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文學的挑戰與機遇”學術研討會聚焦: 守護那些無法被編程的生命詩學
近日,由《當代作家評論》編輯部主辦的“人工智能時代文學的挑戰與機遇”學術研討會在遼寧沈陽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彥、閻晶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60余位作家、評論家、學者與會。大家圍繞“后人類與人機協同: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創作范式”“算法與審美: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批評”“敘事與沉浸: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傳播”“人文與技術: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教育”等具體議題展開研討。
陳彥表示,人工智能對文學的重塑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問題。面對科技的沖擊,人類或許會感到惶恐,但“人的智能”也會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文學的本質是人學,人工智能的書寫是否能夠能替代人類的文學經典,這是需要持續討論的問題。今天的文學需要廣大作家評論家堅守陣地、關注當下,積極回應社會訴求,“我們要穿越碎片、努力整合,潛入當下生活的隧道,在文學中開鑿出生命的亮光”。
閻晶明談到,從“五四”開始,文學就始終處于求新的變革中。對文學與大眾關系的重新思考,促使文學語言和審美形式發生激變,民間文藝形式深度參與了文學變革。新媒介在新時代的廣泛普及、全民寫作思潮的發生、新大眾文藝的不斷發展,激發了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在此背景下,我們要順應文學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以及文學的新變,同時堅持守正創新,探索科技與文化結合的有效機制,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文學發展優勢。
陳曉明回顧了人類文明從口傳文明、書寫文明到視聽文明的發展脈絡,認為新媒介的興起引發了文學的深刻變化。他談到,文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它是一種書寫,更是一種文明,這正是文學存在的價值。人工智能無論寫得再多再好,也缺少生活的氣息,“我們所擁有的,是一種能夠被傳遞的生活,這就是文學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賀紹俊認為,AI的發展固然驚艷,但其創作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之上。AI創作出的作品或許趨近于完美,但人類作家創作中的盲點和空白,雖然會導致作品并不完美,卻正是文學的魅力與生命力所在。人類應該用開放的姿態面對AI,借助AI去為文學提供一些新鮮的東西,共同創造出寫作的新范式。
汪政將當下的文學分為“自然的文學”“社會的文學”“智能的文學”三類。他分析說,“自然的文學”是存在于自然話語中的文學,是一種口述文學,起到愉悅和交流的功能;“社會的文學”是作者的文學、閱讀的文學、接受的文學;“智能的文學”則是一種沒有作者的文學,它不是寫給自己的文學,而是給市場的文學、定制的文學、取悅他人的文學。未來如何讓這三種文學“友好相處”,是寫作者和評論家要考慮的問題。
賀仲明認為,好的文學并不會被AI替代。AI所做的,是依賴于技術的理性分析;人類的文學藝術創作,依賴的則是敏感的、創造性的思維。AI可能對科幻、歷史等題材作品的創作有所幫助,但現實題材創作所反映出的對現實生活的深化,對生活的多種面貌的描繪和表達,是AI無法企及的。當下青年作家的寫作,受技術化影響較深,對于生活的理解與感受等情感層面的要素容易被忽略,寫作者需要在這方面有所加強,重新找到文學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
劉醒龍認為,對于人類作家而言,AI技術并不是多大的挑戰,文學作品被讀者遺忘,才是最大的挑戰。寫作者需要去書寫時代本身,用準確、深刻的文字,去捕捉時代的本真狀態,找到世界和人生的真理和真諦。
老藤表示,整體而言,AI對文藝創作的介入,是一種無法逃避的時代大潮。因此,應該建立投喂與輸出的倫理,對AI創作的作品加以標注,以做到與人類原創作品的清晰區分。就個體寫作者來說,必須提升原創能力,保持領先AI一個身位的優勢。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在人機博弈時勝出。
喬葉喜歡使用“文學創作者”的稱謂,因為“創作者”意味著對文學創新的不斷追尋。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她表示,寫作者不如多保持幾分鈍感力,與新生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這種刻意的“落后”,去看清人類真正的珍貴之處。人類本身是復雜多元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寫作者依賴并信任的,是充滿煙火氣的“一手生活”,是來自血肉之軀的真實體驗。“從生活中汲取養分,讓寫作回歸生活,始終是我最信任的選擇。”
金仁順認為,AI在無限的可能中重新塑造了寫作,“年輕人通過AI,可以把我們這一代人給‘秒’掉,不管我們寫了多少年,可能都會被打回原點”。同時她談到,人類作家創作中的個人特質,那些弱點和不完善之處,反而能夠成為保存人類感悟的獨特載體。
葛亮談到,人工智能時代,小說必須直面技術對人性的深度重構。當人類的情感和決策越來越多地被外部算法和條件決定,什么才是真實的人性?站在文明轉型的節點,文學真正的勇氣或許就在于,既承認人工智能已經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人類的生存語境,同時又堅持探索那些“人之為人”的不可跨越的維度。未來的文學作品或許會誕生于這種雙重的理念:清醒地認知到技術對人性疆界的重新擬定,同時守護那些無法被編程的生命詩學。
與會青年評論家談到,AI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方面,應當用全面和長遠的眼光去看待AI的未來發展,既要看到它在素材積累、技術輔助等方面不可忽視的作用,也要認識到技術不能代替一切,人類自身獨特的記憶、情感以及個體表達是AI無法取代的。與此同時,AI的飛速發展也在倒逼作家、評論家不斷自我省思,思考如何突破技術的束縛和固有的陳規,更好地去洞察社會和人性、表達獨特的審美經驗,寫出真正有情感、有溫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