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2025年第7期卷首語及目錄
卷首語
文學為鏡,可以照見歷史的疏影。
當戰國的刀劍掠過塵封史冊的裂痕,我們仍能聽見金屬震顫的余音;當大唐的月光漫過千年的幽深,依舊能浸染今人憑欄的衣襟。那些被歲月浸透的故事,從來不是沉睡的標本,而是不斷生長的須根,在現實的土壤中頑強地延伸。
翻開本期雜志,你會發現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始終堅守著不變的情懷:以虛構的筆觸打撈真實的人性,用過往的鏡像映照當下的迷思。本刊對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進行了深入訪談。在運河的波光與花街的煙火里,徐則臣以文字為舟楫,丈量著故鄉的河床。他從少年漂泊的“遠方”回望,于中年煙塵中打撈沉入水底的根系,將歷史的鹽粒溶入人物命運的溪流。那條古老的運河,不僅是地理的脈絡,更是時間的隱喻,承載著鄉土與現代的碰撞、裂變與悄然融合的幽光。《北上》評論小輯,聚焦徐則臣《北上》及其同名熱播電視劇,深入挖掘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敘事肌理,以流動的歷史記憶為脈絡,串聯起晚清與當代的精神圖譜,揭示文化碰撞的微觀張力,讓運河在受眾心中成為“活”的文化圖騰。
《黑十傳》《風塵三俠奔靈石》《馬門溪龍》這三篇時間緯度橫跨古今的作品,從古代權斗到亂世抉擇,再到現代精神困境,共同構建了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場域。當“黑十”的陶土封存著暴力記憶,當“風塵三俠”的劍影映照著抉擇勇氣,當“馬門溪龍”的化石訴說著身份追尋,我們突然發現,歷史從未遠去,它是現實的底稿,現實則是歷史的翻版。創作歷史題材作品的意義,在于從過往的褶皺中找到照亮當下的光束,讓我們在理解“從哪里來”的過程中,更清晰地知道要“到哪里去”。這或許就是歷史給予現實最珍貴的禮物——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前行的智慧與動力。
散文《星光夜路》是一個關于恐懼、成長與生命軌跡悄然重合的故事。星光下踟躕,曠野中迷茫,少年的心事,如曠野夜路般幽微曲折——那被車輪碾過的微光之路,是預言,更是命運的詰問。散文《空》,犁開秋日大地的脈絡,刨開土地的負擔,袒露出一種遼闊的空曠。這“空”,并非虛無, 是盛放天光云影的容器,是大地休憩時深沉的吐納,亦是心靈洗凈鉛華后對生命最樸素的凝望與敬畏。
歷史在泛黃的紙頁間低語,現實則在墨香飄逸的字句里應答。當現實的風掠過文學的深谷,沉睡的鐘鼎彝器便發出清越的回響——這綿延不絕的共振,正是文明的心跳。歷史的現實意義,在于為漂泊的靈魂提供精神坐標,讓我們在“遺失的名諱”中重新辨認出自己的來處。
(主編 王志峰)
目 錄
大家視野
04 錢幸/黑十傳(短篇小說)
星火燎原
14 王矗眾/馬門溪龍(短篇小說)
22 王矗眾/幻覺漠土與遺失的名諱(創作談)
23 王幸逸/一種介于臆想與真實之間的生物(評論)
火樹銀花
25 劉東升/風塵三俠奔靈石(中篇小說)
41 張申東/撿豆(微篇小說)
雕刻時光
43 陳煒/星光夜路(散文)
46 付春生/空(散文)
49 劉開棟/琴癡(散文)
53 成晉芳/那年夏天(散文)
文藝品鑒(《北上》評論小輯)
57 運河、故鄉與文學的遠方——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長篇小說《北上》 作者徐則臣訪談
60 宋嵩/再使風俗淳(評論)
63 李浩/《北上》:雙重觀看與史詩建構(評論)
65 王朝軍/《北上》:細節與精神邊界(評論)
68 張明超/在現實中打撈情誼世界(評論)
71 彭冠華/出走與歸鄉:運河兒女的精神困境(評論)
74 楊子怡/《北上》:一條“活”起來的河(評論)
詩文雅韻
77 尤克利/日光下(外二首)
78 黑牙/走湖記(外四首)
79 陳業秀 劉昕妍 賀菁/現代詩四首
80 陳德勝 郭懷寬 喊月 林釗勤/現代詩四首
封 面 張小茜剪紙作品《暮歸》
封 二 郭浩男書法作品
封 三 孟令龍書法作品
封 底 張紹華美術作品
題頭書法 趙望進 趙楓濤
插 頁 一 山西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志峰赴北京市文聯調研座談
插 頁 二 山西省優秀曲藝作品展演圓滿落幕
插 頁 三 山西省文聯邀請韓國知名教授趙大明來晉指導合唱藝術
插 頁 四 千年磚雕映文脈 藝韻徐溝譜新章
插 頁 五 最美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