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歌為媒介溝通世界,外灘詩歌雅集在黃浦江畔揭幕
日前,“外灘詩歌雅集”在黃浦江畔的外灘八號揭幕,這一詩歌平臺為外灘增添了一處以詩歌為媒介,溝通歷史與現實、本土與世界的文化坐標。
外灘詩歌雅集首場活動以“一葉知詩”為名。和眾多文學活動不同,外灘詩歌雅集融合了多種中國傳統美學雅趣,也讓活動具有“中西合璧,包容并蓄”的意蘊。
雅集發起人、詩人林在勇認為,外灘詩歌雅集容納了傳統舊體詩人和現代詩詩人,這在以往的詩歌活動中比較少見。“我們希望用詩歌歌頌外灘,為外灘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地標貢獻力量。”林在勇說。
每年舉行的上海國際詩歌節,是上海城市詩意的外放。詩人楊繡麗曾是首屆上海國際詩歌節一等獎獲得者,現在她成為了雅集發起人之一,這種因緣際會讓她倍感榮幸,當場寫下詩句:“在黃浦江的漣漪里,寫下城市的心跳”。
詩人程林多年來立足于用詩歌書寫城市,書寫外灘,長年在外灘工作的他共同參與了雅集的發起。在雅集開幕的當天,他十分激動地表示,“從今天開始,我將不再是一名外灘守護者,還要成為一名外灘歌唱者。”他相信,外灘詩歌雅集會在上海詩歌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外灘是世界的外灘,長期以來卻沒有一個能夠聚攏詩人的詩歌活動平臺,這讓詩人周榮橋感到很遺憾,因此參與雅集的發起,并擔任雅集的主理人。看著雅集的成功亮相,滬上詩人齊聚一堂,他心滿意足。
四位茶香師在現場以宋代點茶的形式,宣布本次活動的啟航。詩人張燁說,“外灘詩歌雅集這個名字太好了,就像我們在尋找,不斷尋找,一個名字,就這樣出現了。”
1984年,張燁寫出《車過甜愛路》一詩,成就了甜愛路“最浪漫的馬路”之名,詩人木葉說,但到現在似乎都還沒有特別著名的詩歌,可以讓人記住外灘,“希望我們能夠出現這樣的作品。”
外灘詩歌雅集另外一個特別之處是,雖然以詩歌為名,但參與者并不僅限于詩人,還有畫家、散文家、文化學者等不同領域的人士。畫家李知彌除了畫畫外,也每天都會讀詩,因為“傳統繪畫和詩歌是不分離的”。黃勝在畫家圈子寫詩,在詩歌圈子里畫畫,“因為本身都是很快樂的事情,在這一點上,詩歌和繪畫是相通的”。在黃勝看來,“外灘在全國人民的心中是地標,是歷史與當下的交融之地。中國新詩的發源地,有一種說法就是在上海。我們要有這樣的歷史使命:在外灘,用詩歌,樹立一面新的文化旗幟。”
未來,外灘詩歌雅集將繼續以詩歌沙龍的形式,讓雅集成為本地詩人切磋交流的園地,成為溝通城市靈魂與詩意表達的獨特橋梁。楊繡麗告訴澎湃新聞,外灘八號將成為雅集的常駐據點,精心呈現系列活動,同時也將在上海外灘、思南公館等地標場所舉辦更多的相關活動。“我們也計劃邀請海內外杰出詩人駐留交流,促成多元詩潮的碰撞與融合,深度挖掘上海這座‘東方明珠’所特有的城市肌理與精神氣質,鼓勵創作那些真正扎根于斯、映照時代、觸動靈魂的詩歌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