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時代光影的多棱鏡 ——以巴蜀散文為中心觀察新時代散文的藝術新質
散文是獨具靈性和自敘特質的文學體裁,形式自由靈活,表達內蘊豐富,凝聚著寫作者的感情涌動與精神氣象。近年來的新時代散文創作深入個體經驗的微觀敘事,進而拓展至歷史、自然、民族等宏觀命題。作家們通過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地域文化的深度開掘,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散文美學體系。而立足祖國西部、心寄遠方的散文作家及其創作,精心書寫天造地設的地方風情,奮力展現中華大地上的色彩斑斕,為我們考察新時代散文創作的藝術特性提供了典型參照。
繪制自然史與風物志
長期在川藏地區生活和寫作的阿來,依舊在曠野里行走,近期又有《去有風的曠野》《西高地行記》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問世。這些作品主要是作家在以祖國西部為主的山河大地上行走與考察的結果,乍看似乎屬于游記一脈,但仔細辨識和體味即可發現,較之游記有諸多不同。作家常見的生命形態和創作路徑固然是同山水自然對話,但踏訪對象卻很少名山大川和風景勝地,而是喜歡在潛心研讀相關典籍資料的基礎上,選擇更具有歷史地理與環境物產意義的特定地點,展開田野調查式的現場考察。收入《去有風的曠野》一書中的《稻城亞丁行記》《四姑娘山行記》《大涼山訪杜鵑花記》等篇,展現了作家面對山川草木時多種多樣的內心感受與情感體驗,其中有同大自然之美不期而遇的由衷贊嘆,但更多的是知識積累獲得現實印證的欣喜,是同山野萬物對話又有新發現的興奮,是探訪未知事物的細致與執著,還有對古今中外田野勘察成果的遙想與梳理。這些不僅傳遞出作家自然博物知識的豐沛和充實,而且告訴讀者,行走在山川大地上的作家,不是在旅游觀光,而是在發現、思考和認知,是在繪制大西南的自然史和風物志。
阿來有時也會奔向某個城市,如收入《西高地行記》一書的《武威記》《麗江記》,就分別講述了作家踏訪甘肅武威和云南麗江的情況。不過此二文的表述重心依然不是古城風光和自然形勝,而是兩地的古往今來,前生今世,重點則是兩座城市的歷史沿革、地域變化、文物遺存、野生草木、文明蹤跡、文化交流、邊緣史料等。這樣的內容取向無疑成就了文章的個性,支撐起這種個性的則是作家更深層次的謀劃與設想:“花幾年時間,把整個藏區,以及歷史上與藏區發生過密切聯系的地方,都走上一遍,目的是對藏民族文化的內部多樣性作廣泛而獨立的考察,同時,通過麗江這樣與藏文化產生過密切聯系的地區來觀察歷史的大尺度下一種文化的消長。”(《麗江記》)這種注入別樣思考與個性追求的作品,自然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凌仕江在西藏服役和工作多年,他的創作始終環繞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先后出版《你知道西藏的天有多藍》《西藏時間》《藏羚羊樂園》《藏地孤旅》《微塵大地》等多部散文集。這些作品以靈動飄逸且不乏浪漫唯美的筆觸,描繪了西藏的山川地理、動物植物、歷史文化、宗教習俗,以及軍人和民眾友善和睦的生活情景,而貫穿其中的除了作家擁抱萬物的汩汩深情,還有他對腳下這片土地的別樣理解和深層認知。同樣擁有軍人經歷的盧一萍,曾以軍旅小說和報告文學著稱,轉業回到家鄉后,散文創作亦呈現躍升之勢,其中模山范水之作更是流光溢彩,佳作迭出。作為晚近之作的《對河流的認識》,由新疆大地上的葉爾羌河以及塔什庫爾干河拉開筆墨,將自然地理、物候天光、民俗風情、歷史傳說融為一體,其中有河流樣貌的新奇描繪,也有相關知識的有趣訴說,還有個人感受的真切表達,從而構成了一篇內蘊豐腴、生機飽滿的現代版“水經注”。而一組《光霧為魂》則鎖定巴蜀奇景光霧山,其筆墨所至,既寫出了這處“天然畫廊”獨具一格的形與神,又寫出了其中深藏的經濟價值和文化意蘊,特別是寫出了作家——一個現代人在這一處自然環境中產生的獨特體驗和無邊懸想,從而使作品具有了某種形而上的價值。
詩意筆墨點染歷史
悠久的歷史催生和哺育了璀璨的文化與文學。歷代文學名家與文化名人的創作和游蹤有力且長久地影響與強化了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學敘事,在歷史演進和傳統賡續中,積淀成一種回望來路、追思前賢的風尚。近年來,歷史文化敘事成為新時代散文創作的一道璀璨亮麗的風景線。
