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中國文學新力量專場”走進貴州遵義
今年是遵義會議召開9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6月17日至20日,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中國文學新力量專場”之“做人民的學生”在貴州遵義舉行。30余位青年作家齊聚黔北,深入遵義會議紀念館、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湄潭縣等地,在紅色熱土上感悟歷史脈動,于青山綠水間聆聽時代足音,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傳承紅色基因 重溫偉大轉折
“傳承紅色基因 重溫偉大轉折”活動現場
90年前召開的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生死攸關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使得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勝利地完成了長征,轉到了抗日的前進陣地,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智慧與勇氣,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寶貴而深厚的精神財富。在“傳承紅色基因 重溫偉大轉折”活動中,青年作家們深入了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深刻感悟遵義會議精神的深刻內涵,不禁感慨萬千。
青年作家們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
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遵義會議紀念館,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令人目不暇接。青年作家們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泛黃的電報手稿、磨損的軍用水壺、漆色略褪的木桌……作為90年前崢嶸歲月的見證者,一件件文物吸引大家駐足凝視。革命先輩們為理想信念不怕犧牲、不懈奮斗的精神給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也引發作家們不斷思考,如何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文學的新貢獻。
家在黔東北的貴州作家龍鳳碧每一次來到遵義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最讓她難以忘懷的是“走向勝利”主題雕像群,“凝視革命先驅們的雕像,我感受到‘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體會到昔日先輩們以生命換生機的豪邁。比起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在平時創作中所受的一點點困頓、磋磨算得了什么?只有跨過創作路上的雪山和沼澤,才能不斷攀登新的高峰”。龍鳳碧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作家,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唯有心懷“國之大者”,勤于創作,才能不辜負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的偉大時代。
通過此次參觀,青年作家十殿下仿佛看見了歷史深處那些可愛的青年,對紅色題材寫作也有了新的思考。在她看來,紅色題材的寫作,最怕流于空洞的贊頌,而忽略了歷史中“人“的溫度。“那些戰士不是紀念碑上模糊的輪廓,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青年,他們或許會思念家鄉的炊煙,會在寒夜里搓著手呵氣,會在犧牲前攥緊一張親人的照片……寫作者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被歲月風干的細節重新飽滿起來,讓讀者看見信仰如何在一個個普通人心中生長。”
青年作家錢幸談到,在遵義會議召開90周年、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能有機會來到遵義參觀學習,感慨頗深。在遵義會議紀念館通過聆聽講解、觀看影像資料,她對當年這一重大歷史抉擇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作為青年一代作家,面對與前輩完全不同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每一名親歷者都應銘記歷史,投身于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中,‘述往事,思來者’,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現出時代的熾熱與進步,獻給這個偉大的時代,給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記憶。”
抗戰的硝煙早已散去,英雄的歷史永駐心間。紅色基因從不是凝固的過往,而是流動的傳承,它鐫刻于革命先輩的豐碑上,更延續在當代奮斗者的鮮活故事里。青年作家們談到,文學應當像赤水河一樣,既有歷經歲月的深沉,又有奔涌向前的力量,在紅色題材創作中,只有以細膩筆觸激活那些蘊含信仰力量的生命細節,才能讓歷史的回響與今天的現實深度對話。大家表示,在文學創作的長旅中,要更好地傳承弘揚遵義會議精神,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于超越自我,努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作品。
讓文學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
“條凳暢談:我和我的鄉村”活動現場
遵義會議重大貢獻永載史冊,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踏上新征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正蘊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弘揚紅色傳統,挖掘資源富礦,以文學形式書寫新時代的新篇章,是青年作家們共同的心聲。
