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滿族文學(xué)》2025年第4期|周吉敏:戲服里的春秋
    來源:《滿族文學(xué)》2025年第4期 | 周吉敏  2025年07月08日14:02

    周吉敏,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章見于《人民文學(xué)》《十月》《散文海外版》等,著有散文集《月之故鄉(xiāng)》《民間絕色》《斜陽外》《古游錄》,童話長篇小說《小水滴漫游記——穿過一條古老的運(yùn)河去大海》。曾獲琦君散文獎、三毛散文獎、川觀文學(xué)獎、白馬湖散文獎等。現(xiàn)居溫州。

    戲服里的春秋

    周吉敏

    1

    一步就邁過了歷史的門檻,走進(jìn)明清的日子里。接近正午的陽光,在“十里長街”上匯成一條河。明晃晃的光陰把兩旁的店鋪沖刷成滄桑的堤岸。

    藥材鋪的百子柜像座微型的藏書樓,當(dāng)歸與熟地偎依在木格間,掌柜用戥子稱量,黃銅秤盤盛起三錢晨曦,二兩暮色,在子時添一勺打更聲,藥香隨著銅盤起起落落在長街上流蕩。

    一家裱畫店,梅、蘭、菊、竹在宣紙的大雪里,開成了君子;吸入徐渭?xì)庀⒌钠咸烟伲龑⒛纬晌簳x的狂草;臨摹八大山人的魚,翻著白眼游過白花花的河。

    章氏骨科,各種藥草碾作泥,有了接骨木的效用,這就是藥力。藥力是生長力,動物與植物互為各自的生長力。此時,人愁眉苦臉,無助地看著自己看不見的傷口,寄希望于草木。

    還有剃頭店,一位老人在吱嘎響的椅子上仰面躺下,剃須刀在雪白的泡沫里全憑手感行走;還有縫紉店,還有白曲酒館,還有梅花糕鋪子、米豆腐鋪子……一間間老店鋪在青瓦白墻間,在斗拱雕花、飛檐翹角的簇?fù)硐拢瑥氖轮髯缘纳嫛?/p>

    十里長街像一條老藤。它的根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朝廷在路橋設(shè)立郵亭,作為傳遞文書和官員休憩的驛站。郵亭周邊成為商貿(mào)與信息交流的節(jié)點。五代時期,吳越王錢镠開鑿南官河,從黃巖城西出發(fā),往南到路橋,形成“水街并行”的格局。商鋪沿河逐漸聚集,形成早期商貿(mào)聚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趙構(gòu)南逃途經(jīng)此地,因“路即橋,橋即路”的獨特格局賜名“路橋”。此時長街三橋邊的“廿五間”商鋪成為商貿(mào)中心,明清迎來了鼎盛時期。

    楊晨在《路橋志略》里這樣描繪長街:棉布販于松紹,綢緞來自蘇杭,苧葛運(yùn)從江右,土布土絹則橫街各村所織,每市亦幾萬金;南北雜貨約數(shù)十萬,魚鹽亦十余萬。地產(chǎn)有土絹、小布、木器、草席、蒲扇、草鞋,工省價廉。洋貨亦有尼布絨線、玻璃燈鏡、洋紗、洋鐵、洋靛、藥材、鐘表、槍炮……沿著文字,也是沿街而行,耳邊充滿了嘈雜的市聲。

    我是從南往北走,尋找“汪氏”戲服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一邊走,一邊想象著一位師傅用剪刀在一匹絲絹上,裁下衣領(lǐng)、前襟、袖子。繡娘坐在繡架前,手指如蘭牽引著絲線,在繡一朵牡丹。戲服店與老街在一起是妥帖默契的。十里長街也是一座大戲臺,春去秋來,演員也是觀眾,換了一茬又一茬,上演的世情仍是舊的。

    終于在街尾看見一塊刻著“臺州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汪氏戲服制作技藝”的牌子,一面大鑼與之同掛在店鋪的木門上。店內(nèi)經(jīng)營各類宗教文化用品——神靈的牌位、穿戴的服飾、宮燈、道士服、電子蠟燭、搖錢樹、蓮花燈、塑料花、旗幡、鳳冠、紫金冠、鑼、鼓、鐃鈸……五色雜呈,流光溢彩,仿佛手掌合十,眼睛閉上,這些物品就能組裝成一座氣勢莊嚴(yán)的神廟。

