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讓批評家感到安穩的力量 “述而批評叢書”出版第二輯
6月7日,由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述而批評叢書”出版研討會在市作家協會大廳舉行。“述而批評叢書”由上海市作家協會策劃,聚集滬上具有影響力的年輕評論家,精選其代表文章,形成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風貌的文集。繼2018年“述而批評叢書”第一輯1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第二輯11冊。多位作者以專業、敏銳的眼光洞察文學思潮,剖析作品得失,回應當下的文學與文化問題。以“述而”為名,意在對前輩的承繼、接續和闡發,也更希望其中能有新的視角與觀念,述而后作,使批評的傳統在文學發展的長河里不斷地被賦予新的生命。
研討會舉行的時間正值“長三角·大西部文學周”期間,來自遙遠西部的文學界人士紛紛“喊話”,渴求更多專業的批評目光投向“遠方”。“寧夏西海固文學現象引起全國關注,但全國性的評論家對西海固文學研究相對很少。”寧夏作協副主席、固原市文聯副主席馬金蓮談到“寫作批評不匹配”的失衡現象。
來自青海的自然文學學會主席龍仁青認為生態是青海的底色,“生態寫作資源非常富足。青海的寫作能夠得到全國批評家的關注,特別是上海批評家的關注,這是一個機會。”
浙江作協副主席哲貴,“一直特別羨慕上海、江蘇,因為兩個省的批評隊伍特別強。”
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青年批評家項靜作為“述而批評叢書”第一屆的作者認為,無論是小說創作還是評論創作,不能像機器一樣可以順暢地進行,都會面臨很多困境和掙扎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能夠帶來安穩的力量,就來自于這個地方的文學傳統,包括文學批評寫作的生態。
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強調了文學評論、文藝評論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認為,上海文學批評歷史悠久,涌現出眾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評論家,引領了時代風氣。近年來,上海作協積極推動“述而批評叢書”的出版,為青年評論家提供了展示平臺,激勵新人不斷涌現,推動了文學創作與理論批評的發展。
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孫甘露認為,這套叢書的出版不僅是對青年批評家的支持,也是對上海文學批評傳統的傳承和創新。他表示,上海作協將繼續支持文學批評事業的發展,為青年批評家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推動上海文學批評走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