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縱深里的岳麓山
我已經記不清來岳麓山多少回了。晨午夕夜,一天的每一段時光;春夏秋冬,一年的每一個季節(jié);陰陽雨雪,氣候的每一種變化;溫熱涼寒,身體的每一寸感知;愛恨愁怨,心靈的每一種情緒……我都在這里經歷過,體驗過。我以為已將全部的自己給了岳麓山,也以為已把岳麓山的全部裝在了心中。
可今年,等我把有關岳麓山的書籍一部部讀下來后才發(fā)現,過往我熟悉的,只是岳麓山的表象,是視野范圍內的岳麓山,是空間里的岳麓山,是時間截面上的岳麓山。它最多是以一年為輪回單位,春夏秋冬,重復變幻。而歲月縱深處的岳麓山,則被我和大多數游客忽略了。
據史載,長沙有上萬年的文明史,兩千五百年的建城史。在春秋時代,這里就有楚城。而更早的西周王子,可能就是從麓山渡江,去往寧鄉(xiāng),建立大禾方國。秦朝征伐嶺南的五十萬將士,溯湘江而上,在這里駐扎過。漢代劉氏皇子分封長沙,落地生根,自成王國。文明的星光,點點匯集,照亮三湘大地。
自屈賈以來,無數謫臣墨客、三教九流來往于這里,不知留下過多少慷慨激昂、悲欣交集的故事。山水洲城將這一切永久地封存在了時光隧道,史冊與記憶卻只能掛一漏萬,事過境遷就再也無法追尋。如今,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幽居長沙三年的賈誼及無數曾入駐古城的重臣名流,是否登過岳麓山?即便是有麓山詩文的名家,許多也只能躺在故紙堆里,任流光之塵,寸寸掩埋。
盡管在空間上,我們離他們是如此之近,若能縮年成秒,大家或許都可以摩肩接踵了。然而即便是如今的科技,也只能縮短空間的時距,無法破開時間的阻隔,在光陰之河里,哪怕是上溯一秒,我們都做不到。無數前行者,就這樣孤獨停留在歲月的塵煙里,不為人知。
有多少游客知道,岳麓山曾來過杜甫、韓愈、柳宗元等耳熟能詳的詩人,來過辛棄疾、李綱、文天祥等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英雄,來過懷素、米芾、鄭板橋等書畫家?匆匆過客,如雪泥鴻爪,轉眼就消失了。極少數人會留下詩文,極個別人會在山中摩崖刻字、建亭造樓,然而兵燹一過,一切又全被清零。
況且,古代建筑以木料為主,少用石頭堆砌,而南方天氣潮濕,雨水頻繁,植物瘋長。即便是在和平年代,只要疏于打理,那些佇立在叢林里的木質建筑,也經不起長時間的風雨漫漶、藤蔓纏繞、蟲蠹蛀咬,很快就會頹敗、坍塌、腐朽,歸于塵土,湮于草木,仿佛從沒存在過。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今年的岳麓山不是去年的岳麓山,明清的岳麓山不是秦漢的岳麓山。每一個歷史時期,岳麓山都有它不同的面貌。如今它植被繁茂,古木參天,春日新綠盎然,夏天滿山青翠,清秋層林盡染,涼冬碧黛如玉。每一座亭閣掩映其間,都如畫龍點睛。
不少游客或許會以為,岳麓山一直都是這樣。然而并非如此。在抗戰(zhàn)時期,為防日寇偷襲,除清風峽附近的林木有所保留外,其他植株曾被刈除一盡。再往歷史深處望去,南宋初年,抗金名將李綱登上岳麓山巔時,看到的是金兵過后,長沙遍地瓦礫,少有人煙。林木焚盡,原野山岡光禿如剃。除兩三座古剎外,其他包括書院在內的所有建筑都被摧毀。
由于人口增長、耕地擴張、荒野萎縮、林木減少,北宋時江浙一帶,柴薪已難以為繼。長沙地勢平坦,周邊都是良田,唯西部點綴幾尾山巒,是整個城市燃料的最大供給地。自宋代以來,除了岳麓山廟產,周邊山林很多時期都被砍得精光。想來,生態(tài)文明的提出,還需要強勁的科技做后盾。若沒有新能源的及時開發(fā),按長沙現有的人口,岳麓山或許早已寸草不生,連柴蔸茅根都會被挖出來當燃料。
如今的岳麓山已是草木深深。我想,若是能沿岳麓山腳修一條文化步行道,每隔一段距離豎一尊名人塑像,并刻上他們的詩文,那么附近的市民,是否便能在散步中閑談詩文,更方便地追憶前賢壯懷激烈的往事?如此,或許時空縱深里的岳麓山,將會在更多人的心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