    戲服掛在北面的墻上,有道士服與褶子。其中一件褶子是粉色的,前擺繡著一枝牡丹,金線鉤邊,朝著店堂里的每一件事物、走進(jìn)來的每個人,喜氣洋洋地綻放。

    這里所有的一切都因神靈而合理地存在著。對于戲而言,是回到祭祀的源頭,其實也從未離開過。

    2

    戲之源,也是戲服之源。戲人與戲服,是裝與扮,不分彼此,渾然一體。

    戲從先秦的巫舞與百獸舞,到春秋的禮樂舞蹈,到秦漢樂舞,到隋唐參軍戲,服飾也從模擬自然界,到代表秩序禮儀,繼而到觀賞性,與舞蹈動作巧妙結(jié)合。戲曲在宋代的溫州成熟,出現(xiàn)了角色行當(dāng),并在流傳中出現(xiàn)了各種聲腔。在這個過程中戲服也從生活到高于生活,逐漸固定下來,有了一定的程式。經(jīng)過元明兩代的不斷完善,清代延續(xù)了明代戲劇服飾的穿戴方式。直到今天,戲服還在演變,但萬變不離其宗。

    那天看浙江越劇團(tuán)演出的《情探》,演員謝莉莉扮演敫桂英。在“行路”一折里,敫桂英的鬼魂由判官與小鬼引路,上汴京城捉拿負(fù)心人王魁。敫桂英一身白色素衣,長袖足有五米長。這樣的服飾,象征著桂英的質(zhì)本冰清,也用來表現(xiàn)魂魄的飄忽游移,旋轉(zhuǎn)時卷起又似桂英雪濤般的冤仇,最后也是向王魁索命的繩索。白衣長袖與動作,與劇情巧妙結(jié)合,渲染著氛圍,助推著劇情發(fā)展,達(dá)到了戲曲審美的高度,也讓演員完成了角色轉(zhuǎn)換。

    長袖舞,源自漢代樂舞。魏晉南北朝有《白纻舞》,是當(dāng)時最為盛行的舞蹈,最初為三國吳地的民間舞蹈,而后成為宮廷的著名樂舞。《白纻舞》是以舞服命名,用潔白的纻麻做成,質(zhì)地輕盈柔軟。有許多文獻(xiàn)及詩歌對白纻舞進(jìn)行了描述,如南朝湯惠休《白纻歌》:“少年窈窕舞君前,容華艷艷將欲然。……長袖拂面心自煎,愿君流光及盛年。”晉有《白纻舞》歌詩:“質(zhì)如輕云色如銀,愛之遺誰贈佳人。制以為袍余作巾,袍以光軀巾拂塵。麗服在御會嘉賓,醪醴盈樽美且醇。清歌徐舞降祇神,四座歡樂胡可陳。”

    有一次看臺州亂彈劇團(tuán)演《呂布戲貂蟬》。演員朱鋒飾呂布,鮑陳熱飾貂蟬。兩人所有的“戲”都在“呂布”頭上那副翎子上。“呂布”的心理活動,與“貂蟬”調(diào)情,全在翎子的表現(xiàn)上,精妙得讓人驚嘆。

    戲曲演員插翎子,可以追溯到遠(yuǎn)古先民的祭祀舞蹈。《后漢書·輿服志》:“見鳥獸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纓蕤,以為首飾。”古人模仿動物鳥禽,對自然界進(jìn)行參照,與天地萬物進(jìn)行聯(lián)通,制作服飾的色彩、造型,這是戲劇服飾的本源。

    戲曲是精神的花朵。臺州偏居?xùn)|海一隅,歷史上的演劇活動卻沒有缺席:

