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000元到行業傳奇—— 民國時期“開明”教科書背后的生存智慧
翻開四十年前出版的《我與開明》這本書,可以深入了解民國時期開明書店(編者注:成立于1926年,1929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與青年出版社合并改組為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點點滴滴。開明同人宋云彬在書中這樣寫道:“講到開明書店,它的資本最多不過三十萬元,遠比不上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出版物也不多。但是,由于它的服務對象的明確,對出版物質量的重視……一般人都把它跟商務、中華看作鼎足而三。”
開明書店先是通過教科書出版在出版界站穩腳跟,此后隨著夏丏尊、葉圣陶等開明同人的加盟,確立了以“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出版方針,而《中學生》雜志也由此創辦。開明書店緊緊圍繞著廣大青少年讀者出版了一系列好書。
開明書店的生存之道
開明書店對教科書出版業務的重視,與創辦人章錫琛對當時出版業的認知密切相關。在商務印書館工作長達十五年的章錫琛認識到,彼時如日中天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三大出版機構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最主要靠的就是在教科書出版業務上的營收。他在《漫談商務印書館》一文中寫道:“其他各小出版機構,如果沒有教科書或其他銷數較大的出版物,往往都倏起倏滅,不能維持到十年二十年之久,更談不上什么發展。”因此,以章錫琛為首的開明同人在開明書店創辦之初就很注重教科書的策劃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的出版機構,往往包括編譯所、印刷所和發行所三大業務部門。正因規模過于龐大,當時的出版機構不得不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此向社會公眾籌集資本,以獲得機構經營所需的基本資金。又因為股份有限公司這一性質,所以出版機構需要對持股人負責,因而不管出版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真實意愿如何,大多數情況下不得不更多考慮機構的盈利情況,不然很容易落得因資金周轉困難而倒閉的下場。對于這一情況,可以參見開明同人夏丏尊1945年在上海《大公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該文細致論述了民國時期出版機構發展的艱難處境——出版機構不僅僅承擔編輯出書的工作,還需要負擔起印刷、發行等工作,而后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撐,那么在運營方面則是難以為繼。因此,當時的出版機構出書大多著眼于低成本、高回報率的書刊,往往無力出版對某些讀者真正有益但相對小眾的讀物。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教科書出版之于開明書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為這直接關系到開明書店最基本的生存發展問題。
此外,開明書店重視教科書出版業務,也跟開明同人多有教師經歷這一因素有關。當時,由于社會變遷,學制幾經變革,與之對應的教科書,主要是中小學教科書質量良莠不齊,他們希冀出版一批與新式教育相符的新教材,借此實現自身的文化啟蒙理想。
依托教科書出版所得的利潤,開明書店后來才得以出版其他對讀者真正有益的文化讀物。對此,作家賈祖璋回憶道:“開明書店的編輯業務……中小學教本和新文學作品(主要是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等)保證書店的經濟來源。以中學生為對象,就語文、史地、科學等方面提供一些課外補充讀物,便不計盈虧,只看是否需要。”開明書店久負盛名的《中學生》雜志得以創辦并且長期維系,以及《開明青年叢書》《開明少年叢書》這兩套叢書中所涵蓋的科學讀物及數理化、天地生等在當時比較小眾的輔導讀物的出版,都是因為有教科書出版業務的營收提供保障。
教科書出版的破局之道
