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中國瓷器的靈魂
《遇見宋瓷(修訂版)》是一本我一直期待的書。我始終認為,紙質出版物對文物藝術品的呈現,必須以最大尺寸的高清大圖讓細節一覽無遺,對商業宣傳而言,圖片需精美吸睛;對文物藝術品而言,器物本真最重要。但現實中,商業式圖片常被用于烘托氛圍,文物的關鍵細節多被忽視;更多圖片則中規中矩,僅能讓人“看到大概”“知道大概”。無法以盡可能大的圖片呈現真實細節,對文物藝術品的價值傳達而言,不得不說是一種損失。
文物藝術品(尤其是瓷器)的細節是不折不扣的靈魂。遺憾的是,瓷器審美存在門檻:它遠不如書畫、雕刻、家具等具有強具象性,初接觸者難以快速找到切入點。兩千年的演化密碼,部分凝固在歷朝瓷器上。古瓷器猶如一把把打開歷史之門的鑰匙,浩瀚分布于各地,關聯著無數未解課題。鑒藏者在破解謎題時,總結出胎、釉、彩、工、形等細節的變遷規律。對瓷器而言,一切皆藏于細節:背后是號稱“七十二道工序”的傳統工藝基因,是材料科學的脈絡,是時代審美的烙印,是文化變遷的載體,是歷史人物的印記……讀懂這些細節,需綜合知識積累與豐富鑒藏實踐,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能真正走進中國古瓷器領域的,多為從業者或收藏愛好者,人數本就稀少;而能形成獨立認知體系并讀懂細節者,更是鳳毛麟角。唯有讀懂,才可能在著書時將最精髓的內容娓娓道來。
精髓為何?正是細節。其直觀體現,是作者愿意且敢于呈現充滿細節的大圖,因深知要讓讀者“看什么”。所以,《遇見宋瓷(修訂版)》這樣以細節見長的瓷器書,通過細節親近瓷器,實為不易,盡管它本可更細致。文物多為古舊之物,瓷器尤易破損,所見多為殘片。支撐該書主體的,便是80余片宋瓷殘片。殘片能美嗎?放大后能看嗎?答案是:宋瓷能。與大眾認知不同,造型僅是瓷器審美的一部分,而非核心。瓷器的本質審美,在于窯火淬煉中完成的胎釉表達。其釉色并非如繪畫顏料般人工調色,而是經化學反應形成的熔融凝固色層——這層色帶著古人的審美、對材質工藝的控制智慧,也帶著窯火中的必然與偶然。殘片,正蘊含著這些豐富信息。
宋朝是中國文化與審美的成熟時期。文化高峰與審美特質,均在瓷器上留下標志性烙印。瓷片直觀地將時代烙印呈現在我們面前,宋代瓷器洋溢著自然化與生活化審美:民間瓷器表現手段豐富,皇宮官用瓷器則精致考究。雖同屬自然風格,因生活需求差異,器物風貌迥異。“天為至尊”思想亦影響瓷器燒造。自五代傳說中柴窯對天青色的追求始,無上高貴的青瓷成為宋代瓷器的理想。巧合的是,歷經漫長演化,祭天的青銅器逐漸被瓷器取代,廟堂之器的規格需求,為宋代“天青色”瓷器的獨特地位增添又一注腳。
需提及的是,在宋代,單色釉瓷器大行其道。僅施一種色釉的瓷器,何以表達最高級審美?瓷片可充分解答這一問題:單色釉因燒成不穩定,色彩成色成為價值核心,稀少而優美的色澤自然成珍品。除色彩外,質感亦為關鍵:宋代以前瓷器釉層薄透如玻璃,宋代工匠為追求質感,不僅優化釉料配方,更通過多次上釉使釉層增厚。厚釉產生玉般溫潤質感,暗合“君子如玉”的儒家審美。厚釉在燒結時產生的冰裂紋,更成就宋瓷名貴品種。
書中可見宋瓷的豐富品類——其顏色、質感、釉層厚薄的差異,源于不同生產背景。但無論何種瓷片,都是工匠在特定環境下追求極致的產物。類比而言,宋瓷就像是彩色膠片發明前的黑白攝影:雖器材、膠片受限,卻以純粹的光影語言成就藝術經典,永駐審美高地。該書呈現的,正是這種外顯簡約、內蘊復雜的美學。
該書風格清淡,可能因為宋瓷本身的淡雅基調,給了作者以美感語言呈現的鼓勵。它的寫作,是一種個人體驗式的。就好像一個詩人,在嘗試通過瓷片這種特殊的美好語言,與宋人對話、與今人探討,這正是當下的文化潮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國人自覺探尋文化根脈、親近古典之美。對普通人而言,深入與否并非關鍵,體驗本身更具價值。但有效體驗的前提,是真實準確的文化傳達,否則,再多體驗也可能南轅北轍,難觸文化真髓。
(作者系《收藏》雜志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