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客:我怎么做起主題出版來
人與人的相遇往往有偶然性,人與書的相遇亦如此。在我近20年的編輯生涯里,從學術編輯“意外”地介入、參與主題出版,或許正是這句話的印證。據說,編輯出版行業也有等級和鄙視鏈。“夫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對許多人來說,做學術編輯是入行時的首選,我自然也不例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各地的教育出版社,因為特殊的出版分工和行業政策的照拂,無不糧草充沛、兵強馬壯,又前赴后繼、比學趕超,它們“終于”成為中國當代出版地方版圖中不可忽視的學術出版中堅力量。我有幸在新世紀初期入職安徽教育出版社,成為一名學術圖書編輯。盡管當年擲重金做《朱光潛全集》《胡適全集》《李鴻章全集》的豪情不再,但畢竟余威尚存。于是,在諸多前輩的帶領下,我參與、編輯《陸侃如馮沅君合集》《中國散文通史》《現代中國佛教文學史稿》等學術圖書,并全力籌備《趙樸初全集》《朱光潛全集(增訂版)》《宗白華全集(增訂版)》等皖籍文史大家著述的集成出版。
2016年年初,我從原來的學術圖書出版中心被調整到大眾讀物出版中心,受命介入主題出版。在猶疑中,我貿然接過了這個任務,在從事學術編輯的同時,轉向主題讀物的出版。
從一條大河開始
一條大河指的是淮河,這本書是《一條大河波浪寬:1949—2019中國治淮全紀實》。選題最初的緣起極為平常,該書原名《唱大淮》,由作家潘小平領銜,共4位作者,擬以系列文化隨筆的形式呈現,但進展一直不順利。在接洽選題的過程中,學術編輯的思維又在不經意間“作祟”,我腦海里不時浮現的是魯迅的《理水》以及學者黃子平名句:“不單要‘盜火,而且要‘理水’,二十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便是在這雙重的重負之下掙扎、輾轉,留下了他們零亂的腳印和不屈的身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河,治理,從1949年到2019年——當我把這些關鍵詞連成一條線時,一個想法誕生了:新中國淮河治理70年的歷史,不正是新時代的“理水”?那么,用一本書來記載這段歷史豈不是恰逢其時。因此,我們很快確定方案,將策劃和編輯端口前移,將原來語義模糊的書名《唱大淮》改為表意明確的《一條大河波浪寬:1949—2019中國治淮全紀實》,將系列文化散文文體調整為長篇紀實文學。
許多具體的工作仍然是學術式的。我們要求作者有充分的考證。比如,在慣常的敘述中,把1951年5月15日毛澤東主席題寫“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授予治淮委員會那一天定為中國共產黨治淮的起始時間,或者從1950年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算起。但作者團隊經多次考察與反復論證后認為,中國共產黨自1939年在淮河流域開辟蘇皖邊區、魯豫皖邊區、鄂豫皖邊區根據地以來,就開始了對淮河的治理。這是一個精彩而又獨到的發現,將治淮史作了更為嚴密的梳理。70年的淮河治理歷史,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還有不少篇章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環境的變化等內容,我們要求作者以現代觀念來貫穿,直面和正視這些教訓,設置了全書的第三章“歷史在這里拐了幾道彎:1958—1965”。我們堅持在附錄里增加“主要參考書目”,除了表明著作權的合法性與完整性,更為了凸顯學術性和嚴謹性。
我完全沒有想到有那么大的工作量,作者團隊和編輯團隊五易其稿:第一稿47萬字,第二稿39萬字,第三稿32萬字,第四稿36萬字,第五稿定稿37萬字。2019年3月正式出版,這本書實現了“零”的突破,獲得了許多肯定:入選2019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2019年6月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國好書”、2019年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并獲央視《讀書》欄目兩期專題推薦。
與一座大山照面
從淮河開始的《一條大河波浪寬》,似乎也為出版社的主題出版沖出了一條路徑:尋找“在地”的主題,嘗試新穎的視角,以學術性的方式,追求歷史性的重量。2019年3月,《一條大河波浪寬》出版后,我并不知道下一本書在哪里。2020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如此重要的時刻,我們的作為在哪里呢?
