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月刊》廬江改稿會舉辦
廬江地處皖中,襟江帶淮,縣域內冶父山植被豐茂,周瑜故里歷史厚重,兼具山水靈韻與人文積淀。初夏時節,有一群人正攜著溫潤的詩行如約而至。
為推動文藝惠民走深走實,以改稿交流促進創作提質,探索詩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路徑,6月14日,《詩歌月刊》廬江改稿會在合肥市廬江縣舉辦。
本次活動由詩歌月刊雜志社、廬江縣文聯、合肥市巢湖文化研究會廬江分會聯合主辦。《詩歌月刊》主編何冰凌,廬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何海生,廬江縣作協主席金志偉及本土詩人、詩歌愛好者等20余人出席相關活動。會議由廬江縣政協原秘書長、合肥市巢湖文化研究會廬江分會負責人潘敏主持。
改稿會階段,《詩歌月刊》編輯先后對與會詩人的作品進行逐一點評。他們肯定了廬江詩人詩歌創作中的閃光點,也指出詩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如陳韶華有良好的修辭意識,擅長將多重感官融合入詩,具備一定新意,但時間、空間等元素介入缺乏合理性;陳忠的詩歌敘述視角有獨特之處,敘事簡潔克制,但公共化語言較多,缺少個人的風格化標識;高岳山的詩歌語言淳樸,意象極具生命力,但敘述主體缺乏內在的邏輯關聯或遞進關系;徐革萍的詩歌意象獨特且富有張力,有多義的呈現,但場景的設定比較晦澀,涉及的情思較為模糊;洪少云的詩歌從“實在”的生活細節落在輕盈的結尾,以制造詩的內在落差,但尚未區分好陌生化和閱讀障礙的差別;李解善于描述空靈的自然場景,比如用“菌類朋友”寫宇宙,但用詞過大導致詩歌表達空泛,不能落在實處;張彎的詩歌有想法、有設計,有意制造句子的多重意味,但存在不合理的聯想和延伸,沒有找到兩種事物深處的底層聯系;王朝明閱讀面廣、知識儲備量大,但想寫的太多、太雜導致內容割裂……
會后,參與改稿的作者繼續與編輯深入交流。有詩人感慨,此次改稿建議切中肯綮,很有針對性,作為基層寫作者,平時少有這種面對面與編輯交流詩歌的機會,此次活動既專業也實在,聽完講解后,對今后的創作增添了信心。
此前,《詩歌月刊》一行還參觀了丁汝昌紀念館、孫立人故居等地,并深入金牛鎮山南村開展實地調研。在村中,大家觀摩了當地特色農業“金牛大西瓜”種植大棚,切身感受到新時代鄉村的發展活力與精神風貌,進一步明確了詩歌創作扎根鄉土、服務基層、賦能鄉村振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