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杜麗娘沈豐英
青春版《牡丹亭》中沈豐英飾演杜麗娘
2024年,白先勇攜手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走進北京大學
我跟昆曲結緣甚早,抗戰勝利后我在上海跟隨家人在美琪大戲院看到梅蘭芳與俞振飛合演《牡丹亭》中的一折《游園驚夢》,從此一根情索便把我跟昆曲緊緊綁在一起,冥冥中好像有一雙命運之手推著我一步一步邁向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路上去。
昆曲有六百年的歷史,其間起起伏伏,自晚明至清朝乾嘉時期兩百多年是昆曲最輝煌的階段,從南到北,皇室朝廷,王公貴族,富商文士,以至市井小民,莫不嗜好昆曲。昆曲獨霸劇壇,是當時的國劇,明、清兩朝最高文化成就之一,是中華民族表演藝術的瑰寶,有“百戲之祖”之稱。到了晚清,昆曲逐漸衰落,被皮黃取代。民國初年,若非蘇州有心人士張紫東等人成立蘇州昆劇傳習所,訓練栽培出40位“傳”字輩昆曲演員繼承香火,昆曲幾乎絕跡于當時舞臺。20世紀50年代,由“傳”字輩演員排演的《十五貫》晉京演出,是昆曲界的一件大事,有“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說。改革開放后,昆曲漸漸復元,各院團均有演出,大師們時有精彩表演,但整體來說,昆曲仍處在曲高和寡的境地,未能普及。
21世紀初期,昆曲又出現危機:第一線大師們已屆退休年齡,昆曲演員接班有斷層的危險,觀眾老化,一般年輕觀眾因缺乏了解而對昆曲疏離無感,昆曲界表演方式保守,舞臺美學不合乎現代觀眾審美觀念。熱愛昆曲的有心人士對于當時的昆曲危機莫不憂心忡忡,我跟幾位昆曲同好也常常私下討論,如何能輔助這項絕頂精致的表演藝術,解除其遭遇的危機。2002年,機會終于來了,在香港曲家古兆申的牽引下,香港康文署邀請我赴港做幾場昆曲演講,第一場在香港大學,第二場在沙田文化中心,講給四十多家中學一千多名中學生聽。我的講題定為“昆曲中的男歡女愛”,昆曲劇目多以愛情戲為主,有“十部傳奇九相思”之說,我認為我的講題會吸引年輕聽眾,第一場的對象是香港大學師生,這還可以應付過去。第二場要面對一千多名不同學校的中學生,而且都是講廣東話的孩子,我要對這些孩子講有六百年歷史的古老昆曲,兩個鐘頭要他們靜靜坐在那里聽,簡直是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找古兆申商量,如果去找幾位青年演員,俊男美女,來堂上示范演出,也許還可以吸引住那些孩子。古兆申剛去過蘇州昆劇院,發覺有“小蘭花”班青年演員一撥,形象甚佳,便推薦予我。從此我便與蘇昆“小蘭花”開始了一段二十多年悠長的結緣。那次由蘇州昆劇院副院長楊曉勇領隊,4位演員俞玖林、呂佳、沈志明——這三位日后都參加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團隊——還有俞紅梅。示范演出的折子戲有《驚夢》《下山》《佳期》《秋江》。沙田文化中心的昆曲講座大獲成功,一千多名中學生全神貫注,興高采烈。
香港的昆曲講座給我很大啟發;如果加以適當引導,青年學生是有可能愛上昆曲的。示范演出《驚夢》一折由俞玖林扮演柳夢梅,俞玖林扮相有書卷氣,非常適合柳夢梅一角。《牡丹亭》男主角的扮演者定下了,當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找對女主角杜麗娘的扮演者,《牡丹亭》到底是敘述杜麗娘因情而死、為情復生驚心動魄的故事,這出戲演出的成敗關鍵,“杜麗娘”一角要負最大責任,因此選拔女主角杜麗娘的扮演者便成為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重中之重了。最后選中沈豐英,可以說完全是天意。