開明書店教科書的出版,是從《開明活頁文選》開始的。據開明同人章錫珊回憶,“開始在1927年,上海有幾位教語文的朋友,嫌教授的油印講義太壞,抄寫又多錯誤,希望開明書店替他們排印,認為各學校都有此需要,不妨多印點可以出賣。我們接受了這個建議……”這可以說是促成開明書店著手出版《開明活頁文選》的一個契機,當時市場上確實有這個需求。
而正是由于《開明活頁文選》的出版,開明書店才能迅速為廣大青年所認識,并借此跟廣大學校建立起了聯系,開拓出自己的教科書銷售渠道。此外,需要說明的是,開明書店為《開明活頁文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實際得到的經濟報酬卻比較微薄,因而當時開明書店的創辦人章錫琛轉而策劃出版了林語堂的《開明英文讀本》,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成了開明書店之后的“吃飯書”之一。
關于《開明英文讀本》的出版緣由,1930年出版的第二期《中學生》中這樣披露:“目前通行的英文教科書,大約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外國通用或在華外國人所編,內容雖然也有很好的,但極不適用于中國學生的學習心理;第二類是書店雇員所編,他們以此為職業,學理、經驗大都缺乏,在短時期內雜湊成書,內容多屬惡劣不堪;第三類是學校教師或曾任學校教師所編,他們雖然有從教經驗,但缺乏學理研究。所以老實說一句,中國人雖然學了幾十年的英文,卻還沒有一部英文教科書。”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開明英文讀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作者林語堂的高水平,因為他確實編出了“一部好好的教科書”。
需要交代的是,當時林語堂要求先一次性支付稿酬300元,這對于商務、中華等大型出版社來說,都算是一筆巨大的稿酬,而總股本只有5000元的開明書店卻冒險簽下了這本書。這固然要歸功于章錫琛個人的遠見卓識,但也可以說是開明書店將教科書出版置于戰略地位的出版策略所決定的。
開明書店在《開明英文讀本》這一教科書上獲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世界書局的跟風出版。后者照著《開明英文讀本》的編排體例編輯出版了《標準英語讀本》,由此在民國出版史上還留下了一樁頗受社會關注的官司。經此一役,開明書店的教科書出版業務更是備受矚目。
隨著《開明英文讀本》的成功出版,開明書店又進一步策劃出版了《開明算學教本》。關于其出版緣由,《中學生》雜志的一篇文章如此寫道:“中等教育最重要的學科,首推國文英文算學,這三科的教本,出版的雖然已不少,但布面都有缺點,故教育界對于善良教本,仍十分需要……繼請林語堂博士編輯英文讀本,在未出齊時,即以風行教育界,最近更特約章克標、仲光然、周為韋、劉熏光四先生合編算學教本,四先生于算學造詣甚深……”由此可見,《開明算學教本》的出版,跟《開明活頁文選》《開明英文讀本》先后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大有關系。
據開明書店早期工作人員錢君匋回憶,開明書店在音樂教材等其他學科教科書的出版上也頗下功夫:“我在開明書店支持音樂、美術方面的編輯工作,首先出版了豐子愷的《音樂入門》。這本書的發行量很大,影響極其廣泛,有許多學校采作教本,新中國的部分音樂家就是從這本書才入了音樂之門的。”其實,開明書店與豐子愷的關系極其密切,他不僅為開明版教科書在內的諸多圖書專門作了插圖,而且開明書店的系列音樂教材也出自其手筆。
教育理想的踐行之道
開明書店還嘗試開辦了函授學校,并配套印行了《開明中學講義》,其中也包括《開明英文讀本》《開明算學教本》。這可以視為開明書店在教科書出版業務方面的延伸。
1933年,開明函授學校在上海兆豐號183號(開明書店編輯部所在地)正式開辦。關于其辦學方法,作家章克標回憶道:“開明函授學校中學部每月出講義一冊,各學科混合在這冊講義中,寄交學員自學。共出十八冊,每三冊是學校一個學期的功課量,十八冊講完初中三年的課程。當時中學是三三制,初中三年,所以就是用一年半的時間來修習三年的課程。每六個月,相當于一學年的課程修滿后,舉行一次考試,并給成績優良的學員以獎金,用資鼓勵。三學年課程修滿后,考試合格,也發給成績證書,但不叫畢業證書。”
遺憾的是,開明函授學校最終只辦了一年多,就不得不停辦了,主要還是因為開明書店的人力有限,而辦學事務繁多,實在忙不過來。但是,開明函授學校配套印行的《開明中學講義》,倒是得以繼續出版。
從開明函授學校的創辦,可以看出開明書店把出版事業當成了教育事業的一部分。事實上,以夏丏尊、葉圣陶為首的開明同人一直這樣認為,并踐行之。
(作者為中國工人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