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強化批評的“燭照”功能
從“燭龍”到“燭照”
一日,我坐在書房,看夕陽正不動聲色地把晚霞鋪滿窗戶,那光在室內游走,那云在樹枝搖曳。陽光,把這個傍晚變得溫暖而清新,一片鍍上金邊的樹葉悄無聲息地飄到我的窗前。我拾起這片含有太陽投射信息的落葉,忽然想起中國遠古神話中的“燭龍”。
“燭龍”是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古代無蠟燭,稱火炬為燭。因“燭,照也”,唐韓愈將“燭照”連用。這個神話在流傳過程中,燭龍的名字逐漸演變為“太陽燭照”,它與“太陰幽熒”一起,共同化生萬物。關于太陽燭照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燭照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中的“陽”變化而來的“大道”的化身,守護著宇宙的秩序和陰陽平衡;另說它是盤古的孩子,身姿雄健、光芒萬丈,代表著宇宙中的光明和力量。燭照影響了無數代人的思想和信仰,表達了人們對宇宙和諧、萬物共生的美好愿景。
因此,“燭照”代表穿透黑暗的洞察力、厘清混沌的秩序性,象征清醒、智慧、正義、光明和神圣。我由此想到“燭照”之于文藝批評,其內在精神何等相似。批評多么需要通過富有遠見卓識和體察入微的思想認知和審美感知,如陽光趕走黑暗,“天開云霧東南碧”;似霞光驅散陰霾,“不畏浮云遮望眼”;更有胸襟蘊含光明,“亂云飛渡仍從容”,在文藝大潮中編織網眼去藝海拾貝、滄海擷珠,把一縷柔韌而堅毅的“光”從紊亂事象中捕捉出來,闡釋自己的發現與洞見,為藝術賦予靈動氣質和生命價值,讓世人感受到鑒賞的樂趣和靈魂的燦爛,像“燭照”一樣給我們以聰慧和大光明。
“燭照”與批判的慧眼
我擇取燭龍、燭照神話談文藝批評,意在取其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而非采用弗萊式的神話原型批評,亦非運用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神話學方法,也不是構成鮑德里亞所謂的“擬像理論”以適應多媒體敘事的“新神話批評”范式,來對當代中國文藝進行闡釋,而是發掘“燭照”神話的文化寓意和美學價值,融入當下文藝評論的自主話語體系之中,在美學精神方面豐富文藝評論的思想武庫。“燭照”是獨具文化標識意義的概念,挖掘其內涵,有助于更有歷史感和審美感地傳承弘揚傳統的批評精神。
以“燭照”之慧眼在海量作品中發現佳構。面對混沌和無序的世界,“燭照”能以具有穿透力的眼光發現宇宙的內在聯系,透過紛繁現象直抵事物本質,于是,世界的矛盾運動變化有了規律的“大道”和秩序,一切事物各自安好,萬變不離其宗。《韓非子·內儲說上》:“夫日,兼燭天下,一物不能當(擋)也。”正如太陽普照之下沒有任何物體能夠遮擋它一樣,批評家的目光應能對文藝復雜現象全息掃描。但是,當下文藝批評面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興起和融入,藝術門類和形態突破傳統樣式,新的藝術生產要素及其作品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要在浩如煙海的作品和瞬息萬變的事象中尋找到有獨特審美價值的佳作,是異常艱難的。僅2024年,全國著作權登記總量達1063萬余件,美術作品占登記總量的54.92%,攝影作品占31.77%,文字作品占9.33%。此外,還有音樂、錄像、錄音制品以及戲劇、曲藝、建筑作品等。與此同時,去年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115部3490集,電影發行646部,舞臺劇36部。這么多作品,誰也看不完,即使專業批評家也難以全部涉及。文藝評論如何切入?這就需要以“燭照”犀利之眼,抓住文學藝術發展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藝術本體、國家立場、民族情懷、世界視野等方面洞悉文藝現象,既散點透視發掘,又聚焦主旨要義,通過主題詞、關鍵詞等搜索工具,反復掂量選精品,以準確快捷而富有見地的目的性挖掘和指向性推介,對文藝作品和現象進行社會學的、心理學的、美學的分析和評價,引導受眾鑒賞最值得關注的作品,尤其是在短視頻霸占人們生活空間的當下更需有批評的辨別力和熱心腸。
“燭照”的勇毅與和合
