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24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
    來源:文藝報 | 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  2025年06月30日09:03

    2024年,網絡文學界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自覺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網絡文學以其數量眾多的作者、不可勝數的作品、琳瑯滿目的IP改編,受到數以億計受眾的喜愛,并在海外廣泛傳播,已成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載體、文化強國建設的有生力量。

    網絡文學年度新增作品200萬部,創作精品意識和文學自覺顯著增強,中短篇創作強勢崛起,網文生態更加豐富。網絡文學成為最具全民性特征的文學樣式,用戶規模達5.75億,讀者年齡、職業覆蓋更廣。

    “Z世代”成為新增注冊、簽約作者主體,本年度新增注冊280萬人、新增簽約35萬人。省網絡作協組織達22家,省級以上網絡作協會員約15000人,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網絡文學IP改編持續火爆,年新增影視長劇改編授權近300部、微短劇超1600部、動畫80余部、漫畫400余部,《黑神話:悟空》風靡,改編游戲前景廣闊,“谷子經濟”帶來產業新增長。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數量、質量、效能進一步提高,海外本土生態逐漸形成,新增海外注冊用戶3000萬人,AI助力網文出海,約4萬部作品被翻譯傳播,中國網絡文學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突出亮點。

    2024年網絡文學營收規模約440億元,綜合平臺與垂類平臺共生,付費閱讀與免費閱讀同行,行業多元發展格局基本形成。AI在網絡文學創作、編輯和IP轉化中廣泛應用,為網絡文學發展帶來新機遇、新挑戰。

    一、網絡文學精品化成績突出,文學自覺顯著增強

    據全國50家重點網絡文學平臺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網絡文學作品總量超過3300萬部,年新增200萬部,同比增長7%。年度創作精品化趨勢顯著,現實、科幻、歷史、幻想等多類型涌現精品,頭部作品文學自覺顯著增強,中短篇創作強勢崛起,網絡文學以獨特的文學樣式,逐步形成獨特的審美特征,豐富并拓展了當代文學形態。

    1.引導力度進一步加大。中國作協發布網絡文學選題指南,扶持引導廣大網絡作家創作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技科幻、人民美好生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題作品。中共中央宣傳部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首次設置“網絡文藝”子項,10部入選作品中有3部網絡文學作品,都曾入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2.現實題材作品比重和質量穩步上升。本年度,現實題材作品總量達180萬部,年新增17萬部。現實題材創作更加注重細節,著力表達現實的真實與厚重,體現出對文學性的自覺追求。“年代文”風行,更多作品采用基層人物的視角,用小切口表現新時代。《濱江警事》以基層水警的視角,見證了中國航運事業與時代的巨大變遷;《一路奔北》著眼北斗導航衛星開發,以北斗為喻,寫出科學家澄澈的心靈、一往無前的勇氣與走向星辰大海的理想;《下一站,彭城廣場》突破“爽文”敘事,揭示主體的有限性,在幻想的“交疊時空”中書寫現實的人生況味;《粵食記》用精巧繁盛的粵菜書寫,展現中華飲食文化的精深意蘊與當代市井的人間煙火;《面紗》聚焦當下互聯網生態,以精湛的懸疑手法,對網暴現象進行了細致揭示與深入反思;《重回1982小漁村》以“年代種田文”書寫平凡漁家的日常生活,筆法平和,細節豐沛,基調溫暖明亮,充滿治愈氣息;《白馬與天涯》用懸疑結構追溯塵封故事,以克制的筆法表現爆發的情感,展現現實的厚重與細膩。

    3.科幻創作依然火爆。科幻題材作品年新增18萬部,總量約210萬部,涌現出諸多精品,多部作品獲得銀河獎、星云獎。中國作協實施“中國網絡科技科幻文學創作扶持計劃”,推動網絡科幻走進科幻文學主流。科幻類型與元素成為創作熱點,多位頭部作家在新作中融合科幻元素。《故障烏托邦》在賽博朋克世界探討人與機器的界限問題,反思科技與倫理的關系;《天才俱樂部》將無限重生敘事與科幻結合,以“世界線變動”為線索,展開多個未來世界可能性的幻想,反思科技進步中人性的變與不變;《異度旅社》以松弛的二次元文風,進入硬核的科技與怪談設定,形成輕盈明亮的未來幻想風格;《賽博劍仙鐵雨》將修仙和科幻融合,用奇崛的想象生發獨特的美學風格,并以“高科技低生活”的賽博朋克,展現出對現實境況的深刻體察。

    4.歷史題材創作為建構中華文明標識注入新活力。多部作品探索漢唐等大朝代之外的時代,寫出具體人物的鮮活面貌,展開時代風情畫卷,以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傳播優勢,重塑文學的生產與傳播范式,為中華文明標識的建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北齊怪談》以怪誕的風格書寫天保年間的故事;《晉末長劍》細致書寫了亂世百姓眾生相,展現出充滿溫情的人文關懷;《萬歷明君》用細膩的筆觸寫出人性、理想與初心在壓力之下的不屈和閃光;《臨安不夜侯》重現南宋世情,彌補歷史遺憾,流露出寬廣的豪氣與俠情。這些作品以全新的方式呈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并完成了富有時代特色的創新重構。

