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為橋 開啟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新篇章 ——2025南亞留學生中國文學體驗營在蓉開營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發揮文學主體性作用,提升巴蜀文化國際影響力,為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拓展路徑,貢獻力量。6月28日,由中國作協南亞國際文學交流中心(成都)主辦的2025南亞留學生中國文學體驗營活動在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校區隆重開營。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的24名留學生與中國文學界代表再聚錦城,共同開啟新年度跨越空間與時間的文學交流對話活動。開營儀式由四川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張穎主持。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在致辭中表示,2024年11月中國作協南亞國際文學交流中心(成都)在四川大學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南亞留學生中國文學體驗營,成效顯著。今年在四川師范大學舉辦第二屆,就是要繼續擴大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南亞留學生參與學習,為中國和南亞的文化交流凝聚新力量、開拓新路徑。
胡邦勝強調,中國與南亞是友好鄰邦,有相似的歷史經驗與發展背景。當今世界格局深刻重組,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也正在努力推動經濟科技發展,發生深刻變革。在相似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要增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弘揚亞洲價值觀,書寫新的亞洲故事。
胡邦勝指出,四川是中國文學重鎮。杜甫、蘇東坡等文學大家在四川留下了千古名句,彰顯了為國為民、樂觀豁達、開放進取、兼收并蓄的文學精神。希望各位南亞青年走近文學大家,體會不朽篇章,深入感悟中國文化精髓。也希望南亞青年成為中國與南亞國家文化交流的使者,以文學為橋,打造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的新景象。
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孟華指出,文學是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共通語言。他表示,中國作協南亞國際文學交流中心(成都)成立以來,積極發揮橋梁作用,以文學交流為紐帶,推動了中華文明、巴蜀文化走向世界,讓國際朋友看到了多彩的中華文化,為進一步促進中國和南亞地區的文化繁榮發展作出積極探索。2025南亞留學生中國文學體驗營活動,將會讓留學生朋友們更真切地觸摸中華文明、巴蜀文化的肌理與溫度。他希望,與會的南亞留學生朋友能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傳遞給南亞各國人民,為中國與南亞人民的心靈相通鋪設嶄新的道路。
四川省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南亞國際文學交流中心(成都)執行主任侯志明在致辭中說,中華文明和南亞古文明同為人類文明的先行者和引領者。千百年來,兩地的文明之光交相輝映,互學互鑒,美美與共,成為不同文明合作進步的歷史佳話。中國作協南亞國際文學交流中心(成都)自2024年成立以來,舉辦了“和衷共濟·文化多樣性與南亞文學傳統”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切實推進中國文學走出去,以文學的力量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他指出,此次活動旨在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通過文學交流架起“友誼橋梁”,升華傳統友誼;通過文學對話碰撞“思維火花”,為拓展不同文明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建設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探索無限可能。
四川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郭勇指出,四川師范大學近年來一直把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互鑒、強化教育科研國際合作作為學校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四川師范大學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設有日本、韓國以及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重要學術機構。特別是在南亞地區,先后建立了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學孔子學院、佩德羅中學孔子課堂等教育平臺,持續推動中外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四川。他表示,學校始終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辦學理念,為南亞留學生搭建深入了解中國文學與中華文化的優質平臺,并通過細致周到的服務傳遞“家”的溫暖。
來自四川師范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的24名南亞留學生們接下來將聽取三場別開生面的文學講座,還將走進杜甫草堂博物館、三蘇祠博物館、李劼人故居紀念館,跨越時空,與杜甫相遇,和蘇軾共游,同李劼人對談,沉浸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真切認識了解自然與人文輝映、歷史與現代交融、具有鮮活生命力的"錦繡天府·安逸四川"。
中國作協外聯部亞非處處長、二級巡視員李強,四川省作協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李鐵,副主席駱平,中國作協南亞國際文學交流中心(成都)副主任宋志輝,四川省作協有關部門和直屬事業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及成都市文聯負責人等參加開幕式。
此次體驗營由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川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西南財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四川省作家協會創聯部聯合承辦。(圖/胡尊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