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同心讀書會:讀書為槳 書香蕩漾
6月15日,晉中市博物館一場以“踏歌行”為主題的詩詞講座,吸引了近百名書友參與,年近九旬的書法家郭齊文先生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學習不輟的人生經歷,鼓勵弟子和書友時不空過,養成自律的生活工作習慣。現場掌聲陣陣,笑聲盈盈。這是晉中同心讀書會線下第67場分享會。 3年前的6月,讀書會在晉中市榆次區的同心書屋萌芽,本著“共同讀書,一起成長”的原則,以書為舟,以藝術、文化為槳,以提升生活審美為目標,純公益進行讀書分享,截至目前已完成了近80期線上線下分享、雅集。吸引3000余人次參與,用書香浸潤城市,讓文化滋養生活。
只要愛讀書 就是座上賓
“讀書會秉持‘敞開大門、平等交流’的理念,沒有門檻限制,不收任何費用,只要熱愛讀書,便可成為座上賓。”讀書會發起人周俊芳介紹道。在這里,主講人、分享者與讀者圍坐一桌,沒有身份隔閡,只有思想碰撞。首期活動中,發起人周俊芳帶著新書《飛過梅園》與書友暢聊,“愿每一期分享都能點亮心靈,讓書香成為城市底色,讓藝術滋養生活。”書桌上盛開的鮮花與書友的笑臉成為讀書會以書會友、心靈共鳴的初始印象。 讀書會每月兩期,時間為周六日,地點從同心書屋到圖書館,從社區到博物館,從景點到古村,場地在變換,不變的是“暢所欲言、就事論事”的交流原則。此外,讀書會從線下發展到線上,范圍擴展到北京書友的文化漫游、安多民大師的藝術分享、居家心理咨詢等。讀書會不拘一格,靈活嚴謹,多渠道運行,展現了“互聯網+”的無限可能。
讀書會搭橋 文化課“唱戲”
讀書會分享主題豐富多元,內容形式不斷創新。晉中市作協主席楊丕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詩酒趁年華》,太原光線詩社詩人和大家進行跨界交流,大學教授講述晉商歷史,梅花獎得主鄭芳芳現場清唱晉劇……讀書會上,書友們與專家學者近距離交流,感受多種文化薈萃的魅力。 “讀書會上有不少非遺傳承的活動,像剪紙技藝、篆刻緬茄印、年畫刻印、碑拓技藝……讓我們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受益匪淺。”書友趙小慧如數家珍。
讀書會成為一條紐帶,對本土文化的挖掘也是重要方向。本土學者講晉中風物,展現城市變遷;廠礦職工講老廠風云,榆次老廠的難忘記憶和工業遺址等;專家、書法家、作家講書法脈絡、歷史疑團、詩詞文章;曾戍邊多年的上校分享“用青春守邊疆”,干部回鄉居住義務進高校講廉潔文化,資深主持人領讀經典文章,歷史學博士講述與榆次有關的陳年往事……多種主題內容大大激發了讀者對地域文化的關注和研究。
老少齊相聚 精神滿家園
3年來,讀書會成員從最初幾十人發展為六七百人的大群體,有大學教授、社區居民、退休職工、在校學生,也有90后新媒體人、退伍軍人等。他們中有的人既是熱心參與讀書會的書友,也是主講者,無論哪個身份,所有人都無償參與,分文不取。
70多歲的武江波精力充沛,雖身患疾病,但他非常樂觀,“能將自己所學所知分享出來,是件令人愉悅的事情。有書友們的相伴,我每天生活充實,有使不完的勁。”他多次分享自己筆耕不輟的成果,影響感染了不少人。
在讀書會上,有的書友開始文學創作,加入市級、省級作協、書協、朗協、詩詞協會等;有的退休干部在這里找到同道中人,吟詩作對,樂觀生活,倡導“文化養老”理念;有的書友重拾曾經的夢想,開啟學習書法篆刻、詩詞繪畫等,互相督促,形成積極上進的學習風尚。
在晉中中華文化促進會與晉中市作協指導下,讀書會已經成為社區的“文化客廳”,年輕人的思考驛站、老年人的學習平臺。同心讀書會,是晉中文化的一張名片,是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