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按下中國電影“開機”鍵
任慶泰,早年留學日本,習得照相技術,被譽為“商人之先覺者”。1892年,他在北京創辦豐泰照相館。1905年秋,任慶泰邀請京劇大師譚鑫培,在豐泰照相館的中院天庭架設的手搖攝影機前,拍了可歸為“自行制備”的電影《定軍山》。關于1905年的時間點及《定軍山》的拍攝,雖有人質疑過,但實證史料的累積使以《定軍山》為中國電影攝制元年的約定俗成,成為學界共識。
《定軍山》的拍攝及其作為中國電影史起點的認定,并非孤立于單一史料之上,而是經由多重史證、多源交叉得以確認。1905年2月,任慶泰所經營的大觀樓開始放電影,并“自行制備”電影。該月18日,《京話日報》刊登了英美電戲公司假座大觀樓放映電影的廣告,并列出了放映的片目。次年2月25日《京話日報》“本京新聞”中刊登《大觀樓電影上捐》的公告:“大觀樓演唱電光影戲,由開設人任慶泰到衛生局稟報。據說這一處電影,都是自行制備,并沒有洋商合股。所演的戲文,全為開通民智,不是淫詞小調。”
與此同時,1906年10月28日天津《大公報》“秋操拍照”報道:“此次河南彰德府秋季大操,特約京師豐泰照相館前往拍照。聞該照相館共去撮影妙手五六人,其幫同照料者亦六七人之多云”,證明豐泰照相館時有“撮影妙手五六人”,且受邀參加拍攝“秋季大操”紀錄電影。
《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述,稱《定軍山》拍攝于1905年的秋天,并引《電影》周刊第14期(1938年12月7日上海出版)文章《舊劇電影化并非始自梅蘭芳》,指出豐泰照相館當時拍的由譚鑫培、俞菊笙等人參演的短片,放映時“有萬人空巷來觀之勢”。此文系1935年6月29日北京《益世報》所刊文章《舊劇攝成影戲遠自譚鑫培俞菊笙》(作者梨園董狐)的改寫,相關不同版本的文章甚夥。在此之前,1932年9月2日《天津商報畫刊》上刊發過署名“醉生”的文章《三十年前之北平電影》,其中道:“自光緒三十年,大柵欄、大觀樓,即有電影園……但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僅有戲法與外洋風景……又當時外人在北平所涉影片,僅注意熱鬧。”“俞振亭之金錢豹等片,亦偶然見之,是又可見吾國戲劇之攝入電影,固甚早也。”
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的執筆者許姬傳,認為《定軍山》的拍攝“大約是一個秋季”。許姬傳是根據梅蘭芳的“老友”吳震修親睹此片拍攝的回憶而記述的。《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中又一次講述了此事,并判斷為“1905年的一天”。
另外,王越的《中國電影的搖籃——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電影訪問追記》一文,載《當代電影》前身的《電影文化》第1輯,1988年出版,系王越1959年采訪豐泰照相館學徒劉仲明(攝影師劉仲倫的“堂族弟弟”)所寫的追記文章,稱此片拍攝于1905年“上半年的一天”。
值得注意的是,程步高等人在《影壇憶舊》等著作中亦有相關記述。程氏稱《定軍山》拍攝于1908年:“到1908年,仍由該館出面接洽,商得當時北京著名京劇名角小叫天(譚鑫培)的同意,及戲院的協助,在一塊空地上,搭露天棚,棚內置舞臺布景,利用日光(當時本無燈光),與普通拍照相同,拍攝譚鑫培的《定軍山》。當然是無聲片,故唱功場面均刪,只抽《請纓》《舞刀》《交鋒》等幾個舞蹈武功動作場面,拍成電影。”盡管關于拍攝年代存在不同意見,學界基于多方史料的綜合考證,仍普遍將1905年視為中國電影攝制的起點。
任慶泰的豐泰照相館在北京前門外。1905年譚鑫培的這次電影活動,作為電影史學家李少白多年前說的歷史研究中的“基礎事實”,展現了中國人對這一新興媒體的無窮的創造和民族電影美學的探求。彼時,參與的人或許并未意識到,“這是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亦是中國最早的一部京戲紀錄片”。譚鑫培成為“中國第一位現身銀幕的藝人”。戲曲與電影結合,成為中國電影的起點和歷史性生成的預設框。譚鑫培的銀幕現身,亦意味著中國電影與民族文化在光影初啟之時,已然交匯、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