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樹常青,青春之火不滅 ——記第二屆“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活動
文通天地闊,誼結古今長。5月29日,由中國作協外聯部、廣西作協、廣東省作協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活動在廣州圓滿落下帷幕。在為期6天的時間里,來自東盟9國和中國各地的46位作家、詩人、翻譯家從南寧集結出發,一路走過欽州、佛山、東莞、廣州,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體會“兩國雙園”的創新脈搏,在平陸運河工程建設現場感受“向海圖強”的壯闊氣象,在佛山的古建亭臺間解碼嶺南建筑的詩性基因,在東莞“中國作家第一村”對話扎根改革開放前沿的文學創作者,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見證文學與非遺的共融共生,結下了深厚的文學情誼。大家表示,一系列周到細致的活動安排帶給他們許多驚喜,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大家在旅途中增長了見識、增進了感情,對彼此有了進一步的深入了解,也對未來中國和東盟文學的交流互動有了更多新的期待。
“你們筆下的世界,必將因這段經歷而更加遼闊”
5月29日,第二屆“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總結交流會在廣州暨南大學舉行。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暨南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夏泉出席并致辭。中國作協外聯部一級巡視員李錦琦作總結講話。活動由廣東省作協主席謝有順主持。
向欣表示,青年是世界上最開放、最活躍、最積極的群體,青年作家是有思想追求、有歷史使命、有文化素養的優秀群體。無論是“寫青年”還是“青年寫”,文學都是青年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展示才華的一方舞臺。希望青年作家們當好播種友誼的新使者、友好關系的建設者、深化合作的推動者,以旺盛的青春熱情積極拓展青年文學的創作疆域,以堅實的創作成果豐富中國—東盟的藝術新收獲,以海納百川的胸懷開創一路繁花的前程,締造新的文學佳話,為建構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作出積極貢獻。
夏泉談到,未來屬于青年,青年是穩定未來中國與東盟關系的重要力量,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高校作為青年交流的重要舞臺,也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希望中國和東盟的青年作家以及暨南大學的青年師生,能夠在校園里播下友誼的種子,也希望它未來成長為友好交流的參天大樹。
評論家蔣述卓現場作題為《中國文學的審美特性》的專題講座,帶領大家感受中國文學的獨特魅力。他談到,中國文學擁有深厚的抒情傳統,注重意境的創造和節制的情感表達,在時空書寫方面獨具特色,追求虛實相生和空靈之美,秉持以形寫神的人物塑造方法,強調善美結合、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語言簡練含蓄,這些方面共同體現了中國文學獨特的審美品格。
來自東盟國家的5位作家代表先后發言。新加坡作家林藝君談到,盡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對文學的感受是相通的。她表示,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寫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我們必須要對人抱有好奇心,對身邊的環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抱有好奇心”。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帶給她許多創作靈感,她也從活動中收獲了非常寶貴的友誼,“相信這些友誼會持續到永遠”。
越南作家阮仲勝談到,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中國的唐詩、四大名著等古典作品,能夠踏上這趟文化之旅,對他而言可謂終生難忘。“通過這次中國行,我不光加深了對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了解,而且還有機會了解到周邊其他國家的文學和作家。我相信雖然各國語言不同,但人文精神相通,作家們應該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積極主動發揮創造精神,成為文化交流和創造的先鋒,為文學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柬埔寨作家陳秀吟談到,自己在旅途中不僅認識了很多東盟和中國作家,還領略到廣西、廣東的秀美山水和蓬勃生機,深入了解了兩地的文學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以及經濟發展狀況,很有感觸。“真心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再來這里,也希望這樣的文學盛會可以繼續舉辦,東盟和中國作家的交流和友誼能夠不斷加深。”
