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經典閱讀”系列講座第三講:“情感考古”照見文化根脈
活動現場
7月8日下午,由國家開放大學和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聯合主辦的“名家談經典閱讀”系列講座第三講在中國國際出版交流中心舉辦。本場活動主題為“經典閱讀與文化根脈”,特邀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擔任主講嘉賓。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執行董事(社長)、黨委書記、總編輯宋強主持活動。
李敬澤
李敬澤以“情感考古”為獨特切入點,深入闡釋經典閱讀與文化根脈的關聯。他談到,中國文明的抒情傳統與史傳傳統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脈絡,這種脈絡并非僅存于文學史,更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們在古人的情感表達中照見自身,完成情感的共鳴與傳承。
此外,他還以“春風”和“月亮”為例展開“情感考古”?!按猴L”作為精神狀態、生命愉悅狀態的象征,最早可追溯至《論語》中孔子與弟子論志的記載,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志向,道出了從容舒展的生命狀態,成為“春風”情感內涵的源頭。而“月亮”從早期典籍中作為客觀現象的陳述,到《詩經?陳風?月出》中成為情感與審美的對象、寄托情思的象征,再經屈原《天問》、宋玉《神女賦》、漢代嫦娥奔月神話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張九齡《望月懷遠》、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不同時代文學作品的豐富,“月亮”逐漸搭建起復雜的情感結構,成為寄托牽掛、連接時空的情感載體。
李敬澤強調,這些情感的形成是一代又一代詩人發現、創造和積累的過程,讓生命與情感愈發豐富,這正是文脈延續的過程。我們的血脈里住著無數的詩人,每個人都是從偉大傳統中去領會、領受情感教育,我們才擁有了這么豐富、這么細膩、這樣富有活力的情感。
在互動環節,針對聽書與紙質閱讀差異問題,李敬澤認為兩者感受不同,聽書較為隨意,閱讀更能培養專注力,建議每天留時間閱讀有難度的書籍,警醒閱讀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性。對于如何平衡技術與傳統、讓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文化學習的問題,他表示不必過度焦慮,人類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巨大變革,每次變化在當時都具有巨大的革命性、顛覆性,當下年輕人接受的文化熏陶已很充分,同時建議家中保留紙質書,留存獨特的閱讀體驗。
與會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