以系列散文《品中國文人》飲譽文苑的劉小川,繼續自己作品的深耕與精編。百歲老作家馬識途捧出《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讓自己的難忘記憶曲終奏雅。諳熟中國西部歷史,曾以《匈奴帝國》引發關注的楊獻平,繼續向世人講述西部傳奇,又發表了《匈奴,到底是怎樣一個民族》《張謇的道路:從西安到敦煌》《沿著弱水河:悲劇英雄李陵》等厚積薄發之作。學者型作家龐驚濤寫成《看歷史:大區域視野下的人文觀察》,深入勘察李白、杜甫、王維、蘇軾等數十位歷史人物的蜀地蹤跡和幽微心史,屢見獨得之美。沈榮均的《天青色等煙雨》透過中國陶瓷文化,解讀東方手工藝精神與審美心理,每有妙筆雋語。長期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教授、詩人向以鮮,有《盛世的側影——杜甫評傳》問世,既為杜甫作傳,又為大唐留影,許多見解新人耳目,啟人心智。在歷史文化領域創獲頗豐的聶作平,精心結撰《天地沙鷗:杜甫的人生地理》,透過主人公的游蹤考察其詩歌天地,亦屬獨出機杼,別開生面。
散文家的歷史敘事大都寫得筆酣墨飽,洋洋灑灑,但很少滿足于晾曬書袋,引證史乘,而是更注重圍繞鎖定對象,深耕細作,尋幽探隱,悉心發掘未知的存在,著力提煉更深的意義乃至更好的表達。2022年,來自東坡故里的沈榮均發表長文《蘇東坡:此心安處是吾鄉》,貼近主人公的性情和靈魂。三年后,作家又推出《蘇東坡的理想國》,對原有內容做了進一步探究、考實與擴展,其滿載詩意的筆墨,系統描述了主人公特立獨行的精神風貌和人生軌跡,而且針對以往東坡敘事中存在的一些有爭議、有誤讀的問題,進行重點辨析與細致剖解,從而塑造出一個愈發立體豐滿的東坡形象。羅偉章的讀史隨筆《蘇東坡怎樣做人》《陳壽:為三國命名》在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中開辟了新視角,提出了新見解,拓展了人們的歷史眼界和思維習慣。以歷史敘事享譽文壇的蔣藍,在出版《梼杌之書》《成都筆記》《蹤跡史》等一系列頗有影響的歷史文化著作之后,又推出了相當厚重的《蘇東坡辭典》。該書放棄了文苑多見的傳記式表達,大膽采用了筆墨更為集中,也更具有問題意識的“辭典”式敘事,以此“冗繁削盡留清瘦”,使讀者看到了一個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立體多面的主人公。
散文家的歷史言說常常細致深入,但并不滿足于講歷史故事,發古今感慨。在很多時候,他們筆下的歷史場景和文化講述,聯系著更為深廣的社會足音與時代脈動,向以鮮的《我的漢語,我的祖國》一文,著眼于形、音、義三方面梳理漢語流變,從唐太宗到顏師古,從《顏監字樣》到《干祿字書》,從宋元正音到中原音韻,其暢達的鉤沉承載著國運的遷改,告訴人們:“漢語的河流,也是我們的母親河”“偉大的漢語,是我們不朽的祖國”。聶作平的《重讀〈水滸傳〉》講述閱讀古典小說的心得,著眼點不是叱咤風云的梁山好漢,而是以往常常被忽略的普通人,如瓦罐寺的老僧、桃花村的劉太公、陽谷縣的地保何九叔以及幫助過林沖的李小二夫婦等。這些人物經作家發掘和點染,有了亮色和體溫,使《水滸》在英雄氣之外,增添了人情味乃至人民性。
書寫尋常人生的城市敘事
從文化地理和地緣政治的視角看,省會城市一般會自然成為省域內生活和文化的中心,當代散文的城市敘事也常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在城市敘事方面,馬識途,裘山山、蔣藍、羅偉章、楊獻平、潔塵、李銀昭、翟永明、趙曉夢等作家的散文作品也值得關注。
裘山山的散文寫邊陲軍旅壯景,也寫都市尋常人生。告別軍營后,作家更多關注的是都市尋常人生,散文集《年齡這回事》薈萃了這方面的若干新作。裘山山的散文保持了她的文學創作一向擁有的兩大特點,一是溫暖深摯。現實生活有順遂也有周折,面對這樣的人生,作家并不做簡單的加法或減法,而是用一種善良豁達的態度加以理解和描述。《青花瓷》中只讀了三年書的鐘點工小殷,不僅有著對文化知識的敬重,而且生成了屬于她自己的堅韌與自尊。《多年以后》則將“我”在人生中收獲的寬容與感恩化作溫暖的記憶,送給了讀者。二是睿智幽默。幽默不單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年齡這回事》《顏值這回事》《才藝這回事》……面對這些妙趣橫生且融入了自嘲的文字,讀者感受到的是作家的坦蕩和真誠。
