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念》新書首發:民間十二問,執念有聲
7月13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張曉琴非虛構文學作品《執念》新書首發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首發儀式上,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執念》作者張曉琴與知名作家劉震云,記者、主持人水均益共話非遺傳承、“執念”精神與《執念》背后的故事。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趙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出席并發致辭。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蔡巖峣主持。
《執念》一書是張曉琴深入甘肅腹地,聚焦于十二位非遺傳承人的技藝與人生而創作的非虛構力作。作者足跡遍及河西古道、祁連山隘、拉卜楞寺等地,真實記錄了嗩吶、寶卷、皮影、剪紙、唐卡、賢孝、太平鼓等珍貴非遺項目的傳承現狀。作品通過講述西北大地上非遺傳承人的故事,深刻詮釋了普通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執念精神。該書于2025年7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活動現場
《執念》搭起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廣闊舞臺
趙萍代表人民文學出版社對張曉琴教授的新書出版表示祝賀。她評價到《執念》是一本從大地深處生長出來的帶著濃重煙火氣的作品,從河西走廊、甘南草原,到隴東大地,生動勾勒出了一幅西部的、瑰麗的非遺版圖。趙萍指出,“執念”就是手藝人身上的那股“勁”。從非遺入手,發掘“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執念精神,《執念》搭起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廣闊舞臺。最后,她期待讀者們都能從《執念》里汲取認真生活的力量。
楊慶祥表示,非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重要又深具潛能的組成部分。《執念》的寫作,毋寧說是經由十二個傳承人,擦亮了十二盞照亮且續接著中華文化的明燈。最近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倡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執念》就是這“兩創”的一次生動詮釋。
“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學出現了”
張曉琴、劉震云、水均益三位嘉賓圍繞《執念》的創作緣起、價值及其精神的當代意義進行了深入交流。
“他的一句‘不一樣’開啟了這本書。”張曉琴在活動現場回憶到。一次偶然的機緣,張曉琴聆聽慶陽嗩吶藝人馬自剛的演奏后深受觸動,并在與他演后的交談中發現,馬自剛并不認為自己過的是電影《百鳥朝鳳》(注:一部有關嗩吶藝人的堅守與傳承的電影)所講述的悲情人生。“不一樣”,激起了張曉琴日后一次次地對非遺技藝和非遺人生的追問。從一百多個非遺傳承人,遴選出十二個不同傳承領域的十二位傳承人,歷時兩年走訪、田野調查、案頭工作,走進、沉入民間藝人的生活之間,她終寫就《執念》。
劉震云以佛理妙解“執念”的兩重含義:“一條要破執念,破執念是要破內心的和外在的貪欲。還有一個是要有執念,為什么要有執念?不瘋魔不成佛。”他高度評價《執念》除了文學、非遺價值之外,更具史料意義。《執念》是一部具有企圖心的作品,張曉琴教授寫出了在日漸衰亡的手藝中那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瑣屑生活中的驚心動魄。好的文學作品要在生活停止的地方,看見背后暗藏的玄機,張曉琴做到了這一點。她在非遺的背后看到了“執念”,在“執念”背后看見了每一位非遺傳人動人的熱愛。
水均益結合自身記者經歷,將“執念”解讀為“一根筋兒”。他特別贊同張曉琴所說“沉默是一場沉默和壯闊的對抗”的觀點,認為“執念”中自有戰勝恐懼的力量。他指出,非遺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執念》所寫的香包、皮影、花兒等等,勾起了他對蘭州童年的回憶,“非遺變成我不可割裂的一部分,這是很深層的一種東西。”
互動與致謝
活動尾聲,三位嘉賓就“非虛構如何寫真實”、“傳統與當代的平衡”、“如何面對執念”等觀眾提問進行了精彩回應。最后,作者張曉琴向兩位對談嘉賓分別贈予了甘肅非遺禮品:劉震云獲贈香包傳人劉蘭芳設計的葫蘆香包,暗喻“一句頂一萬句”;水均益收到慶陽剪紙肖像,“金剪刀”馬路以刀為筆,刻下對家鄉人的敬意。
與會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