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之味
老大肖恩暑假回香港,問他,最想吃什么?要不要去飲茶?他說沒有什么特別想吃的,茶樓中國城也有。行李一放下,還是直奔樓下的茶餐廳,一碗餐蛋面,一杯凍檸茶,檸檬片戳得極碎,溶入茶中。第二天一早又是茶餐廳,餐蛋面之外,加配一碟吐司烘底,煎全熟蛋。這種港式茶餐早餐,我是不吃的。我出生成長于江南,即使住在香港15年,我的早餐仍是泡飯。熱水燒開,放入隔夜的冷米飯,就是一碗好泡飯。一碟四美醬黃瓜,一碟玫瑰腐乳,如果有家鄉的朋友帶蘿卜干過來,那就再加配一碟加了白砂糖翻炒的蘿卜干。
我們家在孩子們小學和幼兒園時由美國紐約搬回中國香港,孩子們在香港完成小學和中學教育,又去了美國加州和南卡上大學。問起肖恩的童年記憶,出生地加州和童年時居住的紐約,他一點不記得了,給他看他和妹妹在中央公園動物園玩的照片,他也一臉茫然。他記得中學旁邊的許留山,每天放學路過都看見同班同學在里面約會。他記得許留山旁邊的吉野家下午茶,33塊錢小吃加飲料,很抵吃。他記得吉野家旁邊的麥記,有一天放學了跟同學聊天,原本打算聊一會兒就回家,沒想到邊走邊聊,居然聊了3個多小時,最后道別的時候才想到說應該去麥記坐著聊。他記得大埔火車站小店的雞蛋仔、碗仔翅,加很多很多醬,花生醬、甜醬、辣醬和咖喱汁混在一起吃,這些都是他上學的動力,是他中學生活里最快樂的記憶。
我說我對自己的中學并不懷念,我的中學食堂賣生煎饅頭,但我總是跑得不夠快,于是總吃不到。滋滋作響出鍋再撒一層黑芝麻的生煎饅頭,成為我一直的想念。
肖恩說他跑得夠快,午飯鈴一響就往外跑,所以他總是買得到學校食堂的公仔面,兩包面再加3勺辣椒油,午飯搞定。撈面要比公仔面貴一塊錢,而且干巴多了,一定要湊著辣椒油才能吃下去。
我說公仔面撈面我是絕對不要吃的,湊不湊辣椒油我都吃不下去。我只吃我家鄉的面,義隆素菜館的麻油拌面,二兩素面,一碟豆腐干絲,一碗豆腐皮湯,每次回家鄉都要去吃,專屬于我的家鄉之味。
我有時會想,孩子的家鄉到底是哪里呢?他們的家鄉之味是什么呢?他們都不大吃江南菜,他們更習慣廣東菜,我最欣賞的泡飯蘿卜干,他們一口都不吃。想來想去,終于釋然: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最魂牽夢繞的那種味道,也就是家鄉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