳明珠完全贊同。袁隆平的選育突破,激勵著吳明珠,更鞭策著楊其祐。
1958年春節,兩人借了一間房屋,再加上借來的窗簾、桌布結婚了。次年,他們的兒子楊夏出生。為了祖國的瓜果大業,也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吳明珠將3個月大的孩子交給母親帶回南京。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先后用了上萬根蠟燭,整理哈密瓜資料500多萬字。看著吳明珠堅忍不拔的身影,楊其祐向院領導遞交了報告。不久,這對牛郎織女在鄯善徹底匯合了。
每天天不亮,吳明珠和楊其祐便背著馕和水啟程,奔波在瓜農的田壟上。吐魯番天氣炎熱,與火爐無異。但吳明珠挺得住,有武漢生活的底子,就是苦了楊其祐了。楊其祐對吳明珠說:不是有句詩嘛,為了愛情,博格達不嫌遠……
一次,有位大叔說迪坎村有好瓜種,不過路不好走。吳明珠頓時來了精神,拔腿就要走。楊其祐則不然,向大叔細細詢問了半天,摸清情況后,才和吳明珠一道穿越戈壁去找。等他們跌跌撞撞趕到時,天都黑透了。瓜種到手了,破窯洞成了他們的臨時宿舍。
幾年下來,吳明珠幾乎嘗遍了當地所有品種的瓜。1962年底,吳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魯番當地所有的甜瓜品種都搜集全了,從中提純了紅心脆、香梨黃和小青皮三個優良甜瓜品種。可優良品種僅僅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想要培育出最優良的品種,必須雜交。然而,這個過程極其漫長。
吳明珠第一時間將優良甜瓜品種這個好消息分享給了本地瓜農,可他們竟然半信半疑。甚至有人直言不諱:我們種了幾十年瓜,還不如你一個從大機關下來的女娃娃?
吳明珠桀驁不馴的斗志被激發出來。她決定自己試種,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楊其祐贊成。她從瓜農手里購入幾畝農田,開啟了種瓜之路。為了能時時刻刻觀察瓜苗成長狀況,她就被子一卷,住進了瓜棚。
種瓜是個苦活累活,浸種、育苗、定植、施肥、用藥、澆水、管理……一系列環節,她親力親為。此時,他們的愛情再一次結晶。強忍著孕吐的她,日夜守在50攝氏度的瓜棚周圍,哪怕體重虛弱到只剩下70斤,也從未退縮半步。
1965年,女兒楊準在南京出生。因為放心不下實驗,吳明珠坐完月子后將孩子托付給了哥哥嫂嫂,便返回了鄯善,這一走就是6年。楊準與楊夏一樣缺乏母愛。一次,望著風塵仆仆來看她的吳明珠,5歲的楊準怯生生地問道:阿姨,你找誰?
吳明珠的心碎了。在兒女眼里,她是個杰出的科學家,是對社會有很大貢獻的人,同時也是很少出現的“遠方的媽媽”。
可有什么辦法呢?農業科學家的舞臺在農村,更何況眼下正是“攻城拔寨”的關鍵時刻。吳明珠將心酸和委屈吞進肚子里。若干年后,遠在美國的楊準還清晰地記著與母親見面叫“阿姨”的那一幕。
于吳明珠而言,這段時期,也是她成果頗豐之時。她帶著工作人員頂烈日戰風沙,足跡遍布鄯善、吐魯番、托克遜等300多個生產隊,收集到44個優良甜瓜品種,并篩選出了100多份材料。她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為吐魯番的甜瓜建立了檔案。
漸漸,當地瓜農對她心服口服,還不約而同地給她取了一個維吾爾族名字:阿依木汗!意為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鋼鐵一樣堅強,干活像公雞羽毛一樣漂亮。吳明珠覺得,這是吐魯番人民給予她的最高獎賞。
鄯善夏季最高氣溫接近50℃。而吳明珠卻時常靠兩條腿去走訪農戶、搜集瓜種,這要有怎樣的耐力和意志呀?更何況,初來乍到的吳明珠身體單薄。可她挺住了,因為她清楚,過了這一關且什么農活都會干,才能贏得瓜農們的信賴。
瓜農們說:她特別能吃苦,我們大家都挺喜歡她。就是不知道這個大學生能在我們這火州待多久?