    5.幻想題材創作呈現出現實主義品格。近期幻想題材頭部作品,多在幻想框架下展露出家國情懷、人文主義、資本批判等現實關懷,呈現出現實主義品格,境界格局日漸開闊。《十日終焉》借“終焉之地”的困境寫人性博弈的閃光;《我在廢土世界掃垃圾》批判人的物化,以對“系統”的叩問引發“何以為人”的哲學反思;《志怪書》用溫潤的筆觸展開中國傳統志怪圖卷,將中華古典美學巧妙寓于綺麗的幻想之旅;《黃昏分界》營造濃郁的民俗氛圍,融合“群穿”手法與“聊天群”等設定,展現出類型寫作的新高度;《我不是戲神》融合末日科幻敘事與傳統文化元素,用成熟抓人的敘事手法和出色的視覺化寫作,創作出熱血沸騰的文明復歸;《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沒》以“無CP”直寫女性事業征程,強調了女性的主體性;《偽像報告》創新性使用pov(point of view,視點人物寫作手法)手法全篇構架懸疑群像故事,凸顯網絡作家對文學性、創新性的進一步追求。

    6.網絡文學藝術追求更趨自覺。網絡文學創作展現出更強烈的文學自覺,頭部作品不再局限于固化的類型敘事,突破長久以來的“升級”等狹窄模型框架,擺脫“自我”的敘述中心與“獲得”的爽感敘事,超越具有公共性特征的游戲邏輯和商業邏輯,開始更多以文學邏輯織構故事,創作突出文學性、個人性、情感性,呈現出更復雜的人物面向、更豐盈的文學質感與更深刻的現實觀照。短篇的流行進一步強化文學性追求,萬字的短篇打動讀者,實現情節的轉折與情感的爆發,更需要對故事素材的文學處理,更考驗作者的文學水平。網絡文學的文學自覺使其漸有超越超長篇類型小說這一體式桎梏的趨勢,兼具網絡的公共性與文學的個人性,真正成為新媒介時代的文學新表達。

    7.網絡文學創作仍存在一些痼疾。一是創作均質化,套路化嚴重,“系統文”泛濫,大量作者借“系統”設定回避人物動機和情節矛盾設計,情節走向可預測性強,人物塑造趨于扁平。流行元素扎堆,“規則怪談”等元素流行后,大量作品進行淺層模仿,元素堆砌,題材、人設、情節高度類似,缺乏深度開掘與獨特表達。類型融合流于表面拼接,部分作品為追求“新意”而進行多類型元素的“排列組合式”融合,未能實現世界觀、價值觀與敘事邏輯的有機統一,流于概念標簽的簡單疊加,缺乏創新內核。二是低俗、媚俗、庸俗問題仍然存在,融梗抄襲、為吸引眼球罔顧基本邏輯、倫理、常識等現象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表現。三是創作概念化問題相當普遍,對人物理解不夠,對情感體察不細,作品存在內容同質化、表達口號化、人物扁平化等缺陷。四是數量龐大的新增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未能完成,需要進一步加強扶持引導。

    二、網文讀者圈擴大,共讀共創助推新大眾文藝

    2024年,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75億,占網民規模的51.9%,成為最具全民性特征的文學樣式。網絡文學讀者圈層擴大、品位升級,用網絡文學閱讀點亮生活的多元,又以個體的經驗參與網絡文學創作,以共讀共創的文學生態助推新大眾文藝。

    1.讀者構成多元,圈層逐步擴大。網絡文學行業月活躍用戶約1.36億。性別結構均衡,男女比例相當。年齡結構多元,核心閱讀群體為26至45歲讀者,約占全部讀者的50%;“00后”年輕讀者占比近25%,是讀者增量的主體,拉動閱讀增長的有生力量;45至60歲讀者約占15%,中年讀者比重持續上升;60歲以上的閱讀群體明顯擴大,占全部讀者比重已超10%。“銀發族”的閱讀參與極大拓展了網絡文學的題材內容,老年生活、老年主角在網絡文學中開始顯現,并帶動了微短劇相關內容的流行;“銀發族”創作也相應崛起,銀發創作者沈東生用手機“敲字”創作《上海人吃泡飯》一書,用滬語真情講述一生經歷,引發銀發讀者共情,吸引年輕讀者在線“向爺爺催更”。

    2.深度閱讀與精品閱讀呈增長趨勢。網絡文學目前仍以輕閱讀為主,但閱讀時長與閱讀量均有所增長,深度閱讀趨勢顯現。單次閱讀超2小時的沉浸讀者群體占比已超過22%,年閱讀量10部以上的讀者群體占比超30%,其中年閱讀30部以上的讀者占9%,越來越多的讀者沉浸于網絡文學奇思妙想的書中世界。讀者的付費意愿與精品需求同步增長,行業付費用戶規模約2500萬,平均付費轉化率為12.3%,意味著每8個活躍用戶中就有1個付費用戶。垂類平臺的付費用戶數量雖不及綜合平臺,但付費轉化率更高,達到17.2%,體現出網絡文學讀者對類型精品的急切需求與高度認可。

