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莫礪鋒談AI詩詞創作:可解格律 難賦真情
“平仄工整,韻腳規范,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近日,江蘇省古代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在浙江杭州受訪時如是評價AI創作的詩詞。
在他看來,AI或可成為輔助工具,幫助初學者快速掌握詩詞格律規則,并對“粗制濫造、缺乏真情的創作”形成沖擊,但無法寫出詩人在喜怒哀樂時的“生命力”。“詩詞創作最珍貴的,就是那些無法被量化的部分——詩人的生命體驗和情感溫度。”莫礪鋒說。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首位文學博士,莫礪鋒對文學有著獨到見解。他認為,品讀詩歌,尤其是研讀那些蘊含強烈人格魅力、展現豐富精神世界的偉大作品,恰似在渾渾噩噩的昏沉心境中點亮一盞明燈,令人驀然醒悟。
談到詩詞創作的真諦,莫礪鋒以蘇軾在杭州的創作為例,他的《於潛女》作品描寫的是山村男女的勞作故事,這正是蘇軾深入民間、觀察生活的結果,“沒有對生活的真切觀察,就寫不出這樣有溫度的作品”。
他強調,真正的詩詞創作必須扎根生活,“詩人要多觀察社會生活面,看到豐富的社會人群,這是創作的重要源泉”。
作為“千年詩城”,“最憶是杭州”的名句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如今,從《一城詩韻》的出版到首屆國際青春詩會的舉辦,杭州正以多元形式讓詩詞從古籍中走向千家萬戶。莫礪鋒對此深表認同:“詩詞不該束之高閣,而應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世界的橋梁。”
若以一首詩詞作品代表杭州,莫礪鋒首推柳永的《望海潮》,“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寫盡錢塘繁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繪出山水靈秀,“嬉嬉釣叟蓮娃”更見民生煙火。
在他看來,這首詞勾勒出一幅古今相通的民生畫卷,與當下浙江推進的“共同富裕”遙相呼應,展現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