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神女》:人民書寫了英雄史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當代文學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作家葉梅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神女》是一部抗戰題材的優秀作品。故鄉長江三峽的抗戰歷史和英雄故事,不斷激活作家葉梅的創作沖動。經過多年的醞釀構思,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作家葉梅創作出一部沉甸甸的長篇小說,致敬為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解放而浴血奮戰的英雄們。
小說《神女》從長江中下游的巴東縣的古鎮官渡口入手,以信陵船社船主覃九河一家的生活為主要線索,圍繞男女主人公覃義蛟、鳳娘兩人艱難曲折的愛情故事,描寫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眾生相,反映了一個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
覃九河的三兒子覃義蛟在長江激流中救起被追殺落水的神秘女子鳳娘,兩人因此生情,生兒育女,安居樂業。戰爭逼近武漢,國民政府退守重慶,大批物資和大量人員必須通過長江水路運往內地。覃九河的信陵船社派覃義蛟帶船隊加入國家運輸序列,在日本飛機瘋狂轟炸中,覃義蛟完成了艱巨的運輸任務。鳳娘在鎮上開了一家中藥鋪,治了不少疑難雜癥,自己也清理了一片地種中草藥,花開季節是鎮上一道亮麗風景。隨著戰爭的推進,悲壯的石牌保衛戰爆發,中國士兵以自己的血肉和生命一次次擋住了日軍的進攻,守住了防線。覃義蛟的船隊在炮火中運送戰爭物資,也參與打掃戰場,立下了功勞,得到國家的表彰,引起了負有國家重要使命的大實業家陸先生的注意,并交給他一個運送國家珍貴文物的任務。石牌保衛戰最激烈的時候,官渡口作為重要物資集散地,不斷遭到敵機轟炸,老百姓傷亡很大。鳳娘恪守醫生職責,沒日沒夜救治傷員。藥品嚴重短缺,她從百草園找到一些能治創傷的藥草,救下了許多人的性命,成了老百姓心中的救星,她的故事由此四處傳揚。兩人共同守望,終于堅持到了抗戰勝利的那一天。
作品把重心放在塑造覃義蛟、鳳娘人物形象方面,寫出了長江三峽普通老百姓的家國情懷、抗敵意識和追求和平安寧生活的強烈渴望。不畏艱險、血氣方剛是長江船工覃義蛟的個性品格,他得到這個幾代人都在長江討生活的船工家族的信任,有能力成為新一代的家族掌門人。戰爭破壞了他與愛人的美好生活,也使一個未來的家族掌門人面臨著比在長江討生活嚴峻得多的挑戰。他沒有退縮,帶著自己的船隊馳向抗戰第一線,經歷腥風血雨。雖然船隊被敵機炸光,損失比任何一個民間船隊都嚴重,但他得到了家族的榮譽,也得到國家的榮譽,個人的性格得以錘煉與升華。
參加石牌保衛戰,目睹戰爭的慘烈的同時,覃義蛟救起了奄奄一息的國軍營長周捷。經歷了殘酷的戰斗的覃義蛟更加堅定了。他的巴東硬漢個性里,注入了國家意志、民族大義和一種全新的思想意識,彰顯出一種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品格。這個時候的覃義蛟,目光不再停留在家族的事業,而是看得更深更遠,心中有了“大我”,開始鑄就英雄的品質。這個進步,使他有資格接受陸先生交付的搶救國家文物的任務,成為“山鬼計劃”的主要執行人,承擔起國家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從這里,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一個普通的巴東硬漢成長為一個抗戰英雄的軌跡,人物形象更為豐滿厚實。
鳳娘的形象則更具有浪漫的詩意和氣質。她本是富豪牟家之女,從小喜愛鉆研中醫,多有心得。到重慶讀書后,她參加學生運動為躲避追捕回鄉,又遭鄉丁追殺,不幸掉入川江被覃義蛟救起,流落民間。雖然失憶,卻常常夢見一只鳳鳥飛過大江高山,飛過村莊城鎮,不停地訴說著自己的內心。戰爭如此無情地把純情的她卷入苦難之中,她帶著兩個孩子堅持在官渡口住下,一邊等著自己男人的回歸,一邊治病救人。官渡口被狂轟濫炸幾十次,慘不忍睹。鳳娘醫者仁心,就在一片戰爭廢墟中,以一人之力,支撐起古鎮的頑強的生存意志。戰爭毀了她安寧的生活,戰爭也塑造了她的品格。很明顯,小說有意把這個女性形象與三峽神女峰形成內在聯系,通過鳳鳥的訴說寫出她的悲憫之心,襯托出鳳娘形象閃亮的神性和哲理。她是“大愛”的化身,是和平主義理想的化身,更是美好人性的化身。盡管她純潔善良的性格的象征意義大于個性意義,卻是小說不可或缺的人物。有了她,小說主題就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才能展現史詩品格的追求。覃義蛟的英雄氣與鳳娘的和平情懷融為一體,小說的敘事結構由此出現史詩氣象。
作品還塑造了許多巴東人的生動形象,其中二哥覃遠蛟和縣長于良仲給人印象深刻。覃遠蛟是第六戰區長官部的參謀,也是中共地下黨員,他與地下黨負責人秋芳結為假夫妻,開展黨的秘密活動,暗中領導和保護國家文物的轉移工作。所以,他必須克制對繡兒的感情。繡兒不知情,深深誤解了他。可當他從縣長于良仲那里知道當地惡霸企圖霸占繡兒為妻時,卻能挺身而出,把繡兒當自己的未婚妻認下來。這個細節,寫出了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內心的豐富性??h長于良仲則是腐敗的國民黨陣營里一股清流。第六戰區的許多地方官員,都在發國難財,只有于良仲為抗日干實事、為老百姓干實事。他經常遭一些同僚排擠作弄,仍然保持清廉和良知,寵辱不驚,思想堅定。他遇到鳳娘,也很動心,但他從未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只是在鳳娘最困難的時候,無私伸出援手。
抗戰題材長篇小說《神女》以尊重歷史的態度,用了相當豐富的筆墨描寫了正面戰場,歌頌了中國軍隊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作品通過覃義蛟與鳳娘等普通巴東人群像的塑造,深化了作品主題的思想內涵——在敵強我弱的現實條件下,不可能期望通過幾個大會戰,或一些保衛戰的勝利,就能在根本上扭轉被動局面。只有動員起全體中國人民,把戰爭轉變為持久的民族解放戰爭,轉變為持久的人民戰爭,才能最后打敗侵略者,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和平。因為,人民的力量決定了戰爭的勝利,人民的精神方能書寫英雄的史詩。
(作者系評論家、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