    3.讀者對作者創作的影響日漸加大。網絡文學創作呈現出公共性趨勢。多位網絡作家直播寫文、多位網絡文學編輯直播審文,作品、創作過程甚至網絡作家本人變成了網絡空間的“公共性景觀”。多聲部網絡空間的出現,與“連載”這一文學商業模式的結合,使作品從“完成態”變為“進行態”,成就新媒介時代的共創文藝,也是互聯網驅動的公共化進程在文學藝術上的沖突和重塑。寫作的私密性與個人性被消解,讀者的“發聲”使作者放棄原本匠心、順從于讀者期望成為普遍現象,作品成為多數網友“公共意志”的表達產物。多聲部的公共寫作環境對作家創作如何尋求堅持自我與滿足大眾的平衡,提出了新要求。

    4.網絡文學已成為新大眾文藝的典型代表。網絡文學數量多、規模大、影響力強,是大眾共讀的文學。免費閱讀模式的發展,閱讀產品內嵌聽書、改編微短劇的流行,使網絡文學越發呈現出超文本、多主題、多媒體的樣態,輻射面進一步擴大,吸引“Z世代”“銀發族”成為網絡文學的受眾,網絡文學成為“全民文學”的代表性樣式。網絡文學同時也是大眾共創的文學。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打破了創作發表的環節壁壘和“文學圈層”,以開放性、自主性與包容性,使文學觸及每一位鮮活的大眾。網絡作家遍及國民經濟各門類、社會生活各方面,他們以自身的行業經歷和生命體驗,書寫火熱的時代生活。互聯網也給予網絡文學強烈的互動性、參與性,讀者的“段評”“本章說”與“二創”等評論、創作行為,會極大影響文本走向,“名梗”“名臺詞”“名場面”在諸多作品中的互文現象也成為網絡文學特有的文學景觀。創作者來源廣泛,閱讀者群體龐大并深度介入創作,網絡文學以其大眾共寫、共讀、互動的特點,成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載體和重要表現形式。

    三、IP改編多點爆發,下游產業鏈充滿活力

    2024年,網絡文學IP改編熱度不減,年度新增各類改編授權數量總計約3萬項。改編影視劇涌現一批現實題材精品;改編微短劇數量、質量雙爆發;改編動漫延續精良制作,勢頭強勁,改編游戲前景廣闊,“谷子經濟”掀起二次元熱潮。

    1.網絡文學長劇改編注重生活質感與強情節敘事。本年度,網絡文學影視劇改編授權新增近300部,同比增長18%,多部“主流大劇”登上央視及地方衛視平臺,年代劇備受青睞。《繁花》《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歡樂頌5》《煙火人家》《小日子》《小巷人家》等現實題材劇目以鮮活真實的細節質感、溫情治愈的敘事基調,還原燈火萬家的人民生活,展現生活的韌勁與情感的力量;《慶余年2》《永夜星河》《墨雨云間》《惜花芷》《九重紫》等古裝、幻想劇目以精良的制作帶來視覺的盛宴,多注入現代價值觀,引發觀眾共鳴。部分劇目創新編排方式,一反“注水長劇”標簽,以緊湊的情節和密集的反轉,給觀眾更直接的情緒反饋。

    2.網絡文學微短劇改編勢頭強勁。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占網民規模的59.7%,市場規模已達504億元,首次超過同年電影票房總額,年新增微短劇改編授權超1600部,同比增長81%,現存微短劇改編授權3700余部。背靠番茄小說、點眾文學等網絡文學網站的微短劇平臺,如紅果短劇、河馬短劇等表現亮眼,紅果短劇單月分賬已突破5億元。網絡文學短篇的微短劇轉化成為新的增長點,《執筆》《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等爆款均改編自短篇平臺知乎鹽言故事作品,《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等微短劇的火爆同樣推動年代劇、年代文的流行。面對微短劇缺乏優質內容等問題,百余位網絡作家、網絡文學平臺負責人和視聽平臺負責人,共同發出《提升網絡文學微短劇轉化品質倡議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實施“網絡文學IP微短劇創作扶持項目”,推動網絡文學和微短劇行業相互賦能,引導網絡微短劇健康有序發展。