同年12月,我赴上海參加上海文藝出版社為我舉辦的新書發布會。活動完畢,蘇州昆劇院院長蔡少華特地到上海把我接到蘇州去。他早就計劃好,我一到他便促使蘇州昆劇院的青年演員“小蘭花”們全體扮上妝,在忠王府古戲臺上一出戲一出戲演給我看——原來蔡院長知道我在推廣昆曲,想跟我合作。就在忠王府里,我第一次見到沈豐英。她那時不過二十出頭,我一眼瞧見她,便發覺這位蘇州姑娘非常靈秀,尤其她那雙眼睛,不經意一瞟,眼角含情,這就是閨門旦的材料:用眼睛說話。上臺后,沈豐英身段步伐相當沉穩,扮相也美。我心中直覺認為:這就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杜麗娘。我的小說改編電影、舞臺劇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游園驚夢》,我往往憑直覺便選中其中的女主角,每次都很成功。但沈豐英究竟還是一塊璞玉,需要拜師磨煉才能成材。我決定請張繼青出任沈豐英的老師,嚴格教導。這一項決定,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另一大關鍵。
我與張繼青結識于1987年,那年我重返南京,特地到江蘇省昆劇院朝天宮去觀賞張繼青的表演。我早聞張繼青是昆曲界的“旦角祭酒”,有“張三夢”的美稱,因為她以扮演《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和《爛柯山》中的《癡夢》出名。我托人與她協商,請她專門在朝天宮表演一場,由南京大學戲劇專家陳白塵引領,我終于看到了張繼青的“三夢”,她精湛絕倫的表演藝術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完全為之傾倒。2003年,我邀請張繼青出馬參加青春版《牡丹亭》團隊,教授女主角沈豐英,她慷慨允諾。也是巧合,那年她剛退休,可以跨團住進蘇昆,一心一意磨煉沈豐英。同時我們請出浙江昆劇團汪世瑜任青春版《牡丹亭》總導演,加上翁國生形成一個強大的導演團隊,從4月開始先實施4個月“魔鬼營式訓練”,為青年演員扎扎實實打下根基。據沈豐英回憶,訓練期間沈豐英及其他青年演員下足苦功,她每天練跑圓場,跑破了十幾雙鞋子,每次跑下來汗流浹背,濕透衣裳。張繼青教導沈豐英時嚴格要求,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張繼青親自示范,一直到沈豐英練習到位,她才肯罷休,真正達到口傳心授的地步。同年11月,我建議張繼青、汪世瑜加上上海昆劇團蔡正仁等幾位老師舉行傳統收徒拜師大禮,開頭張繼青還有些猶豫,我極力勸說,表示行傳統大禮才顯隆重。那天中央電視臺特地來錄影,輪到張繼青發言,她眼圈都紅了,深為這場拜師禮所感動,她這樣回憶:我后來深切感受到這一個簡單而隆重的儀式,對師徒之間的關系真的起了一種神奇的聯系作用。我覺得從那天開始,我對這幾位拜師的弟子便要負起終身的責任,而且不單是藝術上的,連做人方面也要照顧到。這個責任是沉重的,也是快樂的。
張繼青師承尤彩云《驚夢》、姚傳薌《尋夢》、沈傳芷《癡夢》,得到南昆“姑蘇風范”的精髓,她把一身的功夫傾囊相授傳給了沈豐英,把沈豐英塑造成“張派”的衣缽傳人,一位21世紀的杜麗娘。
經過一年對演員的密集訓練,青春版《牡丹亭》終于登場,在這部戲20年的巡演中,有幾場對沈豐英特別重要。
2004年臺北首演。4月29日,在臺北大劇院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本,第一天的戲全押在杜麗娘身上,《驚夢》《尋夢》《寫真》《離魂》這四折都是女主角杜麗娘的重頭戲,考驗演員的真功夫。而且要演上、中、下三本9個鐘頭的大戲,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沈豐英初試啼聲,成敗在此一舉。沈豐英回憶那天站在后臺九龍口等待出場,緊張得“心臟狂跳”,樂隊奏響音樂的瞬間,“全身血液頓時滋滋作響”。因為燈光照到演員臉上,往臺下看,一片漆黑,沈豐英以為空場沒有觀眾,哪曉得一亮相便是一個碰頭彩,響起一片掌聲,原來劇場早已滿座,前兩排還坐滿了來開昆曲研討會的國際專家。那天沈豐英的表演如有神助,順順當當,沉沉穩穩把上本演完,她把張繼青教給她的功夫都露了出來,已有幾分她師傅的風采了。第一天演完落幕,臺下掌聲雷動,觀眾起立喝彩十幾分鐘。我牽著男女主角的手向臺下謝幕時,感覺到觀眾的熱情浪潮般涌上來,我意識到一對新的21世紀杜麗娘與柳夢梅已經誕生了。臺北兩輪首演青春版《牡丹亭》旗開得勝,空前轟動,為后來20年間海內外各地巡演歷久不衰奠下了根基。