3
1958年到1978年間,在育種研究的同時,組織上不斷給吳明珠壓擔子,農技站長、農校副校長、地區科委主任等,直至吐魯番地區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
1984年,為了心無旁騖地搞研究,吳明珠鄭重向組織上遞交了辭呈。這個“辭官種瓜”的爆炸性新聞頓時傳開。只聽說跑官要官的,像吳明珠這種政績顯著的女專員主動辭職聞所未聞。畢竟她才54歲,正是前程似錦的從政年齡。對于她的這份辭職報告,上級黨委經過慎重研究,批準了。
隨即,她擔任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繼續著她鐘愛的育種事業。
1986年春天,吳明珠非常興奮,經過她兩年多實踐的另外三個新品種甜瓜將接受審定。這天,她從試驗田里早早回到宿舍,總感到心緒不寧。兒子楊夏突然打來的電話讓吳明珠心里“咯噔”一下,原來因為身體原因調到江蘇農學院工作的楊其祐病情惡化——胃癌!
吳明珠以最快的速度訂了飛往南京的機票。這是她平生第一次這么果斷!依靠著飛機舷窗,她思緒萬千。清楚地記得那個下午,她從瓜地匆匆忙忙回家取資料,發現楊其祐臉色不對勁。走到鍋臺前,鍋里是面條湯,鍋臺上立著一只醬油瓶子。吳明珠什么都明白了。她問丈夫:我不在時,你就吃醬油煮面條?
楊其祐一笑:不是為了節約點時間嘛!
那是“小青皮”優良甜瓜品種的攻關階段。她被楊其祐連哄帶騙地推出房子。其實,那個時候兩個人的胃都有問題了,部分原因在于他們經常因為忙工作錯過了飯點。有時,夫婦倆胃疼得一起在床上打滾。但她沒有想到,胃癌居然擊垮了楊其祐。
楊其祐總是默默無聞地支持吳明珠,從事業到家庭,面面俱到,從未怨言。當時,他是全疆所有農技站學歷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語和俄語,看到國外學術刊物上對妻子事業有幫助的文章,他就會及時翻譯出來。有時候吳明珠太忙,就打電話讓他幫著去瓜地授粉,盡管要在戈壁灘上跑三四十公里,他也總是欣然前往。
想到這,吳明珠問出一句深埋在心里的話:老楊,你為了我來到新疆,沒有發揮你的專長,不后悔嗎?
楊其祐平靜地笑笑: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我無怨無悔。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艱難地伸出三個手指,笑瞇瞇地祝賀吳明珠獲得“三連冠”。那天,皇后、芙蓉、郁金三個新品種甜瓜通過品種審定。
面對彌留之際的父親,27歲的楊夏異常堅強。從小到大,這個缺少母親身影的家庭無不是父親和他這個半大男孩支撐著。21歲的楊準對于母親始終覺得陌生。不敢想象,在舅舅家長大的她,若再失去父親能不能撐下去?
監護儀上,楊其祐的脈搏漸漸成了一條直線。吳明珠悲切地對兒女說:讓我再為你們的父親擦把臉,他一生愛干凈……
楊夏和楊準點點頭,父母深厚無比的感情他們清楚。奇跡,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已經沒有生命體征的楊其祐像戰士聽到了沖鋒號,居然睜開了干澀的眼皮。吳明珠和兒女驚喜萬分,她用顫抖的手為丈夫最后一次擦臉。淚水沿著楊其祐的眼角流淌著、流淌著……新中國第一代小麥育種專業研究生溘然長逝,時年57歲。吳明珠和兩個孩子放聲痛哭。
四月的南京乍暖還寒。一連幾天,吳明珠一言不發,這可嚇壞了長子楊夏。他叮囑妹妹,母親身邊24小時不能離人,絕對不能再出事了。
第五天,吳明珠開始默默收拾自己的行李,她對一雙兒女說:我去干我的事業了!
楊準懇求母親多留幾天。吳明珠說:我從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獻,我的事業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對得起你爸!