    3.網絡文學改編動漫、游戲與“谷子”掀起二次元熱潮。隨著網絡文藝受眾的年輕化,中國泛二次元用戶數量已達5.03億人,接近中國網民規模的一半。網絡文學改編動漫、游戲等二次元形式,更加受到年輕讀者的歡迎,其實體衍生品(谷子)在市場上銷量火爆,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二次元的重要內容。改編動漫仍是男頻超長篇IP主場,年新增動畫改編授權80余部,同比增長16%,新增漫畫改編授權400余部,同比增長10%。《斗破蒼穹》《仙逆》等延續“年番”傳統,以陪伴式“追番”打響國漫品牌,《斬神之凡塵神域》《劍來》等新國漫以“高燃”的精良制作點燃年輕觀眾的熱血與激情。改編游戲前景廣闊,本年度《黑神話:悟空》的全球風靡使國產單機游戲重獲矚目,網絡文學宏大瑰麗的幻想世界觀、豐富獨特的中國美學要素、地圖模塊式的情節安排,與單機游戲“線性演出”的劇情表達方式適配性高,國產單機的崛起帶來中國游戲行業變革的同時,也給網絡文學IP帶來新的機遇,為中華文化展示打開新的窗口,《凡人修仙傳》已宣布啟動3A(高成本、高體量、高質量)項目,并發布實機演示。網絡文學實體衍生品經濟成為年度新增長點,《詭秘之主》《全職高手》等作品的角色“吧唧”、“流麻”、立牌、盲盒等“谷子”,市場熱度極高,年度閱文衍生品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商品交易總額)突破5億元,“谷子經濟”成為IP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

    4.IP產業發展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產業鏈協同效能有待提升,衍生開發時效性不足。IP授權后的影視、動漫、游戲開發環節協同不足,特別是向下游衍生品等環節的延伸尚不夠順暢、效率偏低,未能形成高效聯動的全鏈條運營機制,導致優質IP價值未能最大化釋放。二是作品版權流動性不足,IP開發滯后于內容熱度,許多爆款作品在引發閱讀熱潮后,影視、動畫開發進度緩慢,小說角色缺乏深入人心的官方視覺形象,使衍生品難以及時跟上市場節奏,錯失最佳營銷窗口期。三是部分IP改編項目追求短期熱度,缺乏對IP長期生命周期的規劃與精細化運營,難以持續維持IP活力。四是微短劇等新興產業,對原創尊重不夠,經常以融梗等方式侵害原創版權。這說明網絡文學IP轉化亟須構建更敏捷高效的機制,提升衍生品開發速度與市場響應能力,確保IP價值在熱度峰值期得到充分兌現。

    四、網文平臺轉型升級,破圈發展成為主流

    據全國50家重點網絡文學平臺數據統計,2024年網絡文學營收規模約440億元。行業多元發展格局已成,業界共同發力,優化內容生態,探索新技術與新業態,增強跨界合作,以新質生產力提升發展質量。

    1.綜合平臺與垂類平臺共生發展。目前約有200余家成規模的網絡文學平臺,其中行業頭部平臺20余家,占市場份額的90%左右,行業資源向上集中。在內容生態方面,閱文、番茄、縱橫、晉江等綜合網站涵蓋諸多類型、題材,根據題材分類分頻道運營,呈現“大而全”的平臺樣貌,吸引更大量、多元的讀者,在版權的規模化運營上更具優勢。而垂類網站如刺猬貓閱讀專注輕小說類型、豆瓣閱讀專注懸疑與女性題材、知乎鹽言故事專注短篇創作等,呈現“小而精”的發展策略,也涌現出許多精品創作與爆款改編。

    2.付費閱讀與免費閱讀各自發掘優勢路徑。自2018年免費閱讀興起開始,付費與免費之爭持續多年,形成了閱文、縱橫、晉江等付費網站與番茄、七貓等免費網站并行發展的格局。付費閱讀內容積累豐厚,創作生態穩定,IP鏈條相對完整;免費閱讀用戶數量占優,內容建設迅猛發展,近期涌現諸多精品佳作。近兩年間,免費閱讀在營收方面總體已超越付費閱讀。在營收構成方面,受到短視頻、微短劇等更具直觀性、刺激性的媒介沖擊,網絡文學行業總體增速趨緩,多家網站的在線閱讀業務呈下降趨勢,普遍加大版權運營投入以拉動業績。付費閱讀網站充分發揮IP產業鏈優勢,閱文在線業務企穩,版權業務同比增長33.5%至40.9億元,成為營收增長的主引擎,晉江版權運營收入連續11年保持正增長。

    3.網絡內容建設進一步加強。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強化全國重點網絡文學網站聯席會議職能,主辦全國重點網絡文學網站負責人培訓班、網絡文學創作出版培訓班等,深化對從業者的價值引領。行業對優化產業生態達成共識,抵制“唯市場論”“唯算法論”,持續做好網絡文學內容建設,發現好作品、推介新人才,引導網絡作家健康成長,為網絡文明建設提供正向內容支撐。

