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珍貴的歷史注解 ——評《中國互聯網發展簡史》
《中國互聯網發展簡史》 謝新洲 石林等 著 東方出版中心
從1994年互聯網被引進中國至今,中國互聯網已走過了30余年的發展歷程。30余年間,中國不僅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更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互聯網不斷釋放連接能力和創新屬性,推動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謝新洲和他的研究團隊完成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簡史》一書。在此之前,作者團隊長期深耕互聯網發展史研究,于2014年成立互聯網發展史研究項目組,十年間赴全國各地開展大量的訪談和調研,收集了豐富的互聯網史料和實物資料。在此基礎上,他們撰寫了該書。作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見證者之一,品讀全書,深有感觸,與讀者分享幾點體會。
一是在當下互聯網發展變革的歷史性節點推出此書,意義深遠。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普及,互聯網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書客觀記述了中國互聯網從早期探索到PC時代再到移動時代的發展歷程,全面梳理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脈絡,具有較高科普價值。不僅如此,歷史讀物的意義更在于以史為鑒、鑒往知來。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快速涌現和迭代,互聯網行業正在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更多未知的機遇和挑戰。總結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經驗,能夠為新時代建設網絡強國、更好應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提供啟示和智慧。
二是力求多角度還原生動鮮活的歷史情境,可讀性強。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嵌入是深刻的,更是全方位的。全書采取縱向歷時和橫向專題相結合的記述方式,在分階段梳理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后,分別從網民、媒體、消費、政務、治理等關鍵要素或領域切入,全方位、多層次展現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在寫作方式上,作者不滿足于簡單記敘,而是試圖走進具體的歷史情境中,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人事物及社會環境。為此,作者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如報刊文章、政策文本、網站截圖檔案等),加入了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親歷者、見證者們的口述歷史。這種呈現方式,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互聯網給我國帶來的深遠影響。
三是不忘思考中國互聯網發展實踐背后蘊含的學理問題,兼具學術價值。作為新媒體與網絡傳播領域的研究者,作者積極思考“互聯網在中國為何會形成今天的獨特景象”“互聯網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等學術問題。書中不僅記錄了互聯網技術演進的軌跡,更深入探討了每一次技術革新背后的經濟社會力量,在技術創新擴散與技術的在地社會建構間尋求理論張力,闡釋互聯網嵌入中國社會的方式與邏輯。
四是有意識地提煉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本土特色,凸顯思想深度。作者將中國互聯網發展放置于全球化進程的時代背景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命題之下,從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進程中抽絲剝繭,對中國互聯網的特色與內涵加以提練和闡釋。以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思想為“底色”、以中國特色的互聯網制度為“方向”、由互聯網驅動技術突破以持續“攻堅”、由互聯網驅動產業創新以尋求“超越”……書中種種表述令人印象深刻,體現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思想的深度。
中國互聯網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凝聚著中國互聯網以人為本、管建并舉、創新融合的思想智慧,激蕩著中國互聯網從業者不畏艱難、繼續向前的奮斗精神,值得被記載。《中國互聯網發展簡史》一書,可謂恰逢其時又頗具匠心,這本兼具科普性、學理性和可讀性的著作,將為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增添一份珍貴的注解。
(作者:張首映,系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