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孔子刪詩”還原
    來源:光明日報 | 王世巍  2025年07月12日09:57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從三千余篇古詩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選出305篇。唐代孔穎達對三千篇的數量提出疑問:“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未可信也。”然而,既然“三千”的起始規模存疑,那么孔子刪詩一說的整體可信度也就難免受其牽連。后世之鄭樵、朱熹以及朱彝尊等人,都相繼從不同角度對刪詩說提出了異議。近年來,認同孔子刪詩說并致力于從物理形態的視角上,考證“刪”之原意的肯定派研究者,已經從各地新發掘出土的簡帛文獻中輯得“逸詩”一百八十余首。盡管距“三千”的原初總數仍缺口甚大,但由于其包含了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組詩九首中的剩余八首,這似乎就間接證實了所謂“十取其一”的刪詩之法。

    此外,基于對安徽大學所藏戰國竹簡《詩經》、阜陽雙古堆出土西漢初年《詩經》竹簡等出土文獻的最新梳理,研究者也詳細推論了《詩經》不同版本(如西周王官本、孔子刪編本、戰國本等)的存在、輯集以及流傳問題。這些工作豐富了孔子刪詩說的支撐論據,但似乎也始終難脫修修補補式的解釋之嫌。

    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書面形式的詩文采集本應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所以孔子也曾有“文獻不足”之嘆。而另一個可謂毋庸置疑的事實則是,孔子整理各類典籍并不是為了進行個人的著書立說或是為儒家開宗立派。甚至連《論語》都是幸得仲弓、子游、子夏、有若、子張以及曾子后學等數代弟子的回憶、整理和接續性的編纂,才得以成書并流傳后世。這也就意味著,多半是在孔子親耳親眼聞見的切身情境下,才進而發生了對某一詩文的刪改需要,而幾無可能是一個規定時限內的專門工作規劃。換言之,要真正切中所謂孔子刪詩的原意,就有必要回到孔子與其門人弟子的教學起居、周游列國以及口語日用之中。總體來看,孔子刪詩的事件本原,在執行形態上可能并不是一項默然進行的、書面案頭性的獨立筆削工作。孔子進行刪詩的動因和目標,應首先是情境化和應用性的,作用對象應是身邊朝夕共處的及門弟子。

    因此,明確了整刪詩文是為服務于師生日常的教學與學習之用,那么這自然表明,刪詩就幾乎不可能是一個一蹴而就的專項行為過程。進一步講,孔子刪詩應當是在一個相對寬泛的歷史時段內,以較為松弛和舒緩的節奏,而持續進行的文獻搜集整理與以詩為媒的教化實踐。總而言之,刪詩應始終是與孔子的教學育人活動同步進行的。

    評述為教

    《論語》直接引“詩”十余次,《子罕》篇末章所載:“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這多被認為是不見于今本《詩經》的整句逸詩。然而,殊不知“豈不爾思”其實卻是《詩經》中的一句常用語,在《衛風·竹竿》《王風·大車》《鄭風·東門之墠》以及《檜風·羔裘》等篇章中曾多次出現。那么為何《論語》提到的“唐棣之華……豈不爾思”這一句原初詩文,卻沒有保留在《詩經》之中呢?

    從句式前后的邏輯關系來看,出自孔子之口的“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顯然是針對前句“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的評論之言。因此,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一種教學情境:來自眾弟子或某一門人之口的“豈不爾思?室是遠爾”的誦“詩”之言,為孔子所聞見。師者孔子隨即當場給出了“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的點評,而整個過程則被弟子記錄(或追憶)了下來。不難想見,如若是孔子獨自一人伏案刪詩,恐怕鮮有自言自語的必要,遑論還能夠被弟子聞見;更何況“子曰”二字已經直接證明了弟子們的實際在場。換句話說,這處引文所暗藏的事件原委很大可能就是,孔子所給出的“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的非肯定性評價,連同原文詩句一起被弟子記錄了下來。此后弟子一方面將師者孔子此次的評“詩”之事,記載到了語錄體的《論語》之中;另一方面也促成了此一詩句——“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在“詩”中的被刪去(至少是在孔門詩本之內被刪)。

    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還只是一種推測,但孔子的口頭評價則大體地顯明了孔子刪詩之“刪”的真正意涵。至于最終文本化、整理性的刪減編定,則是之后的執行工作而已。這或許應當正是孔子刪詩的事件原型之一,甚至應該也是最主要的類型。因為在《論語》中此類有直接聆聽和講授對象的說“詩”論“詩”之言,不僅頻頻出現,而且實際也是孔子“不學詩,無以言”、“子所雅言,《詩》《書》皆雅言”之教育主張的體現和語言運用的需要。

    以文化人

    《論語》中通常被視作《詩》之佚句的另一處,則來自子夏在《八佾》篇中提出的爭議之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其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同樣見于今本《詩經·衛風·碩人》,但卻并無前者句末處的“素以為絢兮”五字。實際上,這里極易被忽略的一個關鍵細節其實是子夏的問題本身。細察弟子的發問句式,子夏并沒有使用慣常和通行的引用方式稱“詩云”、“詩曰”。《論語》前后文也未見任何相關的對話語境或事件背景,子夏似乎是就詩文語句而兀然一問。那么它是不是就指向了這樣一種極其可能的情況:即此次論“詩”其實也是發生在孔子施教過程當中。子夏的問題本身,其實就是對孔子講授之言的直接引用和原話記錄。也即孔子帶領著至少包括子夏在內的弟子門人一同誦詩、學詩。而在講授到《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句詩歌原文的同時,孔子在口頭上添加了“素以為絢兮”的五字點評,以示對該詩文句意的正確解讀和禮義闡發。值當此時,“習于詩、好論精微”(《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的子夏,聽聞后便隨即引用了“詩”之原句和孔子的五字評語,進而才有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的整體之問。

    孔子曾坦言“述而不作”,何謂“述”?許慎《說文》云:“述,循也。由故道為述,故凡循其舊而申明之亦曰述”;焦循言:“已有知之覺之者,自我而損益之,或其意久而不明,有明之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意復明,是之謂‘述’”。依此來看,以“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和“素以為絢兮”為代表的口頭述要與主旨評點,是直接關聯于孔子的詩教實踐。這正是作為“先覺者”和“教育者”的孔子,對‘詩’之古典教化意義的微妙闡發與悉心刪述。因此,孔子刪詩的事件原型,應是指以詩文評述和義理訓正為主要情境方式的詩教活動。這應正如朱熹所云:“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篤定“斯文在茲”的孔子,為萃取并保存詩之思想精髓,進而將整理與傳承以“詩”為代表之一的古代文獻的責任使命,悄然地融入了對眾弟子人文化成的述說浸潤當中。

    (作者:王世巍,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国产午夜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国产202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精品视频99|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国产精品第二页在线播放| 久久久免费的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国内精品福利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国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1717国产精品久久| 老司机99精品99| 亚洲精品无码激情AV|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精品午夜国产人人福利|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ⅴ| 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加勒比|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99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久久精品无码精品免费专区|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精品国自产拍天天拍2021|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久99频这里只精品23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