    4.培育新質生產力,積極促進文旅融合。網絡文學產業跨界、跨文化融合趨勢顯著增強,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網絡文學IP成為文旅產業新推力。2024年海南自貿港網絡文學論壇以“作為新質生產力的網絡文學”為主題,探討數字文化產業與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打造“IP+文旅”模式。網絡文學中心與文旅部資源開發司共同指導番茄小說發起鄉村文旅創作扶持計劃,探索“網絡文學+創意傳播”服務鄉村旅游的模式方法,助力國家鄉村文旅數字化升級。多地“國潮文化節”借用網絡文學IP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文集團與三清山、黃山合作開發“網絡文學+IP+文旅”模式,以《道詭異仙》IP打造三清山文旅品牌,并將目光投至海外,與瑞士國家旅游局發起“全職高手:25年相約蘇黎世計劃”,開展深度海外文旅活動。

    5.網文平臺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編輯力量相對薄弱,對作品的審核更多依賴敏感詞過濾和AI,存在機械、粗暴的缺陷。二是對作者的正向引導不夠,未能對作家創作從思想性、文學性的提高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三是熟悉IP開發和海外傳播的版權運營人才缺乏,未能充分發掘作品的潛在價值,更好推動IP轉化和海外傳播。

    五、網文出海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突出亮點

    據全國50家重點網絡文學平臺數據統計,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海外活躍用戶約2億人,新增注冊用戶3000萬人,新增海外本土作者12萬人,新增海外本土創作作品50萬部,海外本土生態逐漸形成。中國網絡文學在亞洲讀者量最大,約占全球讀者總數的八成,市場份額占全球的五成以上。北美是中國網文拓展海外市場的重點地區,市場規模約占全球的三成。其他地區也有較大拓展空間。由于各方合力統籌、AI等新技術的助力,中國網絡文學已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現象。

    1.中國網絡文學受到世界主流與大眾認可。中國作協組織實施網絡文學“Z世代”國際傳播工程,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進行推介。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辦中國網絡文學歐洲文化交流活動,舉行中國網絡文學主題座談,網絡作家橫掃天涯分享創作經歷。多部網絡文學精品入藏海外著名圖書館,受到西方主流認可。《斗羅大陸》《天道圖書館》等9部作品入選文化交流典藏書目,將入藏意大利作家聯合會、英國查寧閣圖書館等歐洲各地文化機構。繼2022年16部作品首次被大英圖書館收錄后,本年度《詭秘之主》《我們生活在南京》等10部作品再度入藏大英圖書館。網絡文學IP改編劇目被稱為C-Drama風靡全球。《墨雨云間》《永夜星河》等網劇登陸YouTube、Viki等海外主流視頻平臺,獲得高播放量與廣大海外觀眾熱議,《田耕記》在愛奇藝泰國站、日本站熱度登頂,《與鳳行》在全球180多個國家與地區播出,《慶余年2》通過迪士尼流媒體平臺Disney+實現全球同步發行,并成為平臺上播放熱度最高的中國大陸電視劇。C-Drama所呈現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帶動海外新一輪“中華美學”熱潮。

    2.新技術賦能網絡文學多語種傳播。網絡文學文本量大、更新速度快,需要高質高效的翻譯來保證海內外“同步更新”。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技術使翻譯時效和質量同時得到保證成為可能,翻譯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中譯英的《神話紀元,我進化成了恒星級巨獸》、英語譯西班牙語的《公爵的蒙面夫人》等多部AI翻譯作品已成多平臺的暢銷作品。在AI助力下,截至2024年底,WebNovel(“起點國際”)年新增出海AI翻譯作品3200部,占中文翻譯作品總量近50%,網站暢銷榜前100的作品中,AI翻譯作品占比約40%,覆蓋多個語種,年度AI翻譯的非英語作品收入增長超過350%,東南亞地區也由此連續兩年超越北美,成為網文出海的首要目的地。隨著小語種模型訓練更加充分,規模化、多語種的出海格局正在形成。

    3.中國網絡文學正在引領世界文化生態創新。中國網絡文學正從單純的內容輸出轉向構建全球化IP生態體系,呈現出技術驅動、生態重構、文化共創的新特征。中國網絡文學正在以創作模式的跨文化傳播,推動世界通俗文學的敘事方法創新。以中國網絡文學敘事模式為內核的海外微短劇風靡全球,ReelShort、GoodShort、ShortTV等中國公司的海外產品位列海外應用榜下載前列,營收成績卓越。中國網絡文學IP已成為世界二次元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大阪COMIC-CON展會上,《詭秘之主》等中國網絡文學IP十分流行,年輕讀者的“出COS(角色扮演)”“買谷”等促進了衍生品經濟,提升了IP的版權價值,同時活躍的同人文化也打破國界、語言、文化壁壘,促進了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提升了海外大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4.網文出海需要進一步加強。一是出海的區域分布不均衡,目前仍以東亞、東南亞和北美為主,歐洲、拉美、中東、非洲等地區未能有效覆蓋。二是出海作品投放精準度不夠,未能與對象國的宗教、文化、民俗等有機適配,影響作品傳播效果。三是反映中國當前最新發展的作品相對較少,未能很好展示中國的當代形象。四是對海外競爭應對不夠。中國網絡文學走紅海外,刺激海外本土網絡文學平臺快速發展。韓國全面引入中國網絡文學運營機制,市場發育成熟,已形成與中國競爭的態勢,需要我們加強統籌規劃,準確把握海外市場狀況,拓展出海渠道,擴大輸出規模和效果,提升中國網絡文學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六、理論評論力量不斷壯大,積極回應時代關切