    黃巖靈石寺出土了六塊五代時的戲磚,其中一塊刻著參軍戲圖紋,上面的“蒼鶻”與“參軍”,衣飾清晰,眉目生動。可見,戲的流水早已浸潤這一方水土。

    元末明初,陶宗儀的三十卷《輟耕錄》記載了不少臺州戲曲資料,其中的臺州詞調(diào),在黃巖演出尤盛。

    明代早期,南戲海鹽腔在臺州廣為流布。陸容《菽園雜記》載:“嘉興之海鹽、紹興之余姚、寧波之慈溪、臺州之黃巖、溫州之永嘉,皆有習(xí)為倡優(yōu)者,名曰戲文子弟,雖良家子亦不為恥。”晚明徐渭《南詞敘錄》云:“海鹽腔者,嘉、湖、溫、臺用之。”

    明末清初,亂彈戲盛行,臺州的山風(fēng)海骨孕育出了黃巖亂彈,也就是臺州亂彈的前身。臺州亂彈劇目豐富,“行頭”除了冠帽、鞋靴,還有蟒袍、官衣、開敞、箭靠、魚鱗甲、坎肩、彩褲、女披、裙等等,文武戲齊美,可見一斑。

    繁盛的戲劇演出,帶動了戲劇服飾的需求。十里長街,作為水陸大碼頭,是“路歧人”上岸之地,成了臺溫一帶戲服最大的集散地。據(jù)記載,清道光至咸豐年間,十里長街上戲服制作店鋪多達(dá)二十余家。如今,此等風(fēng)光已不再。沿路下來,除了“汪氏”,緊挨著的“王家三姐妹”,也是一家戲服店。

    一縷清風(fēng)進(jìn)店來,拂動墻上戲服的衣擺。長街的飛檐翹角,木雕上的戲曲人物,來來往往的人,還有那些過去的,尚在的,都跟著搖曳起來。

    3

    這間宗教文化用品店里的一切,都因汪震鵬這個人而形成了一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體系。

    汪震鵬在琳瑯的商品間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為顧客選配所需的物品。他在這個過程中神情喜悅又摻雜幾分敬畏,一邊忙活,一邊說著家族戲服制作的歷史。

    汪氏戲服制作上溯至汪震鵬太婆,已傳承了五代,有百余年的歷史。汪家的太婆,是舊式女子。想來女紅出眾,一針一線繡出的圖案被人稱道,被當(dāng)?shù)氐膽蚍谱餍泄妥鳌袄C娘”。

    “我爺爺喜歡看戲,會講很多歷史故事,看完了整部《紅樓夢》,會寫隸書,會畫龍畫鳳,還會繡花,那時已成家庭的副業(yè)。”

    汪震鵬的爺爺汪賢巨,能畫稿、裁片、掌握刺繡全套技能。可想而知,母親的刺繡,鄉(xiāng)野的演劇,給了汪賢巨藝術(shù)的啟蒙。

    說起爺爺汪賢巨,汪震鵬眼睛發(fā)光。汪賢巨,小名叫桃桃,黃巖十里鋪無人不曉。他的名聲來自他的技藝。十里鋪人家的女兒出嫁穿的衣裳、戴飾,都出自其手。汪家還有嫁衣租賃,分上中下三個檔位,租的費用也不同。汪賢巨還會化妝,依當(dāng)?shù)胤窖杂兄柏埨锕撬苡^音”的本事,哪怕是相貌普通的女子,經(jīng)過汪賢巨的手,都成了美人。

    汪賢巨還是十里鋪民間廟會的總導(dǎo)演。他讓村里的小孩坐鐵梗(臺閣)、踩高蹺,然后為他們選戲、做戲服、化妝。十里鋪廟會人山人海,人們穿著桃桃做的戲服,扮演一個個戲曲人物,贏得了滿街喝彩。

    汪賢巨的民間藝術(shù)事業(yè)慢慢擴(kuò)大,開始為農(nóng)村劇團(tuán)做戲服、化妝。戲班要定做戲服,只要告訴他要演什么戲,就會把全劇所有人物的行頭備齊送到戲班。特別是包公那張面,非他親手畫不可。早期黃巖亂彈劇團(tuán)所有的行頭都是汪家出品。

