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安慶《家教》:逃離與凝視
從《柔軟的距離》到《暫別》,當代作家鄧安慶一直以標志性的誠摯、細膩之筆,書寫細碎生活中的悲喜人生,記錄著自己對平凡生活細致入微的體察和深刻的洞見。短篇新作《家教》也是如此,鄧安慶以寒假家教張老師的視角切入,細膩地描繪了一個家庭內部的暗流涌動,以及兩個孩子在成人世界復雜關系中的迷茫與掙扎,將讀者引入一個看似普通卻暗流涌動的家庭空間。
小說的情節并不復雜:“我”寒假到楊哥家里做家教,起初他們熱情好客,氛圍和諧,可慢慢地矛盾頻出。“我”在這些關系之間小心翼翼,不得不被卷入兩戶人家的生活矛盾中,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格格不入,但不得不面對他人的目光。小說最后,“我”疲憊不堪,放下緊繃神經,決定辭職回家。隨著情節的展開,小說矛盾不斷激化:桑姐對瑜姐母女不滿,楊琦因父親偏袒金靈心生怨恨,金靈則因父親失信陷入失落,瑜姐為生計焦頭爛額,楊哥在親情與責任間掙扎……經濟壓力下的親情疏離、離異家庭子女的情感缺失、教育焦慮引發的親子矛盾等社會問題都在張老師的觀察中若隱若現。人物間的微妙互動,如金靈的倔強、楊琦的敵意、桑姐的壓抑更是折射出了當代家庭關系的脆弱性與復雜性。
“我”的身份設定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作為受雇于教育體系卻又游離于家庭結構之外的家教,張老師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凹医獭边@一身份,既標志著對家庭的直接介入,卻始終在雇傭關系的正當性上保留了微妙的“灰色地帶”。家教們似乎以教育者的專業姿態嵌入若干家庭,卻因雇傭關系的契約屬性,始終被隔絕于情感紐帶的深層聯結之外,他們既被期待扮演有知識且權威的“臨時家長”,又必須時刻謹記作為服務者的邊界。文中的張老師試圖融入楊哥家這個家庭,盡職盡責地完成家教工作,但始終無法真正理解楊家和瑜姐兩個家庭內部的復雜關系。
鄧安慶的文學風格頗有“日常現實主義”的色彩,在《柔軟的距離》中,他描寫如北漂族、打工仔、女工、個體小老板、修路工、保安、討債人、農民等社會大眾的故事;在《暫別》中,他以質樸溫情的目光回望城市與鄉村之間如候鳥一般的遷徙之旅?!都医獭沸≌f的語言風格平實而克制,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過多的渲染,但充滿了力量。作者善于運用細節描寫,通過一些微小的動作、表情和對話,來暗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情感變化。然而,過于紀實的語言風格有時也會導致小說文學魅力的不足,難以激起讀者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如何在保持生活質感的同時,避免滑向紀實文學?或許我們可以從《家教》開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