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光與生命之痛 90后作家獲獎追憶逝去戀人
一段獲獎感言視頻意外出圈。5月27日,青年作家、哲學博士劉楚昕憑借小說《泥潭》榮獲第二屆漓江文學獎虛構類獎項。領獎臺上,他手捧獎杯,聲音顫抖,幾度哽咽。臺下觀眾無不動容,著名作家余華亦深受感染。這段承載著真摯情感的視頻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與熱議,得到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等大量媒體刷屏轉發。
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
劉楚昕,1991年生于湖北荊州,本碩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于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現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獲獎感言中,劉楚昕深情追憶了2017年在武大讀博時相遇的初戀女友。彼時他正為文學夢想奮力前行。“每次散步,我都對她說‘要去寫作了’。她雖有不舍,卻總是默默支持。”他曾許諾,作品發表或獲獎后為她購置禮物。然而,命運弄人。出身大連漁村、家境貧寒卻自強不息讀到博士的女友,不幸于2021年罹患胃癌離世。“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女友生前鐘愛的歌詞,竟成讖語。整理遺物時,劉楚昕發現女友留下的信箋:“希望你在痛苦中,寫出一部偉大的作品!”
視頻走紅后,劉楚昕向家鄉媒體坦言,獲獎時講述女友故事是他長久以來的心愿,“只為讓人們記住這個我見過的最美好善良的人”。欣喜之余他亦有隱憂,“人們因我個人的故事關注我,而非作品。我擔心作品出版后,會辜負期待。”目前,他婉拒了進一步的采訪邀約。
期待與讀者分享“泥潭”故事
劉楚昕在頒獎禮間隙也表達了他從個人角度出發對年輕寫作者的建議——平衡理想與現實,“堅持夢想,堅持寫作,一定要找一份工作,能自給自足,先把個人的生計問題解決了再去追求文學夢想。我想他們可以看看我,從20歲開始投稿,投到34歲,一直被拒稿,拒了十多年,最終還是能實現夢想。我覺得他們也可以的。”
劉楚昕的獲獎作品《泥潭》,其創作歷程本身就如書名般艱辛。構思始于2013年,十年磨一劍。初稿50萬字,反復刪改至13萬字,過程充滿掙扎與自我否定,投稿屢屢受挫。劉楚昕闡釋“泥潭”寓意三重:致敬李劼人《死水微瀾》;暗喻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沉浮;更是自身創作狀態的寫照——“寫作時,常感深陷泥潭,愈用力,愈深陷”。目前該書已進入最后編校,即將面世。劉楚昕表示:“這部沉淀十年的作品承載著太多,期待與讀者分享這個從‘泥潭’中誕生的故事。”
真情與懷念將成為持久的驅動力
嚴肅文學獎項鮮少能引發如此廣泛的社會共鳴。一個深情的故事,為文學撬開了通向更廣闊人群的大門,這本身值得欣慰。然而,熱潮終會退去,作家最終需要回歸作品本身。機會的降臨多屬偶然,唯有憑借過硬的“作品在場”,才能在聚光燈亮起時站穩腳跟,并真正行穩致遠。
真摯而凄美的愛情故事本身并非文學作品,卻與文學創作血脈緊密相連。它印證了一位網友的感慨:“文學動人的力量,終究源于豐沛的生命體驗與心靈深處最真實的共鳴。”這份刻骨銘心的真情與懷念,無疑將成為劉楚昕未來文學道路上深沉而持久的驅動力。
期待劉楚昕能將這份至深的情感力量,內化為創作與生活的堅實動力,催生出更多打動人心的佳作。正如作家鄧安慶在朋友圈所言:“故事自然動人。但我想作家更渴望被關注的是作品本身。突然的聲名需要定力,珍貴的情感尤需珍視。”
5月31日,劉楚昕通過“漓江文學節”官方微博給關心他的讀者回復了一封“致謝信”。他表示“感謝讀者和媒體朋友們對我的關注、對即將要出版的《泥潭》這本書的關心。深夜里看到網友的那些留言和對我的鼓勵,讓我倍感溫暖,同時也壓力巨大。我深知我只是寫作之路上的初學者,因為機緣巧合獲得了與我寫作水平不相匹配的關注度,而國內還有許多青年作家,他們比我更優秀、更刻苦,默默堅守在文學的沃土上。他們才是中國文學最熱忱的守護者,應該獲得社會的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