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舉辦中外詩歌沙龍,慶祝“文明對話國際日”
6月13日,為慶祝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通過文化展示與互動搭建跨文明對話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由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支持,德國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與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文化沙龍“探索現代詩的靈智世界”舉行。本次沙龍吸引了眾多中德文學愛好者與文化學者參與。
活動現場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副主任何文波在致辭中介紹,2024年6月,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中國倡議,將每年6月10日設為“文明對話國際日”,今年適逢首個 “文明對話國際日”。作為跨文化認知的載體,詩歌天然契合文明對話所必需的情感共鳴機制。他表示,詩歌通過觀察、傾聽與內省的三重維度,為不同文明間的精神對話提供了空間。
戴濰娜詩講座
當晚的主講嘉賓、青年詩人戴濰娜,以一場富有情感張力的講座,深入探討了現代詩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與可能性。作為活躍于詩歌、戲劇、翻譯與批評等多個領域的創作者,戴濰娜以其跨文化視角與深厚學術素養,引領觀眾走入現代詩的靈智世界。
講座之后,九位中外詩人依次登臺朗誦,用詩句點燃夜晚的靈感火花。戴濰娜、史蒂芬·波普(Steffen Popp)、李靖、莫妮卡·赫爾切格(Monika Herceg)、殷子虛、安·科頓(Ann Cotton)、敘矣、周幼安與喻折,以中、德、英多種語言朗誦的形式,將現代詩的聲音、美學與思辨帶入現場。他們朗誦的作品包括《靈魂體操》《Diese Erinnerung endet am Meer(記憶止于海)》《靈山》《Maryam Mirzakhani Puts Three Slices of Infinity on a Toast with Cheese and Mayo(瑪麗亞姆·米爾札哈尼在奶酪蛋黃醬面包上放了三重無限)》《送別》《Seltsame Fuge(奇異賦格)》《南方到底算作什么》《荷花身》《夜間坦白》等。詩人們以各具風格的語言節奏與現場表現,將個體感受、時代思索與文化意象交織呈現,賦予詩歌以流動的張力與鮮活的生命力,讓現場觀眾沉浸在一場文字與聲音交織的藝術盛宴中。
在詩歌鑒賞活動的最后,進入了熱烈而富有深度的互動交流環節。來賓們圍繞中德語言間的可譯性、屈折語和分析語的表達差異、文化與詩歌節奏的異同,以及中國現代詩歌與古典傳統之間的承續與轉化展開了積極討論。在場的詩人們也紛紛分享了他們在創作中如何面對語言邊界、文化背景與表達方式的挑戰。
觀眾阿里克謝是一位中國古典文化愛好者,他表示:“今天的朗誦讓我意識到,現代中文詩歌并不是對傳統的割裂,而是一種新的延續。今天的許多現代詩作品,依舊能感受到唐詩宋詞中那種含蓄與留白的美。”
曾擔任翻譯工作的觀眾克勞斯則從語言轉換的角度表達了感受:“中德兩種語言在結構和節奏上差異巨大,但詩人們今天展示出的‘雙語之美’讓我意識到,詩意不僅可以被翻譯,還可以被再創造。翻譯不是復制,而是一次重新寫詩的過程。”
現場互動交流
此次活動恰逢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來臨之際,生動詮釋了通過文明對話實現心靈互通的深刻內涵,展現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的理念。
嘉賓與詩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