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平出版社2025精品圖書國際版權推介會在京舉辦
跨越山海,傳遞芬芳。6月18日下午,中國和平出版社2025精品圖書國際版權推介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辦。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安晉致辭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安晉持續關注、支持和平社的發展,充分肯定了和平社在精品圖書創作與國際傳播領域的深耕細作,他表示:“期待和平社以好書為媒,在時代坐標中錨定出版使命,向世界展現中國原創童書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以好書育人,勇于突破傳統出版邊界,以‘出版+’的創新思維,不斷拓展出版內容與形式,在創新表達中拓展國際視野;以好書會友,在‘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互動中,積極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持續不斷地向海外推介反映中國發展成就的優秀作品。”
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省版權局)局長黎隆武致辭
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省版權局)局長黎隆武對和平社在少兒出版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表示祝賀,他希望:“和平社能夠堅定文化自信,筑牢出版根基,緊扣時代脈搏,深入挖掘江西文化的精神內核,講好中國故事,出版精品力作,為小讀者奉獻優質的精神食糧。我們希望和平社能夠繼續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不斷提高圖書質量,創新出版理念和經營模式,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圖書品牌。我們相信和平社能夠加強與國內外出版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多語種譯介、國際書展推廣等方式,推動江西文化、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到更多優秀的中國作品。”
中文傳媒黨委委員、總編輯游道勤致辭
2025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中文傳媒黨委委員、總編輯游道勤高度肯定了和平社在精品出版、版權貿易等方面的顯著成果,他表示:“童書是打開世界的鑰匙,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面向未來,希望和平社精準把握國際童書市場脈搏,深入研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閱讀習慣與審美偏好,以當地思維探索多元化推廣路徑。同時,期望以童心童趣為橋梁,用國際通行的文學敘事與視覺表達,讓世界小讀者在閱讀中產生情感共鳴,既能被故事吸引、讀懂文化內涵,更能沉浸其中、愛不釋手。”
中國和平出版社社長林云致辭
和平社在股東雙方的指導和支持下,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和平社社長林云講述了和平社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形成以版權貿易為核心、書展交流為平臺、海外合作為支撐的多元發展格局,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她講道:“今年是和平社建社40周年,以此為契機,我們將繼續秉持‘以書為媒,文化互鑒’的方針,深化國際交流合作,讓更多中國故事走向世界,促進跨文化交流繁榮發展。我們期待,通過一本本承載著中國智慧與文化溫度的童書,搭建起中外兒童溝通的橋梁,讓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孩子們,在閱讀中感受和了解彼此,共同描繪世界文明交融共生的絢麗畫卷。”
此次活動以“童書有光 照亮世界”為主題,重點向版權代表、國外出版機構和媒體介紹和平社的原創精品,包括傳統文化圖書《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與鑒賞》《未來講堂——經典宋詞誦讀與賞析》,圖畫書《桃花溪》《求五谷》,科普圖書《大自然博學家》,還有《中國古典名著連環畫》。
《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與鑒賞》《未來講堂——經典宋詞誦讀與賞析》是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聯合打造的文化精品,各精選100首古詩詞與宋詞,邀請百位藝術家誦讀賞析,融合文字、聲音與圖畫于一體,為讀者開啟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如何讓千年風雅走進今天孩子們的心田?”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程郁綴說這兩本書給出了滿意的答案,他表示,它們是一座“聲音博物館”,在隨書配套的名家誦讀音視頻中仿佛“聽懂”了前輩的心聲,感受到古人的心跳。同時,也是一套圖文并茂的“紙上講堂”,書中對創作背景、詞牌由來、藝術特色的解讀,深入淺出,像博學耐心、循循善誘的園丁,引領孩子們理解“為何好”,從而更自覺的牢牢“背下來”。更重要的是,這兩本書可以看作是“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書中精選蘊含民族精神、家國情懷與人生智慧的經典詩詞,完美踐行了弘揚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理想追求。