花茂村曾是黔北深山里的貧困村落,近年來,沐浴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示范村”的華麗蝶變。在“文學在場:花繁葉茂”“條凳暢談:我和我的鄉村”活動中,青年作家們深入花茂村,與村民、村干部及返鄉創業青年圍坐一堂,圍繞寫作與土地的共生、文學如何賦能鄉村振興等話題展開交流。
貴州省文聯主席、省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正是花茂村蝶變的親歷者與書寫者。2005年來到花茂村時,他見到的是村間田地荒涼,道路泥濘。2017年再來這里時,他感受到這里發生巨大變化,山間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耕田土質得到改善,豐收的村民們經常露出燦爛的笑臉。在駐村調研的300多個日夜,歐陽黔森記下許多基層干部深入農戶、扶助百姓走向新生活的故事。這些充滿溫情的故事不斷被他創作成文藝作品,以鮮活的藝術形象打動了讀者與觀眾。“只有貼近大地與人民,才能創作出散發泥土芬芳的精彩作品。”歐陽黔森說。
來自云南大理的青年作家李達偉生長的偏遠山村海拔2500米,曾經連稻谷都難以種植。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邊疆文學》前身《大西南文學》編輯張永權徒步翻越崇山峻嶺來到這里,以報告文學形式呈現了當地貧困落后的狀況,最終促成了這里通往山外的公路建設。李達偉坦言:“正如當年那篇報告文學改變了鄉村命運,今天的文學創作同樣能記錄鄉村變遷,我希望通過書寫幫助人們重新認識鄉土、重塑自我,也希望能以文學的方式為今天的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家鄉的山水哺育著作家的成長,家鄉的喜人變化也會帶給作家豐厚的寫作資源。秦汝璧的童年在江蘇高郵的鄉村度過,長大后去城市求學與工作。她常常牽掛著故鄉,與祖父在魚塘前播撒魚草、浮萍喂魚的愉快情景總會浮現于眼前。如今一看到水面漂蕩的浮萍,她心中便會升起柔和之感,此時的故鄉成為美的化身。近幾年高郵的河道變得更為寬闊,河水也變得更為清澈,秦汝璧為此感到欣喜。
“我沒有在鄉村生活過,但正因如此,每一個鄉村都可以是我的鄉村,我都要從中學習。”來自青島的修新羽在城市里長大,此次走進花茂村和茍壩村,看到各種各樣的蔬菜在田壟上茂密生長,感受著夏風拂過帶來的絲絲涼意,她意識到,人應多走進自然、融入自然,永遠同自然保持友好的關系,這樣人的內心才會更加和諧。
這次活動是青年作家廢斯人第一次來到貴州,“行走在花茂村的鄉間小路上,我仿佛回到了湖北大別山深處的故鄉”。廢斯人坦言,他的成長軌跡始終與鄉土緊密相連,深度介入鄉村工作后,他親歷了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艱辛。此行讓他對鄉村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只要有一戶人家堅守耕耘,便是鄉村文明傳承的‘火種’,承載著農耕文化的根脈與記憶”。
出生于黔東南莽嶺村的青年作家石慶慧,其文學之路始終與腳下的土地緊密相連,童年時梯田勞作的記憶、駐村工作的經歷,以及參與脫貧攻堅的實踐,構成了她獨特的創作資源庫。她表示:“作家的使命在于將土地上的真實故事轉化為精神資源,而鄉村振興的實踐又持續為文學提供豐沛素材,二者在相互賦能中實現共生”。
創作出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優秀作品
“文學在場:青坪之約”活動現場
置身今天的遵義,再次回望那些浸染著熱血與信仰的歷史記憶,感受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仍能時時感受到奮進的蓬勃力量,也給青年作家們帶來不少文學創作上的啟示。在“文學在場:青坪之約”活動中,青年作家們與貴州省作協副主席、《山花》主編李寂蕩,《南風》主編冉正萬,貴州人民出版社文學藝術策劃部編審劉向輝圍繞新時代文學創作、作品發表與出版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貴州文學有著深厚的傳統,蹇先艾、何士光、葉辛等作家們寫出許多反映貴州大地風貌、百姓生活的佳作,前輩編輯們也為這片靈韻之地開拓了廣闊的文學疆土。據介紹,如今的文學期刊與出版社在這里接續耕耘,推出各具特色的專欄,推介新人佳作,在刊發富有貴州特色作品的同時,也將視野拓展到全國各地。作家與編輯們攜手并進,共同培育鮮艷的文學之花。
《長江文藝》編輯部主任丁亞東說,在作家活動周,作家們與老友重逢,又結識了精神相投的新朋友,關于創作的話題說也說不完。自由撰稿人王璐琪談到,作家朋友們平時在不同的地點和環境中寫作,通過這幾日的交流,大家彼此深深體味著文學所引發的心靈相通的幸福感。在《當代》編輯孟小書看來,文學刊物對于編輯來說始終是一束光,勘探鮮活的文學現場,又照亮作家與讀者的心靈。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蘇笑嫣在2015年加入中國作協,此次作家活動周讓她意識到文學的接力棒已經傳向了青年一代,內心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感。走在花茂村充滿綠意的田野間,她回想起兒時在黃土地的農作物間曬太陽的情景,那時她也未曾想到,今天能與來自天南地北的同道者們相聚一堂,滔滔不絕地討論文學。她期冀未來能更多地以文學的方式“在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師楊則緯18歲時就已成為中國作協會員。隨著年紀增長,她在社會與家庭中有了更多的身份與責任,寫作時間由此變得有限。遵義之行讓她又一次真切感受到文學的力量。她表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者,相信因為文學,每位創作者也都能一次次找到真實的自己,寫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黃國輝談到,希望作家朋友們以青年的活力和敏銳的視角,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學內涵,拓展創作的邊界,努力在作品中實現個人與時代的深度交融,創作出更多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優秀作品。
此次作家活動周將“作家朋友 歡迎回家”與“做人民的學生”兩個主題有機結合,通過紅色文化尋訪、名刊編輯對話、鄉村生活體驗等立體化設計,既拓展了青年作家的創作視野,又深化了扎根人民的創作理念。青年作家們表示,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走進遵義,是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難得學習機會。今后將把在這里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努力以更加厚重雋永的作品弘揚抗戰精神、賡續紅色血脈,不斷開拓新時代文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