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要交流,更要行動
在我的意識中,作品是作家最重要的所在,就是作家的彩妝演出。現在海南出版社的編輯搜集我的一些談話,它們只是和創作有關的一些經驗和思考,以及與同行的交流。這就不是正式演出了,也不能算是作家的“前臺”,只能算是作家的“后臺”。與前臺相比,后臺多少會有一些凌亂,會有一些潦草,甚至有一些隨意性,但反過來說也會多一點日常的真實。
我用《理想,還需要嗎——韓少功談話錄》這個書名來概括本書的基本內容,當時心里有很多感慨。雖然我們將書分成了三個部分,其實每個部分都隱約指向一個心結,那就是我們還需不需要有一種理想的方向和標桿。現在互聯網上有一個新的詞很流行,叫作“治愈”,它是對一些美好事物的最高級別的贊美之詞。
一些喜歡用“治愈”這個詞的人,自比為“病人”。我們很多人雖然生活越來越好,但心里有很多的茫然和焦慮。我也發現,一些青年朋友不愿談到理想這個詞,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理想。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參照性標準來判斷事情的性質。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滿,是因為遇到了難題和困境,遇到了繞不過去的坎。比如現在技術不斷進步,但它不一定能普惠所有人,歷史上也從沒有技術進步會短時間內普惠所有人的情況。從工業革命到全球化,到現在的數字化、AI化,技術的進步不等于普遍的繁榮。人類的文化如果不跟進、不補位,10年、20年,甚至一兩代人以后,就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變故,對很多人來說并不一定是很幸福的事情。
如今有一些人認為技術進步與自己無關,他們對于時代的進步無感,社會因此可能會出現不少問題,所以我們對敏感的年輕人要多一些理解。
所謂的交流,我認為不僅依靠言說,更重要的是通過行動解決問題。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很多人就會時刻處于等待“治愈”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作家與人文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有很多。我們應捫心自問,真正困擾自己的問題是什么?這才是文科最應該聚焦的方向。如今出現一些輕視文科的現象,背后其實隱藏著重利輕義、重術輕道的社會潛意識的潮流。這不是進步,反而需要我們警覺。
(作者系作家、本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