    理論評論界深入網絡文學現場,敏銳捕捉時代心理映照下的創作轉向與技術革命下的文藝新變,用學理與洞見回應時代課題。“網生一代”的青年學者以自身媒介經驗和良好學養壯大研究力量,研究回歸文本,在場性普遍增強,有效引導創作走向和閱讀風尚。但總體上說,網絡文學理論評論研究,無論從人才隊伍、學科建設、陣地建設和理論評論體系建設等方面,都亟待進一步加強。

    1.捕捉最新創作趨勢,研究更具時代關切。本年度,知網收錄以網絡文學為主題的論文超過800篇,網絡文學研究更受重視。相關研究關涉諸多熱點問題,現象與理論共舉,熱度與深度皆具。中國作協在鄭州舉辦2024中國網絡文學論壇,探討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研究AI等技術變革與業態升級帶來的新形勢、新問題。《2023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23)》等全面總結年度網絡文學發展狀況。研究者回應時代關切,對現實主義與虛擬現實、媒介經驗與技術倫理等議題闡發深刻的論述,《中國文藝評論》設立“現實的越界和現實主義的出圈”主題,黃鳴奮、黎楊全、許苗苗、周志強等學者撰文探討新媒介時代的“現實”質料和界定問題,體察新媒介下的文藝新變。隨著網絡文學創作現實觀照的增強,學界敏銳捕捉趨勢,討論潮流作品和創作現象背后的現實指向和時代精神,李瑋觀察到“爆款”男頻作品從“升級打怪”到“二元理念”的結構轉向和情感召喚功能;周敏、陳海燕、王玉玊、王鑫等學者通過對“種田文”“重生文”“愛女文學”“規則怪談”等創作潮流的剖析,揭示隱含的時代特質與大眾心理,表達網絡文學深層的現實主義。

    2.網絡文學研究在場性有所增強。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本年度組織召開24場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研討會,涵蓋各類題材,討論了現實、科幻、仙俠、古言等諸多創作類型的精品化路徑,并深入挖掘《道詭異仙》等現象級作品的時代意涵,通過文本細讀和在場式批評,引導網絡文學批評回歸文本,避免理論空轉。中國網絡文學閱評計劃持續推進,協調揚子江網絡文學評論中心,組織30余名“80后”青年評論家,深入網絡文學現場,對各大平臺的熱點、重點、新上線作品等進行動態跟蹤,甄選優秀作品,推出原創評論,引領審美風尚,增強網絡文學研究的在場性。

    3.網絡文學理論評論人才隊伍與陣地建設邁出新步伐。網絡文學學術圈迅速擴大。多所高校開設網絡文學選修課程,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將網絡文學作為碩士、博士論文選題,闡發系統、深刻的論述,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將網絡文學作為學術研究方向,網絡文學研究隊伍日漸擴大。2024年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支持計劃評選出9個項目,向優秀青年學者傾斜,發掘培養新人才,展示學界多角度、細分化的研究進展。全國網絡文學評論高研班在合肥舉辦,近50名青年網絡文學評論骨干探討網絡文學創作趨勢、理論范式、研究方法、業態發展等問題。以各高校為依托,多個兼顧學術與興趣屬性的網絡文學研究青年社群紛紛形成,北京大學學生網絡文學發展與研究協會成立,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海峽文藝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網絡文學雙年榜、“五校聯合”推出的網絡文學青春榜影響力逐步擴大。《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聚焦網絡文藝新變,以專欄專題的形式展開爭鳴。

    4.推介表彰精品,樹立創作標桿。中國作協發布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共推介《滬上煙火》等30部優秀作品與歷史系之狼等10位新人;中華文學基金會“茅盾新人獎·網絡文學獎”評選推出沐清雨等10位網絡作家;中國小說學會“2024年度中國好小說”評選出《十日終焉》等10部網絡小說;《道詭異仙》等24部作品獲第四屆泛華文網絡文學金鍵盤獎;《大國藍途》等12部作品登上第三屆揚子江網絡文學最具IP潛力榜;《我為中華修古籍》等17部作品獲第五屆“金熊貓”網絡文學獎;《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沒》等7部作品獲第七屆網文“晨曦杯”;新時代網絡文學“白馬獎”設立,《一路奔北》等作品獲獎;《擇天記》等81部優秀作品入藏國家版本館。對優秀作品的表彰,樹立了網絡文學精品創作標桿,有效激勵了作家創作,擴大了優秀作品的輻射效能,成為作家創作和社會閱讀的風向標。

