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老家托人轉來《西大吾村志》,洋洋灑灑共23章,數萬言之巨。建制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分布、姓氏來源、經濟物產、文化教育、人文民俗、人物故事等,凡能涉及的門類,幾無遺漏,可以說是一本難得的解剖鄉村的百科大全。
盛世修史。村志的編纂,可謂福蔭子孫、功德無量之舉。這還得從《平山村莊考》說起。2000多名志愿者對河北平山全縣700多個村莊進行考證、記錄,從而有了數百萬字的《平山村莊考》,這不僅為平山父老留下了珍貴的史料,更為了解中國鄉村打開了又一個窗口。故鄉西大吾村隸屬于平山縣,村志的撰寫正是得益于這一善舉。
西大吾村歷史悠久,村子因村西山丘上建于北齊武平年間的新城寺(毀于抗日戰爭期間)而聞名。明永樂年間,任姓先民在寺旁建村,取名“大吾”,后冠以方位詞,故取名“西大吾”。村莊南依橫山,北傍滹沱河。因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沿滹沱河南岸,圍繞西大吾村,向東、西兩個方向延伸,鋪開了十多個村莊,形成全縣著名的米糧川——大吾川。
我本人并非出生在西大吾村,而是在五六歲時隨父母從外地遷居回故鄉。兒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家鄉每年農歷四月初六至十一舉辦的盛大廟會。廟會源自村里的娘娘廟。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感恩于娘娘的護佑,每年農歷四月初七將娘娘接回。從初八至十一,村里家家戶戶包粽子招待娘娘和前來趕廟的親朋好友。在這期間,唱大戲、耍社火、扭秧歌、踩高蹺,還有各種雜耍,在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輪番上演。村里村外,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好不熱鬧。又因時逢夏收,到了“換季”,廟會也成了吸引方圓上百里商家的農用物資交流會。各種店鋪攤位,商品應有盡有,琳瑯滿目。因學校就辦在娘娘廟里,這幾天學生也一律放假趕廟,孩子們可撒歡兒瘋玩幾天。
老家還是一個文脈悠長、紅色基因深厚的村落。早在1937年,村里就開啟了現代小學教育。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一千多人的村落考出了上百名大學生。我自己就曾任民辦教師近三年,并于1979年考入南開大學。村里1938年就成立了共產黨的支部,抗戰期間有上百人參軍參戰,20多名烈士為國捐軀。我的老父親是家中的獨子,1937年,年僅15歲的他報名參加八路軍115師,跟隨部隊轉戰南北,直到1947年負傷退役。
父母在,還有來處;父母去,只剩歸途。父母去世前,每年我至少要回一次老家。父母去世后,回老家的次數越來越少,然而我依然牽掛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總不時想起父母勞碌的身影、兒時一起嬉耍的玩伴。父母的勤勉在全村出了名,尤其是父親,雖然在戰爭年代負過傷,人民公社時期為集體出工時又被馬車軋過,但他從不抱怨,總是那么樂觀豁達。他佝僂著矮小的身子,勞作一生,直到80歲還總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去地里干活。他93歲去世,幾乎沒讓人伺候過一天。父母的勤勞善良、包容豁達影響了我一生。
大學畢業后,我以“拼命三郎”的干勁兒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想,這除了黨和國家的培養、個人的努力,還源于父母的養育和鄉親們寄予的厚望。人無論走得多遠,也不能忘了自己來自哪里,樹高千尺也離不開深植厚土的根系。
撫今追昔,魂系故里。覽村志,賦詩一首,以志紀念:
青堂瓦舍大吾村,
大吾大我大寫人。
耕讀傳家枝葉繁,
任姓一脈有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