2019年9月,中國作家協會、國務院扶貧辦啟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在全國范圍內遴選20多部書稿,于2020年以統一標識集中推出。其中,安徽的寫作任務是以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的脫貧事跡為主題推出一部作品。
得知這一消息后,我第一時間聯系在北京的作者,《大別山上》的編輯出版提上了議事日程。沿用《一條大河波浪寬》的工作方式,我們重新對選題進行了論證和優化,僅以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為寫作對象有些單薄,它需要一個宏大的視野和縱深的背景。循著這個思路,我們將原擬的書名《金寨紅》改為《大別山上》,將寫作的焦點從一村一縣擴充到整個大別山區,將金寨縣及整個大別山區的扶貧事業置于革命歷史背景下展開描寫。同時,賦予大別山區面貌深刻變化和壯麗新生的特殊意義。文本采用歷史與現實雙線結構,為避免歷史與現實的疏離,建議作者適當采用倒敘、追敘等敘述方式,將歷史人物與事件分門別類,在寫作中依照各章不同的主題,融入相應章節之中。《大別山上》于2020年11月出版,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中國作家協會“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2020年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
也許是因為以上兩本書產生的良好社會反響,我們得到了更多的青睞。2021年12月,我們攜手安徽引江濟淮集團啟動《水調歌:中國引江濟淮全紀實》的采訪和寫作,與河南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2022年10月,我們推出由安徽省文聯何冰凌團隊經過兩年實地采寫創作,以中國首個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程——“新安江模式”為主題的長篇紀實文學《為此青綠》。2024年11月,我們與作家洪放達成共識,由他獨立執筆《六尺巷:三百年紀事》。
為全民閱讀立傳
無論是《一條大河波浪寬》《大別山上》,還是《為此青綠》《水調歌》,都容易被貼上“地方敘事”的標簽——盡管在某種意義上它們也是宏大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突破,尋找“國之大者”,融入“國家敘事”。果實熟了落到地上,有心人會把它拾起,這一次是《有書香的地方:中國全民閱讀紀事》。
2022年8月,聶震寧應邀來合肥出席黃山書會。在會面的間隙,我們提議請他寫一部全民閱讀主題的紀實文學,“為全民閱讀立傳”,在2024年世界讀書日當月推出。
這是一個“蓄謀已久”的選題。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全民閱讀自2006年起,歷經近20年的發展,經歷了從倡導到開展再到深化的過程。聶震寧是全民閱讀的倡導者、參與者、見證者與研究者,同時也是資深出版家、編輯家和小說家。可以說,聶震寧是作者的最佳人選。加上安徽教育出版社原總編輯姚莉也一再“游說”,選題自然得到了聶震寧的認可,但同時他也表達了疑慮和糾結,“既怦然心動卻又望而生畏”。
應承下選題之后,聶震寧放下《書生行》第二部的創作,自2023年年初開始實地采訪,甚至不顧年事已高,瞞著家人去了西藏林芝(此事我想起來就后怕)。書稿以事為線、以人為珠,關心因書而改變命運的人,關注全民閱讀的眾多推廣人、閱讀者,更對以往受到較少關注的民族地區閱讀、殘障人士閱讀、老年人閱讀、軍營閱讀等傾注更多筆墨。2024年1月初稿出來后,居然有40多萬字的體量。為了完善書稿,作者兩次到合肥封閉改稿,最終凝結為35萬字的厚重之作。
《有書香的地方》于2024年3月出版,入選2024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2024年度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國好書”入圍圖書、中國作家協會2023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年度好書,并榮獲第十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從2019年到2024年,從《一條大河波浪寬》到《有書香的地方》,三冊圖書,五年時間,于我是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一條大河波浪寬》《大別山上》《有書香的地方》都實現了多次加印,總印數分別為11000冊、20600冊、9500冊。在一個圖書歉收的年代,我為它們感到欣慰。
我常常想,好的主題出版,其中的學術底色與文化含量,其中對人的觀照、對事件的記載、對歷史的沉思與對真實的追問,才是題中應有之義。更何況,許多年前當主題出版的討論熱火朝天之時,出版人王為松就說過,“主題出版本質上是學術出版”,“主題出版應該建立在學術出版的基礎上,沒有學術出版作為根基,主題出版恐怕行之不遠”。如此說來,我和許多同行“意外”轉向主題出版何嘗不是學術出版的另一種回歸?
(作者系安徽人民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