“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這兩部集經典文本、最美聲音、精妙圖畫和深度解讀于一體的圖書,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絕佳文化產品。”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原副主席、資深少兒出版人、作家海飛分享了他和著名繪本畫家王祖民共同創作的圖畫書《桃花溪》。作品講述的是盛產耕牛的桃花溪,在每年桃花盛開的時候都要發大水,有一年發文大水家人救了一頭小牛,第二年發武大水小牛卻被沖走了。他從自己的童年生活講起:“我出生在江南,工作在北方,年紀越大越想念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有一條小溪,溪邊會開滿桃花,還會舉辦斗牛的盛會,斗贏的一方會披紅掛彩,非常光榮,這是我兒童節最美好的記憶。在這本書里,我回望故鄉,回望童年,我深深地感受到童年是最美麗的時刻,家鄉是最美好的地方,我就把它寫了出來。”書中不僅有"文大水""武大水"展現自然力量與農耕生活的微妙關系,“磚頭丈量水位”更讓讀者直觀感受傳統鄉村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肌理。從溪邊偶遇到洪水中生死相依,主人公與小牛阿福的情感觸動人心。對離別與思念的溫柔處理,則以詩意的方式引導孩子面對生命中的遺憾。在這個充滿東方韻味的故事里,有著屬于全人類的精神共鳴——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以及在變遷中始終懷揣希望的能力。
在創作“中國傳統故事繪本”系列的過程中,繪本作者、田宇繪本工作室創始人田宇收獲很多,他總結了三點感受:一是以繪本為載體,傳承傳統民間故事。“陳暉老師有一套中國傳統故事,里面有大概400多篇文本,在選擇的過程中其實每一個故事都讓我非常感動。它們充滿了回憶,充滿了時間帶給我們的力量。我們把它配上畫面,用圖文的方式講給孩子,講給人類的未來,我覺得是特別開心的一件事情。”二是融合傳統視覺,創新繪本表達形式。“《求五谷》是中國傳統故事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叫作《從前有個十不足》。從《從前有個十不足》開始,我們在每一本的創作過程當中,都在努力尋找一種或幾種中國傳統的民間視覺語言,能夠融入今天繪本的表達當中的形式,比如剪紙,比如敦煌壁畫的配色,還有接下來的刺繡,甚至石雕、木雕。”三是傳遞智慧,明確創作方向目標。“我們希望把每一個故事的創作過程都當作一次研究,能沉淀一次,在中國民間的視覺里找到和孩子交流的途徑,也能為中國未來的圖畫書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做一個積淀。”
中國首位艾瑞·卡爾榮譽獎橋梁獎獲得者、研究者與推廣人阿甲想跟大家聊聊“小人書”,他特別推薦的是《中國古典名著連環畫》,系列作品包括四大名著和《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東周列國》等。站在圖畫書的視角來觀察,“在連環畫中,文字與圖畫基本上是互為說明和互為補充的關系,而且通常以文字為主、圖畫為輔。這種文圖敘事方式,很適合講述民間故事與傳統故事”。他說:“小人書通過生動的圖畫和簡潔的文字,將復雜的情節和人物關系以直觀的方式呈現,極大地降低了理解和記憶的難度。這種圖文并茂的形式,不僅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還能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小人書的繪畫多采用中國傳統的白描技法,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種傳統繪畫風格不僅傳承了中國的藝術精髓,還能在兒童心中播下美的種子,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感知能力。所以,鼓勵孩子們讀小人書,既有知識學習的價值、培養道德情操的價值,也有藝術啟蒙的價值。”他認為,在AI已席卷電子媒介的生活中,傳統的小人書可能提供了某種僻靜的“庇護所”,為兒童提供了一種靜心閱讀、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既是啟蒙讀物,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大自然博學家》是一套讓孩子們看得懂、看不夠的自然大百科,它是小學科學課、勞動課的延伸,用知識拓展+趣味閱讀+動手實踐,開啟孩子們的自然探索之旅。北京市科普閱讀導師、閱讀教育專家李一慢分享了兩方面的感受:一是真實場景的模擬再現,豐富兒童的已知信息。“這套書選了田野、瓜果園、菜園、農場、河塘等城鄉兒童都容易到達的真實場景,選擇眾多可以常常被孩子們獲取到的具體食物,將孩子們零散的相關知識匯聚起來,以可視化的方式梳理孩子們或多或少的相關知識。孩子們從閱讀中獲得的圖文信息,一旦有機會身臨田野、果園、池塘等真實場景,閱讀就成了閱歷,成了孩子們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二是跨學科閱讀的優秀讀本,提升學生的知行能力。“這套書不僅傳授硬核的科學知識,趣味的知識故事,它還引導孩子們在閱讀、觀察和探究中,感受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有了這樣的閱讀資源,特別是由此引發的親身實踐,為跨學科的學習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活動現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畫書創作研究中心主任陳暉,江西省委宣傳部版權管理處處長許丹丹,江西省委宣傳部出版印刷發行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闕米秋,江西省委宣傳部版權管理處二級調研員劉本文,江西省出版協會常務副主席張其洪,江西省出版協會副秘書長陳梅生,中國和平出版社副社長肖曉強、胡剛,中國和平出版社副總編輯楊雋等參加了推介會,中國和平出版社營銷部負責人常炯輝主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