蔣藍擅寫歷史文化散文,同時也用散文表現城市日常生活。多年前曾讀過講述人倫情感的散文集《至情筆記》,內中多篇寫“我”與女兒的作品,令人久久為之傷懷。近年來,我讀到的作家寫都市生活的作品不多,但《摩托敘事》《奔跑到無盡的道路上》等篇,仍然給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三片落葉》追述在母親生命最后階段“我”的三次探視,場景平和深摯,情感涌動內斂,別有一種感人的力量。潔塵近年來行世的作品大抵有二:一是品賞四季花事的隨筆集《一朵深淵色》;二是記述“我”與日本文化之關系的隨筆集《深過最深之水》,以及在《散文》上所開專欄“浮世之隙”。前者以花為媒,將百花風韻、草木習性、文學品賞、生活趣事等融為一體,后者更見散文“大品”和精品的氣象。18所庭院,26座美術館、紀念館,還有多處名勝遺址和名人故居,一副細膩而又灑脫的筆墨,盡顯作家現場體察的用心和仔細,以及她案頭儲備的詳盡和藝術修養的豐沛,還有她在異域文化長廊里徜徉的那份從容與自信。
而由省會城市不斷向外輻射和擴展,各地方縣市都有優秀的散文家及作品涌現,周聞道、阿貝爾、陳果、言子、阿微木依蘿等,都顯示出不俗的創作實力。周聞道的散文以思辨性、書卷氣和精神在場性見長,《只為卿云》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作家每次出行,大都作了有的放矢的案頭功課。在采風現場,努力將個人經驗和獨立思考充注于不同的對象,就中發現和激活歷史或時代的意蘊。加之作家腹笥豐腴,且有較強的駕馭語言表達的功力,筆下作品總有一種可貴的厚重感和感染力。阿微木依蘿的一些散文近作,如收入《我們五個》一書的《現在這房子是我的了》《月亮咬住了狗尾巴》《昨日之事》《我們五個》等,寫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場景,也為尋常人生賦予了人性光彩。
打撈鄉村生活的物象萬千
鄉村敘事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母題,也是近年散文創作極重要的題材選擇之一。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出現了沙汀的《盧家秀》、馬識途的《老三姐》、高纓的《西昌月》等好作品。此后,這一題材在幾代作家筆下穩定延續發展,近年來,新時代散文的鄉村敘事依舊蓬勃興盛,一批作家以執著探索和努力耕耘,貢獻了諸多佳作。
許多具有責任感的散文家,配合黨和國家從扶貧幫困到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擁抱生活,積極投身鄉土寫作。盧一萍的《扶貧志》以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鄉村振興為大背景,以精準扶貧首倡地湘西花垣縣為切入點,以人為志,散點落筆,抓住不同側面,調動多彩筆墨,描繪了情境不同的人物故事和田野個案,全面揭示了貧困鄉村命運改觀這一時代壯舉。曹蓉的散文集《那邊的香巴拉》聚焦蜀中大地,以詩性的語言和優美的筆調,生動展示了一個海拔3500米的美麗的云上村莊,通過歷時三年的扶貧攻堅,終于告別貧瘠落后,實現鄉村巨變,農牧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生動場景。蒲光樹的散文《菜花香,菜籽肥》講述大都市郊區民眾響應政府號召積極改變鄉村業態,努力發展農業觀光,推動鄉村旅游業形成,從而走出了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徑。
一些從鄉村走來,具有直接鄉土經驗的作家,繼續打撈記憶中的鄉村生活,寫出了若干物象萬千、情真意濃的篇章。楊獻平的散文創作以題材廣泛著稱,這些創作建立在作家長時段的西北軍旅生涯的基礎之上,近年推出的散文集《黃沙與綠洲之間》《弱水流沙之地》《沙漠里的細水微光》《沙漠的巴丹吉林》尤其引人矚目。在面對大漠孤煙,長風沙塵的日子里,作家不是沒有過消沉、苦悶乃至惶恐,但經過生活的打磨和環境的歷練,最終在生命中留下的卻是堅韌、豁達乃至樂觀。作家筆下的西部畫卷常常是荒寒中孕育著生機,寂寥里融入了溫暖,有些場景看似庸常和瑣碎,但仔細品味依舊透顯著剛強、執著和大愛。所有這些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形成了楊獻平西部散文特有的表現力和沖擊力。他的故鄉是河北沙河,即河北與山西交界處被稱為“南太行”的那片鄉村。作家在那里度過了由童年到青年的青澀歲月,這段歲月成就了他日后的鄉土創作,散文集《我們周圍的秘密》《生死故鄉》《南太行紀事》等,都是對這片土地的咀嚼、透視和書寫。在作家筆下,故鄉是矛盾的、多元的、雜色的,其中有勤勞創業,也有艱難生存;有族群和諧,也有親情紛爭;有歷史的延續,也有時代的更迭……貫穿和統攝這一切的基本主題,是作家在走出鄉村之后,以現代意識回望鄉村而生成的個人的心靈史、成長史,以及這一方山鄉的風俗史、變遷史,傳遞出中國鄉村在歷史變局中不斷前行的姿影與足音。