    1956年,黃巖亂彈劇團(tuán)要做一件黑底龍袍。當(dāng)時七十五歲的汪賢巨已臥病在床,只好把兒子汪祥云,也就是汪震鵬的父親叫到床前,把龍袍的開片尺寸、龍紋的樣式以及位置,一一口述給他。汪祥云依照父親的口述畫好樣稿,然后由妻子王小娥刺繡,完成了這件黑底龍袍。在這件黑底龍袍的制作過程中,汪氏兩代人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戲服制作技藝的傳承交接。

    汪祥云接過父親的班,青出藍(lán)勝于藍(lán),除了熟悉戲曲知識,開料、畫稿、裁片、刺繡、合成等工序無一不精,延續(xù)了汪家戲服制作的名聲。此時,戲服制作已成了汪家的主業(yè)。文革期間,汪祥云不再制作戲服,在家專心務(wù)農(nóng)。

    改革開放初期,戲曲迎來了發(fā)展,各地民俗活動逐漸復(fù)蘇,廟會活動中的高蹺、抬閣、鬧湖船等民間活動需要大量的服飾,戲服一度供不應(yīng)求。黃巖亂彈劇團(tuán)第一個找到汪祥云定制《西游記——三打白骨精》的戲服。汪震鵬到現(xiàn)在還記得戲服上的花樣,都是父親汪祥云一筆一畫設(shè)計出來。

    “我父親很愛這項技藝,對他來說不僅是養(yǎng)活一家老小的謀生手段,更是一種興趣愛好。”

    此時,黃巖十里鋪村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成立了一家戲劇服裝廠。汪震鵬一家人幾乎全部成為廠里的技術(shù)骨干。廠里上百位繡娘都是汪祥云和汪震鵬一手調(diào)教出來的。

    “我父親負(fù)責(zé)戲服設(shè)計,母親做刺繡,二姐做裁縫。”汪震鵬笑著說。“我父母手工制作的一件蟒袍,賣出一千多元的高價,在當(dāng)?shù)剡€引起了轟動。”

    20世紀(jì)末,因體制轉(zhuǎn)變,黃巖十里鋪戲服廠解散。汪家并沒有隨集體廠的解散而歇業(yè),而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繼續(xù)制作戲服。

    一個時代悄然結(jié)束了。此時“汪氏戲服”已交到第五代傳人汪震鵬手上。

    4

    陽光斜照進(jìn)來,仿佛一段舊年華,不經(jīng)意間被重新提起。

    十里鋪的戲劇服裝廠散了,可汪家的手藝不能拋。汪震鵬創(chuàng)辦了屬于自家的戲劇服裝廠。

    在汪家六個兄弟姐妹中,汪震鵬排第五,長得相對瘦弱,父親便讓他學(xué)習(xí)戲服制作,不用很大的力氣。那年,汪震鵬十九歲。

    在戲服制作的諸多工序中,汪震鵬尤其擅長設(shè)計繪畫,那些傳統(tǒng)的龍、鳳、獅、虎、麒麟等祥瑞圖案,以及梅、蘭、竹、菊、牡丹等花卉,在他精妙巧思下,在戲服上總有不一樣的風(fēng)致。

    家里地方小,汪震鵬就畫好底稿,讓會繡花的村民來家里領(lǐng)花片,配上絲線的顏色,拿回各自家里繡好再交回來。汪震鵬按工付錢,村民也有收入。隨著生意日漸興隆,繡花工人也從十里鋪村蔓延至周邊的村莊,最遠(yuǎn)到了院橋舊柱山,離十里鋪有三十里路,汪震鵬就開車把花片送上門,給村里的繡娘們加工。“只要繡工好,路遠(yuǎn)怕什么。”簡單的話里,藏著那時汪震鵬創(chuàng)業(yè)的韌勁。