    5.網絡文學研究仍顯薄弱。網絡文學理論評論雖取得長足進步,但總體看需要進一步加強。一是研究力量相對薄弱。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版圖中的影響不斷擴大,地位日益提高,但研究力量在整個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比重與其影響極不相稱,專業研究人員仍非常少。二是研究與創作和產業發展實際結合不夠,未能充分把握最新創作動態與傳播、產業發展情況,對創作、閱讀和行業指導性不夠。三是網絡文學的學科歸屬與理論體系尚不清晰,獨特的研究范式、批評話語和評價標準尚未在現有學科框架內得到充分確立和廣泛認同。四是學界重視程度與專業陣地不足,相較于傳統文學研究,網絡文學在高校科研體系中尚處邊緣位置,核心期刊發文占比仍偏低,缺乏網絡文學專業研究評論期刊,導致高質量研究成果發表渠道受限。五是表彰激勵體系不夠健全,現有文學獎項對網絡文學的覆蓋面和針對性有限,國家層面缺乏專門面向網絡文學的核心獎項,未能充分發揮激勵、導向作用。

    七、網絡作家隊伍持續壯大,組織建設更向基層推進

    網絡作家年輕化趨勢顯著,青年作家勇于承擔新的文化使命,思考時代與文學的宏大命題,重審寫作的復雜度。全國網絡文學組織建設推進至基層,培訓覆蓋面擴大,思想引領提升,團結服務更具實效,多區域建立協同發展機制。

    1.作家隊伍更趨年輕化。據全國50家重點網絡文學網站數據統計,2024年新增注冊作者約280萬人,同比增長11%,新增簽約作者35萬人,同比增長18%,新增簽約作者近四成為“Z世代”,約20%為“00后”。2024年有82位網絡作家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其中36位“90后”作家,14位“95后”作家,最年輕的會員僅25歲。網絡作家隊伍年輕化趨勢顯著,素質學養普遍較高,為創作融入更流行的敘事元素,帶來較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突出的文體創新意識,擴展了網絡文學的敘事可能。

    2.青年網絡作家文學自覺與使命意識顯著增強。43名網絡作家參加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期間舉行的“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提出,現實題材創作應發揮網絡文學的創新創造活力,推出符合網絡文學特點的現實題材作品;幻想題材創作應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文學的路徑鞏固文化主體性,堅守精神獨立性;網絡作家應以細膩的人類情感體察和富于復雜度的寫作,破除AI時代的寫作焦慮,優化技術、算法導向的行業環境;主動應用新技術,助推IP轉化等產業發展變革。

    3.網絡作家收入差距較大。網絡作家群體龐大,有收入的作者達80萬人左右,但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大約只有4萬人。更多作者出于愛好進行寫作,并不能以此為業。如果把有能力進行職業化寫作的作者界定為網絡作家的話,這個群體大約有5萬人。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約17000人,月均收入萬元以上的不到10000人,年收入百萬以上的1164人。高收入作者中年輕作者占比持續上升。

    4.培訓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服務回應作家切身訴求。2024年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培訓班14期,培訓網絡作家共計4612人次。培訓注重思想引領,對省級網絡作協重點作家實現全覆蓋,網絡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普遍增強。團結服務更具實效,各地建立職稱評審標準,幫助網絡作家解決切身難題;行業共建服務體系,番茄作家公益基金放寬幫扶標準,2024年已經完成對15名大病作者和7名殘疾作者的救助,累計支出近百萬元。網絡文學平臺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增強,網絡作家得到更多保障。

    5.工作手臂延伸至基層,多區域協同發展。工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成都等市網絡作協成立,網絡文學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全國省級以上網絡作協22家,省級以上網絡作協組織成員約15000人,中國作協網絡作家會員610人。多區域尋求建立協同發展機制,京津冀網絡文學協同發展研討班舉辦,三地作協就制訂工作協同機制、建立活動基地、組織培訓采風、作品推優、推進產業發展等達成了共識;東北三省共同謀劃協同發展對策。

    6.人才和組織建設需進一步加大力度。當前網絡文學工作存在的重要問題,一是網絡作家特別是中腰部以下作者的底數不清,需要進一步加強調研,擴大工作覆蓋。二是人才培訓需要進一步加強,延伸向更多基層作者。三是組織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各地工作開展不均衡,相對來說,未單獨建制的省區市作協,限于人力、財力等,網絡文學工作開展不充分,引導力較弱。四是部分已成立的網絡作協,出現“圈子化”苗頭,對基層作者聯絡服務不夠。

    八、AI強勢助力網絡文學,應用邊界引發爭議

    新技術革命與新業態發展,驅動網絡文學行業轉變思路,深化改革,創新做法,拓展AI在網絡文學中的應用場景,抓住時代機遇,同時思考AI的應用邊界與規范,理性面對挑戰。

    1.網絡文學平臺積極開發AI應用。ChatGPT發布以來,AIGC持續引發社會熱議,各類應用紛紛涌現。截至2024年12月,共有302款AI產品完成備案,其中2024年新增238款,AI產品用戶規模達2.49億人,占整體人口的17.7%。此前網絡文學行業已開發出“閱文妙筆”“閱愛聊”等AI應用,并與“文心一言”等大模型深度合作。國產大模型DeepSeek驅動行業加快探索腳步,閱文的AI輔助產品“作家助手”已集成獨立部署的DeepSeek-R1模型,中文在線也在AI網文創作流程中部署R1,著力研發升級版“中文逍遙”,提升創作效率。網絡文學中的AI應用場景因此得到極大拓展。

