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勝:在乎山水間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亦然。
山水名勝,自然物事,田園草木,古人今人,蓋愛之。時下,人們閑暇日增,游歷交往甚隆,戶外行旅,自駕組團,說走就走,生活觀念變化,現(xiàn)代科技加持,旅游(驢友)漸成時尚,“詩和遠方”為時髦而走心的借口。
古詩云,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故國神州,家園萬里,錦繡風華,人文風流。體驗大千,見識美好。無論遠行,還是近訪,每有感受,形諸筆墨,幾年下來,不覺有了數(shù)十篇之多。不獨名山大川,都市大邑,那些藏在深閨、原汁原味的生態(tài),鮮為人知的人文故事,更能激發(fā)文思,勾起寫作沖動。
這些篇什,涉筆于東西南北,高山大原,海陬邊陲,國中域外。有煙雨江南,有僻壤邊地,有黑土地、紅色文化……人文勝跡,生命百態(tài),行旅感懷,尋訪隨筆,不拘一格,力圖寫出我心中的煙火人間,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重。
行旅之于文學,或者紀游的文字,是文學版圖中重要一支,雖沒有明確界定,卻源遠流長,佳作不斷。古有徐霞客,西方有馬可·波羅,其作品直接以游記名之。另有《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永州八記》等等,以記為題,大雅文章,流芳千古。蘇軾、王安石、張岱等人的山水記游,精粹,雋永,傳神,是古代文體翹楚,也是描寫大自然,記錄生態(tài)人文的游記典范。
余不才,雖不能,卻神往。可是,當下游記文學漸近式微,一則不太提倡,偶有出彩游記,也被當做非虛構(gòu)文本,而沖淡了其特色個性;再者,把游記當配角,認為描寫山水文字,多為游山玩水之作,不登大雅之堂,當然,也有泛泛之作,流于宣介報尋般淺陋,為人所詬病。眼下,生態(tài)文化得以空前重視,紀游文學特別是書寫自然山水的生態(tài)散文、美文,漸為興起,是對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力支持。故此,我以為,游記文學、生態(tài)散文,生逢其時,大有可為。
本書結(jié)集時,想到醉翁先生的名句,面對江山勝跡,良辰美景,民胞物與,歐陽老醉意闌珊,愛山水,愛風物,直呼人之樂,在乎山水之間,于我如此會心——山水之樂,風情萬種,取一瓢飲,借大先生句,“在乎山水間”,望先生海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