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萊詩會·六月篇 中國與東盟的詩路花語
編者按:
為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文學交流,更好服務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本期“岜萊詩會”特向中國與東盟國家的11位頗具影響力的詩人、作家約稿,以詩歌為紐帶,增進中國與東盟各國青年之間的友誼。
怡樂之物
鄭小瓊(中國)
經過隧道,白云山在我們頭頂
我們談論孟浩然與《長安三萬里》
天空在導航軟件中溫柔的女聲
高遠,晨光、霧和樹木
從化、惠州、深圳向后退去
從白云到樟木頭,我們經過熟識的地方
新塘、園洲、常平、橫瀝以及窗外的廠房
高速公路不斷地延伸這些地方的距離
殘剩的幾片香蕉林一如既往地生長著
魚塘吞噬我們十年前的時光與想象
穿山而過的隧道讓我們恢復平靜
得以暫時忘記窗外的群山和村鎮
閃光的樓群與右側的貨柜車
我們像一枚滑落的螺絲奔走
那幾只在湛藍的天空中飛過的鳥
讓你如此興奮,它們黑色輪廓
你想象它們留在北方鄉下的叫聲
談論這個萬物皆可怡樂的世界
遠方的俄烏沖突,近處搬遷的工廠
老舊的工業區,荔樹林間的墓地
不堪回首的往事與記憶
寬闊而混濁的江水從我們的底下穿過
幾艘船只撞向江邊的波浪,江邊的樓閣
遠處,黃色的挖掘機揚起鐵手架
我們還在談論工廠、離婚的工友以及
流水,白云山已經退成遠方
我們談論的觀音山,它山中的樹木
瀑布與溪流,此刻,成為我們怡樂之物
遠親
謝夷珊(中國)
我與馬六甲的遠親,不知相隔多少代
確切地說,是祖父表姐之曾孫
剛到新加坡我給他打電話
想不到他匆匆趕來,還帶來妻子兒女
宴請我吃飯,去魚尾獅,游圣淘沙
然后結識濱海灣的超級樹
當我們餞別
仿佛海水變藍了,海峽變窄了,思念變輕了
往北的旅程一下縮短
我仍頻頻回望:馬六甲逝水幽暗
遇見坭興陶
余潔玉(中國)
在這里,每一件陶器
無一不是
經過打壓、拍拉之后
施以捏、印、刨等酷刑
最后在火中求生,脫胎換骨
在歷經人世的風霜雨雪之后
我也從當初的懦弱、易折
到現在的強硬,不管不顧
我似乎已經活了很久
已能平靜地
接受生死
在欽州坭興陶廠
我聽到它們,發出鐵器的聲響
如果可以,請讓我回到
一具泥塑的肉身,成為更好的自己
贈“欽”友
林建杰(印度尼西亞)
乙巳初夏,晨雨滴滴嗒嗒
密集而輕盈地敲打著傘面
路面的浮光跟清晨一樣清澈,是積水
微微濕了鞋襪
酒紅色的小道旁,緩緩駛來兩輛大巴
是啊!該到了,都該到了
掐一掐手表,這個時間作家們該到了
趕路人勒緊背包的肩帶,加快了步伐
雨還在下
南方的夏天,被連日細雨按下暫停鍵
一覺醒來
那風
那雨
依然在
從西鄉塘隨到了占鰲巷
占鰲巷里的石板路
消失在光的那頭
建福堂前的粉紅花
映襯在過客眼眸
預告著當夜幕垂首,堂內更加精彩
那晚
燈光下的琴聲溫柔了時光
一句句詩詞展開了翅膀,漫天飛舞
那晚
舞臺上的《定風波》反鎖了寂靜
一份份喜悅具象了起來,談笑聲歡
在建福堂的方塊庭院,容下了跨越山海的友誼
在有限的兩個小時里,錄下了回憶的無邊無際
船上的圓舞曲
王修捷(馬來西亞)
群星墜落在珠江的那個夜晚
船上是一群跳著圓舞的老男孩
與一顆熾熱的心
雨絲為船導航
廣州塔和世界捉迷藏
鐘擺是年輕的腰肢
盡管他們已不再年輕
河流是逆流而上的短暫旅行
匯集成十國風采
船頭卷不起的浪花
都在回憶里翻騰
平湖之上,斑蝶初醒
王晉恒(馬來西亞)
或許,我們再也記不起
世界從什么時候開始,失去睡眠
像獨居老人失去這一生
最重要的鑰匙
徹夜醒著的人
活在別人死去的夢中
高清相機拷貝不到一座城
閉不上的魚眼
承托一座金色城堡
片片剝落
當兩座姐妹港的燈同時亮起
遙遙相望,狂風吹襲的
是毫無意義的
訊號與旗語
時間航線紊亂如掌痕
無意義的,也是光的刻度
夜歸人用腳步丈量天明
沿路撿拾破碎的睡眠
一位智者挑燈路過
像水中的赫爾墨斯要他
誠實選擇自己的斧頭
命運輪盤倒轉時,我們再走一次嗎?