兄妹倆揪著的心放下了。母親要去的地方叫海南島,一個繁育良種的理想之地。母親回去就會重新投入繁重的工作當中,她是以這樣的方式懷念曾經相濡以沫的伴侶。
優秀的科學家大都品行高尚,而又殊途同歸。楊其祐的眼光是獨到的,袁隆平憑借著那230粒“鶴立雞群”的高產稻穗,于1971年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最終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而在吳明珠辭去副專員31年后,袁隆平辭去湖南省政協主席職務,專心致志搞育種研究。
轉眼間,一個沒有父親的春節到了。楊夏帶著妹妹來到海南島探望母親,繁重的育種工作蕩去了母親臉上的悲傷,卻難以了卻母親內心的愧疚和思念。她始終不肯原諒一個妻子對丈夫的失職,如果早一點回到丈夫身邊照看,起碼可以減輕癌細胞對他肉體的煎熬。
海南島的冬天暖風習習,可吳明珠的宿舍簡陋冰冷,猶如她此時的心境。楊夏兄妹倆去附近集市買回鮮美的螃蟹和大蝦,做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吳明珠知道孩子們的心意,沒有讓眼淚流下來。
過完春節,楊夏回重慶的單位上班。不久,楊準飛赴大洋彼岸開始自己的人生。
楊準對母親的頑強毅力和輝煌成果都佩服之至,但母女之間的感情依舊隔著一池海水。殊不知,在吳明珠心里,從小到大缺少母愛的楊準才是她最大的牽掛。
4
1999年,吳明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女院士。
還是這一年,她作為“全國十大杰出技術人才”之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作了感人肺腑的發言——
從梳著兩條辮子的大姑娘開始,我在新疆的戈壁灘上培育西瓜和哈密瓜……直到今天已是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年四季瓜棚就是我的家。如今,丈夫病逝,兒女遠離,我一個人依然留在新疆,繼續擺弄瓜。瓜是我的孩子,瓜是我的生命,我的人生就是想結幾個瓜,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
2002年,吳明珠受到自治區隆重嘉獎,獲得50萬元獎金。她當場把40萬元捐給課題組,用于優良哈密瓜品種的選育。
吳明珠說:一個人的追求,只有和國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時,也才會有動力。
1983年起,她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多次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表彰獎勵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她還是黨的十三大和十六大代表。面對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吳明珠在心里說:毛主席,我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人的一生太短了,怎么才能縮短育種周期?從1973年起,她帶領團隊南下,到海南島開辟“南繁北育”基地。這樣一來,別人育種一年搞一代,她可以搞三代、四代。作為育種專家,職業生涯延長了許多。
春天,他們回到新疆選育瓜種;冬天,返回到海南島進行繁殖。幾十年如一日,被人們親切地譽為“候鳥型”科學團隊。
到2017年,吳明珠和她的團隊在“南繁北育”基地整整奮戰44個年頭了。他們不僅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而且成功育成甜瓜品種紅8501、紅甘露、紅芙蓉、黃醉仙;成功育成西瓜品種新優3號、新優8號、新優9號、新優10號、新優11號。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吳明珠深諳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便把最好的西甜瓜品種傳播到南方各地,使很多瓜農增產增收。
上海浦東南匯三面環水,空氣濕度高,溫差大,無霜期平均可達240多天,土地含鹽量高,極其適合西瓜生長。1984年,吳明珠帶著團隊來到這里。通過幾十組試驗配比組合,表現最為出色和優秀的西瓜種子早佳“8424”應運而生。“84”是指“1984年”,“24”是指該品種當時是第24組。它是一項重大的科研成果,涵蓋了遺傳學、生態、生理、生化等多學科知識,也是在我國西瓜作物上最早采用遠生態、遠地域、多親復合雜交、回交手段獲得的,這在國內外研究中都屬先例。
在上海,早佳“8424”對每一名吃瓜群眾如雷貫耳。1988年,南匯開始大面積種植,隨后獲獎無數。
1989年,因早佳“8424”品質佳、售價高,當年畝產最高超過2000元。到2007年,累計種植面積342.94萬畝,產生總計經濟效益148.46億元,新增經濟效益72.02億元。另外,在山東、廣西、安徽、湖南等地也有一定的種植面積,三年來,新增純收入共計47.6億元。
1995年,吳明珠帶領團隊選育的甜瓜、西瓜實現了一年三季。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種,種植面積曾覆蓋新疆主要商品瓜產區的80%,在吐魯番、鄯善縣等地涌現出一批甜瓜致富村。正因為如此,1999年,吳明珠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推薦意見有了足夠的說服力:為新疆及全國的甜瓜、西瓜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西部瓜王”;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種,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資源。當然,吳明珠院士還有這些榮譽光環: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