    1997年,汪震鵬把“汪氏戲服店”門店開到路橋十里長街上,但制作的工廠仍在黃巖十里鋪。從此,開啟了“汪氏戲服制作”最盛的時期。那時,汪氏戲服品種多達(dá)五十余種,除供應(yīng)臺州各縣市的民間劇團(tuán)和專業(yè)劇團(tuán)外,還銷往全國各地。除了本地的臺州亂彈劇團(tuán)的戲服,還有北京越劇團(tuán)、嵊州浙江小百花越劇團(tuán)、金華婺劇團(tuán)、溫州甌劇團(tuán)、福鼎越劇團(tuán)等,都成了“汪氏戲服店”的顧客。此外,汪震鵬還把生意還擴(kuò)展到佛門帳、跪墊子、道袍等宗教用品上。

    汪氏戲服的過人之處,除了專業(yè),還有用心。“一件袍服的好劣,在于領(lǐng)、袖的處理,我家的前領(lǐng)襟上下片特地缺一刀(約八厘米長的斜三角),這樣穿身上一系,領(lǐng)口特別服貼。袖籠也特地挖一馬蹄形缺口,這樣穿起來袖籠緊貼腋窩,演戲時不易溜滑脫。”

    20世紀(jì)末期,機(jī)繡開始出現(xiàn)。汪震鵬練成了快速畫樣稿的本領(lǐng)。那時他一天可以畫幾十份圖紙。相對手繡,機(jī)繡的成本降低,速度也加快好幾倍,戲服價格也就大幅度降下來。“龍袍,機(jī)繡僅需要十天,并且一次能制作出八件,而手繡龍袍,一個多月才能出一件。質(zhì)量較好的機(jī)繡龍袍一件價格在七八百元,而手繡龍袍一件價格起碼要五六千元。”

    時代的前浪與后浪緊密相隨,從來不容商量。當(dāng)機(jī)繡出現(xiàn),電腦繡花也已在來的路上。最主要的是民間戲班逐漸減少,戲服制作生意也逐年下降。

    如今,汪家保留的唯一一件手工繡的戲服,是當(dāng)年汪震鵬的父親和母親一起為溫州京劇團(tuán)做的一件龍袍。這件繡上十九條飛龍的戲服,是汪家的得意作品,因為打翻的墨水濺到戲服上,就成了次品。這件戲服也因此留存下來,成為汪氏戲服制作技藝的歷史見證。

    汪震鵬因為長期從事服裝制造行業(yè),生產(chǎn)性粉塵刺激頻繁,導(dǎo)致他得了慢性支氣管炎,現(xiàn)在已很少制作戲服。

    “孩子們常常勸我不要再那么辛苦,可我心里總是割舍不下,總想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多做些事情。”

    講到子女是否傳承“汪氏戲衣制作技藝”,汪震鵬的話里也有了答案。“兒子讀博后留在美國生活,春節(jié)剛?cè)ニ抢镞^年,我在那里不習(xí)慣,還是在家里繼續(x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好,就是遺憾沒有帶相機(jī)去,把外國博物館里中國服飾的紋樣拍下來。”

    汪震鵬一邊說著一邊在一張白紙上畫一條龍,不出幾分鐘,一條四爪龍躍然紙上。這條沒有五彩絲線加持的龍,像極一種原始的狀態(tài)。一種情緒像霧氣一樣從白紙上彌漫出來。

    汪氏戲服在時代大潮地沖擊下,已然退回到戲曲的源頭,也只有民間的土壤可以保存著汪家人世代的戲服情懷,無論春秋代序。不遠(yuǎn)處就是東岳廟,廟前有一座戲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八神誕日,都會演戲。汪震鵬都會過去看看戲服的變化。“現(xiàn)在的戲服更適合舞蹈,布料飄逸,層層疊疊,很唯美,時代在變,戲服也跟著在變。”今年六十七歲的汪震鵬,眸子暗了一下,又亮了一下。

    離開時,我回頭又看了一眼戲服上的那朵牡丹。再過幾天就是谷雨節(jié)氣了,牡丹要開了。想著,戲曲表演有梅花獎,那能否設(shè)立一個牡丹獎,獎掖那些在舞臺背后默默付出的戲曲服飾制作的工匠們呢?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午夜爽爽爽免费|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麻豆|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香蕉国产|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本大道| 久久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AR影院| 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久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久9久9精品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国产精品视频李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91精品天美精东蜜桃传媒入口|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 国产情侣大量精品视频|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