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聞論文寫在中國經驗的田野上,探索中國特色新聞創新理論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曾經“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國新聞創新研究,如今已是亭亭如蓋。匯集中國新聞創新領域一批優秀經驗研究論文的《中國經驗:新聞創新研究導引》已正式出版,新書發布會于6月14日在南京世界文學客廳舉行。
《中國經驗:新聞創新研究導引》(王辰瑤、劉鵬編著,文匯出版社出版)由新聞創新研究導論、媒體融合中的創新實踐、新新聞景觀中的行動者、新傳播生態中的創新反思及新聞創新研究方法等五部分組成,匯集了近十年來關注中國新聞創新的重要經驗論文。該書探討了“兩微一端”、數據新聞等創新行動的實踐路徑,關注從傳統媒體轉型到泛新聞行動者的生態重構,并對平臺、算法、流量等前沿議題展開深度反思……串起了我國新聞媒體轉型、融合和變革之路上的重要足跡。
本書作者扎根中國新聞經驗的田野,從鮮活的案例和現象出發,以全球視野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創新理論。在本書中,研究者們通過“研究論文”+“研究手記”的雙重書寫,呈現了他們如何走進中國經驗的田野并進行理論探尋的過程,期望能為更多青年研究者提供激發和引導。
本次新書發布會上還啟動了“新聞創新研究叢書”支持計劃。該計劃作為“全球青年與社會發展研究課題”重點支持內容之一,將為立足中國經驗的新聞創新研究成果提供出版資助,鼓勵青年學者做出更多接地氣、有靈氣的新聞創新研究,推動中國新聞創新理論與實踐的長足發展,把新聞論文寫在中國經驗的田野上。
隨后的“新聞創新研究的未來”學術沙龍環節,新聞學者、業界專家和現場觀眾共同探討了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環境下新聞業面臨的挑戰、新聞創新研究如何創新等話題。
良好的公共生活必定離不開高質量的新聞。但當流量、算法、AI、平臺等深刻重構了信息傳播環境后,新聞在當下的公共生活中是否正在被邊緣化?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辰瑤教授介紹了“新聞與公共生活”這一討論的初衷。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特聘教授李泓冰指出,當下社交媒體主導信息傳播,主流媒體失聲的話會導致受眾對媒體失去期待。其實最近《人民日報》對任正非的訪談以千萬級的流量證明:主流媒體優質內容仍能凝聚共識,主流媒體需重拾直擊現場的勇氣。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陸曄教授則認為,專業媒體報道環境惡化是世界性現象,一定程度上造成媒體犬儒主義的選擇。但社會重大事件中,不能沒有專業機構提供準確的新聞信息。在平臺化媒體環境中,平臺需要承擔社會公共責任、為優質內容提供更有效的分發機制。
“磨稿子”主理人劉萬永發現,公眾對真相的期望好像不像以前那么強烈了,相應的,近年來媒體對新技術的擁抱、融合非常可觀,但在挖掘新聞真相方面卻在弱化。在解放日報-上觀智庫總監尤莼潔看來,如今的讀者更期待故事性表達,而傳統調查報道模式要求多方信源交叉驗證、為了保證事實真實有時候必須犧牲一些故事性,也可能讓新聞媒體陷入生產與反饋的矛盾。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周睿鳴從多年新聞教學實踐的感受出發,談及新聞在數字生態中失去信息“必需品”的地位,造成對新聞業的結構性挑戰。對此,他呼吁新聞教育要更廣泛地培養學生的“新聞素養”,至少讓更多人免于虛假信息的困擾。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李東曉認為,新聞環境變了,但是新聞的內核——對真實的追求沒有變。互聯網時代發聲渠道和主體多樣,應讓不同意見出來,但要注重健康的溝通。
江蘇新華云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編輯朱威以近日爆火的“蘇超”為例,指出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需靠自己爭取,同時也“要堅定不移地寫新聞,為新聞留一點光亮。”江蘇廣電記者姜弘毅從自己工作體驗提出,當前流量指標占據重要位置,給媒體行業帶來發展上的新挑戰,建議加快構建一套全面有效的新聞質量評估體系。
《新聞記者》主編劉鵬從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與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驅動變革的雙重語境,與第二場沙龍的嘉賓交流了新聞研究過程中的學術關切、研究困惑及研究經驗。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白紅義教授從自身研究經驗出發,認為學術研究除闡釋新聞現象、成因,提供規范思考外,也可以承擔“記錄”功能——留存當下行業實踐或是某一特定時間段學術研究的真實切片。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于思提出新聞研究的兩個要點,一是對個案抽象做多點比較,二是打破“本土”與“國際”的割裂,尋找跨國比較的可能。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林羽豐用個體化和青年困惑的概念嘗試理解當下新聞學子在學習采寫中的不適應問題。
《南京社會科學》副總編虞淑娟從長期辦刊經驗中發現,好的新聞研究往往聚焦文化、社會變革等中觀層面,當前要特別避免抽離新聞本質談技術的傾向。《上海廣播電視研究》執行主編吳琳提出新聞研究與新聞實踐脫節的問題:學界文章往往不接地氣,懸浮感較強;業界文章則多為就事論事的工作總結,期待把業界、學界拉得更近些,真正做出對新聞實踐有所幫助的學術研究。
本場論壇也邀請了三位博士生同學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田自豪主張做有趣的研究,增強學術的創新性與吸引力。南京大學博士生劉天宇認為對主流媒體的創新研究要放在網絡關系格局中,在與自媒體、平臺、公眾的互動中審視。深圳大學博士生李凡宇強調以全球性視野和文化脈絡介入研究,呼吁與其他研究領域行動者合作提升學術公共性。
活動吸引了公眾的熱情參與。在互動環節中,針對一位現場觀眾提出的新聞就業困惑,陸曄教授直言:記者這個行業是為極少數人準備的。大多數人渴望死在床上,但總也有些人渴望死在路上。記者是適合后者的職業。
本次活動在雞籠山麓的南京世界文學客廳舉辦。1500年前劉宋時期這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學館,如今它已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