彭家河的《麥地里的父親》透過“我”的目光寫父親,寫了他的勤勞、節儉,善良和敢于闖蕩,也寫了他的慢性格和認死理,在“我”與父親的頻繁交流和追述中,自然傳遞出農村正在經歷的可喜變化,也含蓄地展現出變化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隱含著兩代人對農村和農民未來的思考和展望。這時,作品的意義便豐厚起來。此外,李銀昭的《幺爺》、侯志明的《向牛致敬》、阿呷的《故鄉》、潘鳴的《故鄉不老》、黃薇的《縣聯社》,都是采自鄉土大地或小城生活的精美篇章,有綿長的生活韻味。
生態意識與民族情懷
近年來,生態散文寫作正在迅速升溫,已成為新時代散文創作的新的著力點和增長點。許多作品在傳播生態知識和分享環保經驗的基礎上,啟發人們立足時代,轉變觀念,建立全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裘山山的《一滴水落入青山村》,聚焦發生在杭州市余杭區青山村的生態變化,勾畫出主人公張海江從海外學成歸來,作為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公益人,到鄉村做水源保護工作的感人事跡,以及發生在鄉村民眾身上的生態觀念的轉變與進步,傳遞出歷史和時代的足音。劉裕國的《我的草原我的家》記述諾爾蓋草原上因為牧民環保意識的提升所帶來的變化:曾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原來像傷口一樣的裸土變成了碧草青青,“放牧、補飼、圈養”三結合順勢養殖法得以推行,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草原,正在成為人們的共識。龐驚濤的《云上白鷺》、凸凹的《一個人的西嶺雪》、曹蓉的《月光下的牦牛之旅》等,均從不同的視角或維度,展現奇異美妙的生態畫面,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化、習俗和傳統,共同構成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多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歷史,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生命力提供了堅實基礎。西南地區有眾多少數民族聚居或雜居于此,散文創作也具備了為濃郁的民族特色。川西北龍門山斷裂帶的自然人文哺育了羌族作家羌人六,他以虔誠而勤奮的創作,以一部聚焦故鄉生活的散文集《綠皮火車》回報故鄉,從中我們看到羌族兄弟為融入現代生活的頑強進取。藏族作家雍措的散文集《風過凹村》,續寫凹村的故事,乍看有些超驗的鄉村景觀里,活躍著作家的現實感懷與歷史眼光,讓讀者在凝思和想象中收獲認知。南澤仁(女)的《火塘書簡》以“我”寫給遠方母親書信的方式,回到了記憶深處的七日村莊,憑借家中火塘邊富有象征意義的三塊石頭,采用敘事與抒情相融合的手法,寫出孩子們、老人和女人、牧民們多樣且多彩的生活場景,也寫出了兒時七日村莊的整體情境與獨特氛圍,把溫馨的邊地和邊民生活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
聚焦巴蜀作家并輻射觀照西部地區散文創作,可以窺見新時代散文創作的新質與特質。近年來的散文作家們或行走在祖國的大好河山,繪制一幅幅自然史與風物志的文學長卷;或從文學先賢身上汲取資源,以詩意的筆墨點染歷史文化敘事;或關注現代都市日常生活的城市敘事,或積極打撈鄉村生活的物象萬千;既有生態意識,也有民族情懷。作家們從各自的閱讀經驗、生活閱歷和審美喜好出發進行創作,熱情擁抱千姿百態的時代氣象,讓散文作品成為折射時代光影的多棱鏡。
(作者系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