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判斷:新世紀文學的歷史化”青年學術論壇在青島舉辦
為了進一步系統化、歷史化地梳理世紀之交以來的文學,7月9日,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青島市中國新文學研究會、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當代文學創新團隊、山東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在場的判斷:新世紀文學的歷史化”青年學術論壇在青島舉辦。圍繞“在場如何判斷”這一核心議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以及山東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溫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二十余位青年學者參與其中,大家以“在場”的身份,就新世紀文學的演化軌跡、創作實績、歷史經驗、批評方法等方面展開對話和討論。
論壇開幕式由山東大學教授、青島市新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趙坤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代室副主任、研究員田美蓮,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楊早分別致辭。田美蓮在致辭中表示,新世紀文學既承載過去、預示未來,又蘊含了當下現實。作為研究者,要為文學思潮、流動現象、文學事件、文學熱點等提供有說服力的解釋模型,賦予它們歷史意義與思想深度,展現新時代的歷史張力與內在歷史邏輯。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傳遞文化符碼與精神標識,完成對歷史的復原和重建,又要在歷史流動中錨定當代性,展現區別于過去時代的獨特歷史經驗、精神氣質、美學探索與文化困境,聚焦社會轉型期的精神圖景與融入困境,探索底層生存、城鄉變遷、生態危機、歷史記憶、未來科幻等領域,避免陷入相對主義或價值虛無的怪圈中。楊早在致辭中強調,新世紀文學的歷史化正面臨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考驗,文學因素既充斥在各種不同的文化版塊,同時又顯得好像不那么重要,所以就亟須重建更有共識的解釋框架,更有效地闡釋這樣的文學。因而當下討論“在場的判斷”這一關乎新文學歷史化的當代議題的初衷,是希望在場學者能夠以判斷來介入歷史化進程,希望新世紀文學在我們手里能夠有一個合法而準確的歷史定位,進而讓中國文學實現繼續性發展。
圓桌論壇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徐剛和山東大學趙坤教授共同主持。在場學者首先在“歷史”與“在場”的辯證關系中,就歷史化的方法和途徑發表各自看法。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卓今提出讓“闡釋循環”重新回到批評現場的必要性,指出闡釋者的觀點需要在眾聲喧嘩之中得到碰撞修正,尤其在歷史視域完全開放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擁抱陌生化,一方面也要打開歷史反思的按鈕,才能避免偏頗。青島大學王金勝教授提出“作為方法的歷史化”,而非僅僅作為文檔化、技術化、操作化的歷史化。相較之下,吉林大學張濤教授則關注歷史化過程中“問題多于方法”的現象,他從新世紀文學的內部流變和外部總體性瓦解的現場說起,呼吁重建更具共識的文學史敘述以紓解批評焦慮。《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回應張濤教授關于歷史化的焦慮情緒,指出批評家如果需要行動和追求、保存和敬仰、忍受和渴求解放,以適當適宜的批評打開歷史的空間。
在關于歷史化的對話中,文學作品的經典化作為主要路徑之一得到深入討論。《文藝研究》副主編李松睿首先就編刊實踐指出“歷史”過剩然而“判斷”匱乏的現象,進而借鏡現代文學的經典化路徑,探討當代文學如何在變動語境中從打“固定靶”向“移動靶”位移,如何在歷史綿延與判斷累積狀態下,從“朋友圈”意識轉變為“共同體”意識。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王晴飛主張以個案研究,在看起來似乎毫無關系的非常破碎的文學現場,拼貼出具有整體性特征的文學史面目。青島大學教授馮強試圖以海子的詩歌史評價為例,反思文學史常識的形成過程,并由此做一點重寫當代詩歌史的嘗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程旸看重小說創作中現實與想象的互塑關系,指出兩個因素在小說孰多孰少并無固化的評價標準,重要的是此起彼伏的緊密結合。山東大學副教授薛熹禎則以莫言及其小說在韓國的接受為例,分享了作家的文學活動如何參與作家文學形象自我建構的議題。
圍繞新世紀文學的新現場和新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思、黃相宜,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林云柯,溫州大學甌江特聘教授烏蘭其木格,山東大學副教授陳若谷,中國海洋大學青年教師李瑩、青島大學青年教師任慧等多位青年學者也都結合最新洞察發表新見。陳思認為,面對新世紀文學的現場,作出在場之判斷的前提,在于重建新世紀文學史的歷史儲備,這儲備包括但不限于歷史意識、未來意識、制度意識以及相關的文學批評藝術等四個方面。林云柯聚焦文學的理論生產與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之間的脫節現象,在公共領域與私人經驗之間的互動關系上加強判斷的反思。烏蘭其木格依據媒介研究經驗,指出雖然新媒介文學已從野蠻生長過渡到減速提質階段,但其經典化還有漫漫長路,我們作判斷時也需邊摸索邊前行。如果說以上幾種觀點分別呈現了作出在場之判斷的必要儲備和主要路徑,那么接下來陳若谷對于交叉視野的引入,黃相宜對于數智時代新大眾文藝這一新生態的關注,李瑩對于“文學青島”這一文化研究個案的借鑒,以及任慧對于以沉積巖抑或價值河床象寓判斷層累的嘗試,之于在未來打開“在場的判斷”的闡釋空間,具有前瞻性的意義。
論壇的閉幕環節由徐剛主持,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馬兵進行學術總結。馬兵教授指出,本場學術論壇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在場”,一個是“判斷”,還有一個是“歷史化”,在場學者在對其闡釋的過程中依憑自身獨特的批評經驗和鮮活的時代記憶,表達著鮮明的個人立場和文學主張,并且試圖從各自的視角、以個性的方式,呈現內里的張力、路徑抑或困境,這些在場的、即時的判斷,本身即構成“在場的判斷”的一部分。不過,馬兵教授同時也發現,在場學者似乎對新世紀文學當下缺乏共識的狀態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因而他呼吁在場學者超越歷史局限和個人限度,大膽拓寬歷史化的方式和路徑,號召大家致力重建更具共識的文學史敘述框架,以共同期待新的文學共識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