以“燭照”之勇毅在藝壇眾象中守護正義。文藝批評的本質旨在揭示作品的審美價值,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把握好文藝評論方向盤,打磨好文藝批評利劍,像“燭照”那樣劈開迷霧見陽光,如清代姚鼐《登泰山記》說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特別是數字時代催生了網絡評點、算法推薦、跨媒介誘導,迫切需要當代批評在保持專業深度和批評精神的同時,在人人皆可評論的眾聲喧嘩中,發展出應對碎片化傳播、參與式文化的新型話語策略,既反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南朝江淹《雜體》詩序),偏執于一己之好而排斥不合自己口味的作品,又需要實事求是地指出作品或文藝現象存在的問題,敢于和善于“剜爛蘋果”,正如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里提出的,“批評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才于作者有益”。他在《并非閑話(三)》還說,“批評家的職務不但是剪除惡草,還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因此,我們應有“燭照”秉持正義、維護秩序、通往大道的執念和行動,破霧尋路見華章,堅持真理,追求真知,切中肯綮,陟罰臧否,明辨是非講道理,率性犀利說真話,不掖著捂著遮著蓋著,正如川東歇后語所說的那樣,“月亮壩里舞大刀——明砍”。“明砍”需要練就文藝批評的十八般武藝,才能“砍”得穩準狠,“砍”出麻辣燙,“砍”得讓人服氣,“砍”出靈光四射,以表明思想立場,亮明批評觀點。應積極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短視頻等平臺和手段開展大眾能看得明白、聽得進去、有所啟發、引起共鳴的及時評論、爭鳴批評和沉淀研究,充分體現文藝批評的銳氣和朝氣,讓文藝批評在回歸藝術本體、培養審美風尚等方面發揮特殊功能。唯有如此,“燭照”之無畏而智慧的基因才能在文藝批評的話語建構中涌動著浩然之氣、沛然之善和粲然之光。
以“燭照”之和合推動創作與評論協同發展。《老子》第四十二章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認為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太陽燭照”和“太陰幽熒”的和合,包含了矛盾的對立統一。文藝批評和文藝創作猶如“燭照”和“幽熒”,在矛盾運動中相互依存、相互生長、相互促進,共同為文化繁榮發展發揮著既相區別又能交融的作用。創作通過反映時代畫卷、書寫時代人物,描寫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民族的精神圖譜,為批評提供話語題材、審美資源以及新萌芽的美學思想;批評通過對作品的文本細讀、形式解構和意義闡釋,揭示藝術創作的深層邏輯與價值坐標。批評如“燭照”以犀利的眼光、銳利的見解、鋒利的言辭去發現和評價文藝現場中的問題,對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涌現的文藝新門類、新樣態、新形式、新現象等展開科學性、前瞻性、引導性評論,以反哺文藝創作。
目的在于發現美好
以“燭照”之光耀在批評世界中輝映美好。人類前行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燭照”的指引和光照。清倪璠注:“言逌(北周滕王宇文逌)之文章光芒燭照,雖珠玉不能比也。”象征珍貴和光明之物所散發的光芒是無法比擬的,其高尚品質似乎接近天意,表達了對于內在修養、品德高尚的推崇,以及對于超脫塵世、追求精神境界的贊美。這來自精神世界燦爛美好的“燭照”離不開“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在更直接更敞亮更深邃的時空里,通過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和文藝評論的不斷涌現而切實“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那些充滿思想智慧、勇氣良知以及美的追求的批評文字,構成了“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元素。它以人類的認知能力鉆探和體現思想和學術的深度和溫度,為人類的知識譜系和藝術生產增添人文的奪目光彩。因此,文藝批評不僅發現、評介文藝作品的審美意蘊,以提升大眾的審美鑒賞水平,而且在批評自身的價值判斷、思想觀念中通過形象情感、有意味的形式展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使文藝批評也成為獨立的藝術世界,其思維的格、認知的網、邏輯的力量、語言的魅力閃耀著“燭照”的閎麗光彩。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