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舞臺劇《小羊圈胡同》 抓住了老舍小說的魂
6月20日,由北京曲協和北京老舍文學院聯袂打造的曲藝舞臺劇《小羊圈胡同》在京首演,演出非常成功。我已經多年沒有看到這么感人并且具有實驗精神的戲劇了。劇情一直讓我在緊張和興奮之中,有幾處我竟然無法控制得熱淚盈眶。不止我,周圍的觀眾也不時發出唏噓,而演員也都非常投入。我坐在第一排,演出結束謝幕的時候,我清晰地看到幾位演員眼眶濕潤,還沒有完全從劇情中走出來。
“小羊圈胡同”是北京一個真實存在的胡同。它始于清代,后改名為小楊家胡同。老舍先生就是出生在這條胡同里,他在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中寫到的“小羊圈”的原型就是這里。所以,劇作者和導演以“小羊圈胡同”為這部戲命名是有根據和深意的。一部戲改編和融合了老舍的五部(篇)小說,包括《駱駝祥子》《鼓書藝人》《月牙兒》《我這一輩子》《斷魂槍》,又以《鼓書藝人》作為故事的主軸,將其他小說的情節和人物穿插其間,讓虎妞、祥子、鼓書藝人寶慶、秀蓮、月牙(月蓉)母女,還有臭腳巡(巡警福海)等,在一部戲里聚齊并發生關聯,彼此銜接得還特別自然、妥帖,這確實需要編劇的功力。
對經典作品的重新演繹,機遇與風險是共存的,老舍的作品尤其如此。一方面,文學母本的依仗和加持是改編作品品質的基本保障;另一面,觀眾對經典是熟悉的,一旦把握不好,就會被吐槽甚至嘲笑。《小羊圈胡同》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它將曲藝說唱的形式與現代舞臺劇進行了有效結合與對接,比如京韻大鼓、快板、北京琴書、單弦等,尤其是京韻大鼓的主基調彌漫了全劇,讓觀眾進入了舊社會舊時代北京的情境之中。這讓我想起40年前《四世同堂》電視劇的開篇,駱玉笙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唱哭了電視機前無數的觀眾,而以傳統曲藝說唱的敘事方法融合現代舞臺劇的結構方式重新闡釋老舍作品,我認為是抓住了老舍小說的魂,也攥住了北京人的魂,讓我們確信,老舍小說的舞臺轉化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它讓那些舊人物重生,變得鮮活,可親可敬或者可恨。其實傳統藝術與現代表演是互相成全的關系,曲藝讓這部劇獲得了藝術的支撐,大放異彩,而這個戲也讓曲藝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呈現出新的藝術樣貌。
此外,我們過去談所謂“京味兒”,其實不光是方言和地域意義上的,而是在談北京和北京人的精神。隨著文化與地域的交叉,北京作為包容的都市,已經與多種文化并存且相互浸染。以往的“京味兒”在發生變化,如同北京精神,它不能只從新與舊的概念來解讀。北京精神是“京味兒”的原動力,它潛藏在北京人的生活與性格之中——愛國、包容、友善、勇敢、正直、幽默,等等。《小羊圈胡同》的成功,恰恰是挖掘和確認了這種精神。
值得稱贊的是,從編劇、導演龔應恬到眾位演員的創作表演都堪稱完美,而作家石一楓的填詞,也準確地給唱曲增添了新的內涵與活力。比如劇中最不起眼的人物小順子,他的一段唱腔字字悲憤、句句扎心,是對舊制度、舊社會的一次吶喊與聲討。
盡管經典需要“經典化”的漫長過程,但我認為該劇已經具有了成為優秀作品的基礎。希望該劇能一直演下去,成為北京戲劇舞臺上新的保留劇目。
(作者系作家、文藝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