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打開信箱的鑰匙——讀《云山來信》
我對鄧躍東多有關注,近年他密集發表作品,文字風格獨具異質,這讓他成為散文書寫隊伍中一位風格鮮明的作家。他有著15年的西北軍旅錘煉,卸甲后回到湖南家鄉生活,也喜歡到外地采風汲取新知,其作品形成了軍旅發掘、湖湘透視、走讀互證三大類型。今年初,他的《云山來信》為讀者捧出一幅壯闊的湖湘生活炊煙圖。
《云山來信》是書中的一個單篇,講述了自己與舅爺爺之間的情感碰撞。最初因入伍一事舅爺爺未幫忙,他對這位住在縣城云山腳下的文化人產生了不小的意見;后來逐漸理解了舅爺爺的經歷和他所堅守的操守,便多次寫信向他匯報成長情況,希望得到理解和肯定,卻一直沒收到回信。30年來,他為何能執著地維系這份情感?最后才發覺,答案藏在舅爺爺身上——他早已收到了“來信”,老人家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每一根白發,都是信里炙熱的文字,這使得他一次次提筆寫信過去。
該書收錄50余篇散文,共24萬余字。作者一篇篇敘述下去,既沒有刻意渲染,也沒有說教,而是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潛移默化地感悟生活的真諦。該書的敘事風格平實而不失生動,在描寫云山景色時,作者寫道:“昨晚下過雨,今日晴朗,山上的褶子都看得清,平日多是云霧繚繞的。我想起女作家琦君說過的一句話:‘雨洗過的青山,像淚水洗過的心靈?!边@段文字既簡潔勾勒出云山雨后的清新景色,又蘊含深刻的思想內涵,引發讀者的共鳴。這個單篇最初發表于2021年的《星火》雜志,很快被《散文海外版》轉載;結集出版時,鄧躍東執意用它做書名,可見這篇作品代表了他的心聲——默默等待那封能肯定自己的信。
鄧躍東的父母一直在農村生活,他自己則在邵陽市區工作。他寫了很多農村生活的作品,卻不認為這屬于鄉土寫作或新鄉土的情感發現。他說:“我只寫最牽扯心靈的人和事,不考慮地域、題材和流派歸屬。”這本書里,鄧躍東寫了故土新事、炊煙光景、耕讀流年、普通人物等常見的人事和物象,就像一本記錄時代與個體生命的珍貴檔案,勾勒出故土的煙火日常與時代變遷,在平實敘事里蘊藏著深刻的哲思。
在《去老鷹山鎮》中,鄧躍東回憶小鎮的礦山生活,表面寫的是一次尋找心上人的經歷,內里卻用豬頭肉、字牌、鐵道和洗澡堂等元素,串起一種自在的生活樣式,展現了小鎮居民質樸、堅守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回歸生命本真的狀態。這種對樸素生活的忠實記錄,讓那些離開故土的游子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與心靈的慰藉?!对谥陛犳偂防?,他真實記錄了南方城市打工經濟模式對本土生活觀念的影響,通過對鄉村文化的深入挖掘,試圖為人們找到一條重新連接過去與現在、城市與鄉村的路徑,重建心靈的圣殿。
該書的動人之處,在于對湖湘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對鄉愁與精神家園的執著探尋,以及在煙火與哲思中對生命回響與方向的探尋。鄧躍東的作品有顯著的敘事性,但不止于敘事和講述,更要表達對生活的識見,于微小敘事中洞察時代脈搏。與其說作家以散文的形式對鄉土心相進行了深刻的詮釋與表達,為人們尋找精神家園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不如說他打造了一把打開信箱的鑰匙,讓人們由此找到了那封等待已久的來信。
(作者系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