    2.網絡文學長篇AI創作尚難實現。在AI直接創作方面,網絡文學受到的沖擊尚不強烈,目前只在3萬字以下的短篇網文領域有一定應用,可以用人工調整的方式產出中等以下水平的短篇網文,具備一定的商業化能力。但目前AI直接創作長篇表達型文本尚有困難,未對網絡文學的主體創作樣式產生太大影響。華東師范大學王峰教授團隊發布首部人工智能長篇小說《天命使徒》,通過“國內大語言模型+提示詞工程+人工后期潤色”的方式完成,人工智能占70%,人工介入占30%,雖未達到網絡文學基本水準,但對長篇內容的生成可能進行了實驗性驗證。

    3.網絡文學AI創作輔助應用廣泛。相對于AI直接創作,更多作者將AI應用于創作輔助,平臺也積極開發此類應用,閱文的“閱文妙筆”和其應用產品“作家助手”已開放給所有簽約作家,每周有超85%的作家使用,累計創作字數超40億。模型提取作者前文故事情節及角色,進行文本語義理解,并以回答作者提問的方式,為作者提供后續情節進展靈感、角色行為邏輯等,幫助完善道具、修煉階段等網文世界觀設定,進行場景及招式動作描寫等。模型已成為作家的素材、詞匯量輔助工具,無法替代創作,但有助于提升寫作效率。

    4.AI已深度介入IP開發環節。AI有聲閱讀或成目前網絡文學最大應用領域,閱文、番茄結合AI技術改善TTS場景,用AI實現文本的語義理解,標注對白、識別角色,替代人工文本標識,達成對百萬字文本的“一鍵配音”,接近真人分角色有聲劇的演播效果,極大提升效率,節省成本。在漫改方面,AI在精草、線稿、上色等環節已積極進入應用,平均時長縮短一倍。在影視方面,南京師范大學李瑋教授團隊與圖萌科技合作發布AI微短劇《終極考驗》,進行了開創性嘗試。在衍生品方面,AI大幅提升了形象制作的效率,幫助實現IP多形態的同時開發。AI技術促進了網絡文學IP的內容突破,大量幻想題材或將迎來更多IP轉化機遇。

    5.AI高效輔助網絡文學編輯工作。網絡文學平臺的內容審校始終是困擾編輯的難題,作品數量眾多,時效要求極短,人工審核成本高、速度慢,程序審核則誤傷率高。AI引入內容審校工作可較好解決此問題,目前95%的平臺運用AI進行內容日常審核,并為作者提供AI文本校對服務。大模型“中文逍遙”提供“拆書”功能,可迅速對數百萬字的小說進行情節結構拆解與人物分析,提煉敘事框架,把握敘事節奏,極大提高了編輯閱書與審稿速率。

    6.AI的應用邊界引發爭議,需要更多前瞻性思考。AIGC已廣泛融入網絡文學創作生態,但應用邊界爭議多發。一些網絡作家尤其是中腰部作者對AI寫作產生“替代危機”。目前已有不少平臺存在許多情節與語言高度程式化的作品,更有新作者日更多本小說,遠超正常更新水平,疑似AI寫作,番茄等網站為此修改全勤獎規則。很多作者利用AI“潤色”小說,認為網絡文學的核心是情節結構、人物設定等,語言表達是一種“包裝”,“AI潤色”是否屬于“創作輔助”、是否需要規范和控制或需再度考量。AI直接介入創作或將構成同質且空洞的辭藻和設定堆砌,形成“AI風”,其本質是表達與內容的分離,背離了文學屬性,消解了寫作主體性。AI訓練場景、相關應用的邊界仍需與公眾接受度相互磨合,相關規定仍需補充完善。同時,AI輔助創作帶來的版權爭議問題也日益凸顯。

    網絡文學是媒介變革的產物,2024年經歷了AI技術的挑戰,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取得了突出成績:作家隊伍更加壯大,創作精品迭出,讀者覆蓋面更廣,IP轉化保持良好勢頭,海外傳播成效喜人,產業多元化發展成績顯著,成為新媒介時代的代表性文學樣式、新大眾文藝的重要表現形式。面對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網絡文學以其龐大的創作群體、作品數量和受眾人數等優勢,將繼續站在時代的潮頭,堅守文學底色,積極應對數智時代的新變,進一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老司机99精品99|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国精品无码A区一区二区|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99精品视频99| 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在线播放| 久九九久福利精品视频视频 |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老女人精品视|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飘花|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不卡| 国产剧情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噜噜精品免费直播| 国产精品免费看香蕉|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99re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精品单位女同事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