人生七十古來稀,即便是這樣的年紀,吳明珠依舊在與時間賽跑。
2009年,吳明珠擔任了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育種工作極為艱苦,培育一個品種需要8年到10年,有的科學家一生只能培育幾個品種。而吳明珠卻在60多年里,培育出28個經國家審定的優質瓜種。
她把瓜的甘甜獻給了人民,將中國特色的西甜瓜和完整的育種創新體系推向世界。
5
2010年,在80歲的生日會上,吳明珠許下兩個愿望,都跟瓜有關。生日會后,她又下地去了。
直到2017年,87歲高齡的吳明珠才戀戀不舍地放下工作,回到重慶北碚西南大學(原西南農學院)旁居住。閑暇時,她還是念念不忘瓜果,要到母校的實驗田地里看看。她說:瓜是我的生命,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覺得很難受,好像母親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2018年4月,《吳明珠傳》出版。在西南大學舉行的首發儀式上,她面對年輕的學子動情地說:在新疆,有許多像我一樣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間地頭默默付出。希望廣大學子能發揚這種精神,腳踏實地地干下去,一定會創造奇跡……
她的肺腑之言,讓臺下的師生們熱淚盈眶。
然而,不幸降臨到這位科學家頭上。她沒有征兆地糊涂了,記憶一落千丈。明明不到瓜果授粉的季節,她卻念叨著要去地里授粉。有時,她會把兒子楊夏誤認為是同事,詢問瓜田里的進展情況。阿爾茲海默癥讓她被迫離開了所熱愛的育種工作。令人稱奇的是,即便忘記了身邊的至親,唯獨沒有忘記給瓜授粉的日子。
一個人的心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2019年夏,楊夏帶著89歲的母親回到了鄯善縣。看著滿地瓜田,這位患阿爾茲海默病的科學家居然說道:
我將繼續為甜瓜事業奉獻全部力量,奉獻我的終身,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夠吃到更好更甜的瓜!
2021年2月,91歲高齡的吳明珠不慎摔傷,導致股骨頭粉碎性骨折,在醫院躺了足足三個月,所幸并無大礙。哪里料到,袁隆平院士也不慎摔傷了。5月21日晚,看著電視里播出長沙市民送別袁隆平的場面,吳明珠熱淚長流……
2023年12月,中國唯一一本面向農村婦女發行的月刊《農家女》雜志,評選出“2023年度十大巾幗新農人”,吳明珠榜上有名。
2024年4月11日下午三時許,帶著無限敬仰,我走進重慶市學苑小區一棟普通樓房。身著絳紅色唐裝、精神矍鑠的吳明珠端坐沙發上,我的心頓起風暴。這就是仰慕已久的吳明珠院士?因為阿爾茲海默病,老人家只能對我報之一笑。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家人的攙扶下,吳明珠挪動身子端坐桌前,在贈送給我的《吳明珠傳》扉頁上,一筆一畫寫下了“吳明珠”三個字。字跡工整、有力,絲毫看不出是一位94歲高齡、病魔纏身者之作。我的眼睛潮濕了……
2024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新疆主場活動在烏魯木齊舉行,當我以國家一級編劇的身份上臺莊嚴宣布,將以吳明珠院士故事為背景創作電影《瓜王》時,全場上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催人奮進!
2024年7月13日上午,吳明珠專程趕赴哈密參加新疆·哈密“甜蜜之旅”第十八屆哈密瓜節暨第二屆哈密瓜節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國哈密瓜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向吳明珠院士頒發《名譽主席》聘書。
2024年7月16日,94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再次來到她曾經奮斗過的新疆吐魯番市,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我在想,為什么人民如此喜歡吳明珠,而且經久不衰?答案不言而喻——是她,讓中華兒女實現了吃瓜自由;是她,為世界西甜瓜育種領域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中國經驗。
王安潤,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新疆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國家一級編劇。石河子大學客座教授,自治區藝術學院、塔里木大學碩士生導師。兵團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兼秘書長;兵團廣播電視臺原黨委委員、副臺長。出版個人專著18部。擔任主創的電影、紀錄片、廣播劇多次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星光獎,及天山文藝獎、新疆電視文藝一等獎、新疆廣播文藝一等獎、兵團“五個一工程”獎、綠洲文藝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