向左,向右?逆時,還是順時針?
以為盡頭即是原點
中途卻遇警示牌:此路不通
巨手、打樁機、起落架、高架橋
于此禁步
湖央飛起端紫斑蝶
草尖輕輕翕翅
夜里,最后一只
閉上的凝眼
時間的容器
劍客(菲律賓)
從欽江岸邊拾起一把泥
溫潤,潮濕,帶著山野的沉默
捧在掌心
就像捧著一則千年的故事
窯火不是烈焰
而是時間的呼吸,悄悄地
在每一次升溫中
把泥,燒成了器物,把心,煉成了詩
欽州的風吹過陶坊
吹不散陶匠指間的執念
每一道工序,都像在問
你能否讀懂,泥土的情緒?
坭興陶從不喧嘩
卻能在一盞清茶里
說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它不是古董
而是有血有肉的器皿
盛著南方的雨,和不老的傳說
欽州記
林藝君(新加坡)
之所以平庸
都是我們吃得太飽了
許多透明的名字用來鑄造坭興陶的工藝
歷史光滑被鋪平
就連我們的唇紋肌理,都被指尖磨去
之所以,再無流言被落入灌滿的口
看三宣堂的圓拱門,模仿孩子的眼眸
那里存放的真理言之鑿鑿,見證你我的穿梭
還有潛伏在欽江的騎樓
也趴伏在月光照射不到的角落
兀自崩塌,才讓一些靈魂從弱泥中爬出
——你我都注定要成為歷史的難民
也許有不同語言的歷史課本混淆視聽
我們的分身潛伏在占鰲巷的危機四起
可我們總是吃得太飽了
所以當人們訴說寂寞
我們卻望見那些遺落在森林里的斧頭
困困頓頓,看建福堂曾經搖曳熱情的光影
許多錚錚的影子被滲透土壤
捍衛這片土地的莊嚴
所以虔誠拔去心尖上的避雷針
所以蹲坐在宋代古墻邊倒立著看天
任憑老友粉的酸辣涌入我們的鼻尖
形成一種崩塌
也許意識發生在古老圣經的巴別塔
我們的口舌分道揚鑣,交叉分布在五馬路蒸發
之所以,所有的離散總是難以消化
嶄新的舌頭總停留在胃里發酵
它們的喧囂覆蓋文字的饑餓
歷史的喉嚨總要被我們不斷吞咽并排出
午后的孩子卻不小心睡著
之所以,再無人講解高聳的苦澀
所以總是哭泣
所以總是取暖
所以總是吃得太飽
毫無分說地 倒數著日光的照射
拉成長長細弱的黑影
無數條歷史的窺探
考古層翻譯報告
周德成(新加坡)
多么驚人的巧合:
在近百種存在
和已消亡的語言里
似唯有土、故國與母親
無需翻譯
(而用泥土做成的陶器,
水凝成的露珠或冰雹
常被錯誤歸類為
“易碎品,請勿倒置”)
被時光和過客身影鑿出的
曲流石渠
(你立于南越故土遺址上)
一條幻作《哪吒》中的小龍君敖丙
一條是王羲之《蘭亭序》的曲水流觴
(我則扮演屈原 詩人節那天越境到江左
再到南越、越南和粵港澳大灣區)
遂挖到唐、元、明、清的干涸水井
原來所有的泥、沙和裂縫
都有待層層翻譯
詩夜澎湃
曾原健(越南)
欽州老街的建福堂
掩不住千年的滄桑
夏夜輕響
悄悄掀開了歷史未來的門扉
柬埔寨的河流,老撾的山
緬甸的鐘聲,越南的月
新加坡的雨,馬來半島的棕影
泰國的榴蓮,印尼的千島
菲律賓的海……
都是青年詩人的詩韻
如同一株語言的藤蔓
在方塊字的水面泛起漣漪
詩聲悄悄攀上了老墻
一句句穿透耳膜與心岸
語言不再設防
詩如泉、如光、如一顆果實落入掌心
這是一夜
詩與人同在
澎湃的心聲彼此走近
此刻,成為歷史上閃爍的星光
贈文友
阮仲勝(越南)
攀越河山,過友誼關,到相思湖
遇見良緣
謝謝你文友,與我盡歡
讓我了解北方以北
我希望跟你一起
到南方以南,去更遠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