2006年校園巡回演出,北邊從北京大學開始,在百周年紀念講堂有2100座位的劇院演兩輪。4月18—24日,沈豐英突然感到腹痛,經查是患上了闌尾炎,她在北大附屬醫院打了點滴就忍痛登場。有人提議起用后備演員,沈豐英一口拒絕,表示再辛苦也要撐下去,“死也要死在臺上!”沈豐英說。大家都為她的堅持而動容。沈豐英有外柔內剛的性格,對演藝的追求有她鍥而不舍的韌性。
同年12月1—3日,在廣州中山大學有一輪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沈豐英演《尋夢》,唱到最后一個曲牌【江兒水】,梁銶琚堂吊桿上一面數米高的樹枝編織道具,為第二天《拾畫》所用的,轟然一聲墜落下來,離沈豐英只有半尺,工作人員大驚失色,一陣忙亂,但“杜麗娘”沈豐英卻不慌不忙,仍舊按拍子把《尋夢》演完。謝幕時,觀眾以熱烈的掌聲報答沈豐英處變不驚的勇氣。
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9月15日—10月8日,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大學4所分校伯克利、爾灣、洛杉磯、圣巴巴拉巡演一個月,沒料到觀眾反應比在國內還要熱烈,場場滿座,演出完全場起立喝彩。2007年沈豐英、俞玖林訪日演出《驚夢》,優美的唱腔,純熟的舞蹈,打動了日本觀眾。演出成功的消息傳到國內,張繼青很興奮:“我從心底里由衷地為她高興,為她喝彩。”學生在國外“出風頭”,老師覺得臉上有光。
2007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展覽館劇場公演第一百場,2008年赴歐洲倫敦、雅典巡演,尤其是2016年再赴雅典,在有兩千多年歷史、演希臘悲劇的阿提庫斯劇場演出,青春版《牡丹亭》造成極大轟動,其影響力繼續擴散到海內外。演出期間,沈豐英的表現不凡,為這出戲把穩了關。202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高雄、臺北、北京、南京做了4場全本20周年慶演,主要演員還是原班人馬,為這出戲20年來的演出做了一個總結。
沈豐英得天獨厚,除了拜張繼青為師外,又轉益多師,跟隨華文漪學藝。華文漪臺風高華大器,收放自如,與張繼青的沉穩內斂形成對比。沈豐英在兩位大師教導之下,兩門抱,吸取了兩人之長。
2009年,我們制作新版《玉簪記》。這是繼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又一成功之作。其中成功因素之一,又得力于女主角陳妙常的扮演惟妙惟肖。華文漪傾囊相授,把一身的絕活都傳給了沈豐英。陳妙常是沈豐英的第二個重要角色。新版《玉簪記》在海峽兩岸暨香港巡演得到專家學者一致好評。華文漪接著又傳授了沈豐英《長生殿》中的《小宴》一折。這折戲是華文漪與蔡正仁經常演出的著名折子。沈豐英有幸把張繼青與華文漪兩位昆曲大師最拿手的兩折戲《尋夢》《小宴》傳承了下來。2021年,張繼青抱病傳授了沈豐英《爛柯山》,沈豐英把《癡夢》一折硬學了下來,于是張繼青的“三夢”《驚夢》《尋夢》《癡夢》終于有了傳人。
沈豐英二十多年前在蘇州從一個青澀的蘇昆年輕小演員漸漸成長,至今已成為同輩旦角行當中的一位領銜人物,得獎無數,以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杜麗娘一角馳名海內外,成為大學生追捧的偶像。沈豐英成為獨當一面的表演藝術家,其間有天意賜予的機運,受到張繼青、華文漪兩位大師的調教,也有她汗淚交流的努力與堅強進取的個性。沈豐英把這些珍貴的經歷都寫在了《一生愛好是天然——昆曲旦角藝術》這本書中,她娓娓道來她向兩位恩師學藝的過程,以及她在臺上奮不顧身的辛酸與喜悅。這是一位藝人二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也是一本有參考價值的昆曲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