泰國翻譯家周小丫是第二次參加“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活動,她既興奮于見到上次一起參加活動的老朋友,也很高興能結識來自其他國家的新朋友。她談到,這趟行程讓她看到了中國更多“意想不到”的一面,也產生了很多靈感,收獲滿滿。
“這是一趟充滿文化碰撞與心靈觸動的旅程。”菲律賓作家蔡友銘說,從南寧的啟動儀式到欽州的非遺體驗,從佛山的嶺南文化探索到廣州的文學交流,每一站都讓他深刻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活力。“此次活動不僅讓我收獲了知識與友誼,更讓我體會到文學作為橋梁的獨特力量。不同國家的青年作家以文字為媒,跨越語言和文化的分隔,共同描繪出人類情感與理想的共鳴圖譜。這段旅程將成為我創作生涯中珍貴的靈感源泉,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交流機會,讓東盟與中國的青年作家共同用筆墨書寫更精彩的文明對話篇章。”
“這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學之行,一次心心相印的友誼之行,一次激揚夢想的青春之行。”李錦琦表示,大家的真誠分享與熱情參與,讓文學跨越了地理的阻隔、語言的藩籬,大家筆下的故事、口中的詩句、眼里的光芒,構成了活動最珍貴的底色。期待五年后、十年后,大家仍能記得2025年初夏在中國南方的這場相遇,“那時你們筆下的世界,必將因這段經歷而更加遼闊”。
“因為你也寫作,所以你一定明白”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5月25日晚,“中國—東盟青年作家文學作品分享會”在廣西欽州舉行,12個各具特色的精彩節目輪番上演,贏得現場的陣陣掌聲與歡呼。
中國作家索南才讓率先走上舞臺,朗誦了自己的小說片段,柔和的聲音讓觀眾瞬間靜下心來,沉浸在故事之中。泰國作家星那瓦·當素泰奇、阿雅西·西素旺分別用泰語朗誦了自己的詩歌《北京的寒夜》和《榴蓮》,緬甸作家吳翁貌則吟誦了中國古詩《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柬埔寨作家布隆布拉尼朗誦了自己的詩歌《身為作家》,“身為一名作家,工作著實辛苦/為了維持生計,拿起筆桿勞碌”,質樸的語言和富有哲思的詩句直抵人心。中國作家蔣在用英語朗誦了愛倫·坡的詩歌《烏鴉》,新加坡作家林藝君、吳佳澖同臺朗誦了新加坡作者淡瑩的詩歌《傘內·傘外》,老撾作家沙愿颯·萬猜耶德朗誦了《獻給母親的詩》,越南作家喬碧后、阮仲勝、阮麗芝先后朗誦了詩歌《南寧紫雨》《過錢塘江即景》《無題》。由中國作家呂周杭、馬來西亞作家王晉恒和王修捷、印度尼西亞作家林建杰共同表演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將作品分享會推向了高潮。豐富多元的作品演繹,生動展現了作家們的魅力與風采。
在東莞樟木頭“中國作家第一村”,作家們參觀了作家村展館、打工文學之家和作家工作室,并與駐村作家進行互動交流,深入了解“作家村”的建設發展情況,共同探討新大眾文藝的東莞實踐。
“我真希望我們國家也有這樣的小村,可以把柬埔寨的作家們集合起來,一起享受寫作的世界。”陳秀吟表示,文學不僅是不同文明間對話的橋梁,更是增進相互理解、深化友好合作的重要途徑。相信這次文學之旅,必將為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為各位作家帶來豐富的創作素材。
“在‘中國作家第一村’里,我看到了鄭小瓊的處女作《荷》,讀完我又重新燃起了對寫詩的熱情。”林建杰談到,這首詩帶給自己很大的啟發,“從這首詩中我看到了她是怎么把鄉愁寫出來的,這也是我需要多多學習的地方”。
“中國和東盟各國山水相連,心靈相依。為了更好推動中國和東盟各國的文學交流和發展,各國青年作家齊聚這里,我感到十分開心。”吳翁貌談到,“眾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各國作家能夠多閱讀彼此的作品,借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和習俗。
“在文學館里,我感覺到生命活了、文字活了,時光也活了。”《青年文學》主編張菁說,文學是幫助大家更好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可以帶我們從過去走到現在,更可以帶我們走向未來。“大家在文字中看到了我們共有的情感,也看到了我們共同走過的路。我相信契合的人終究會相遇。”
“大海是我向往的另一片草原,草原是我已經擁有的一片大海。”索南才讓用詩意的比喻,闡釋了文學創作與腳下大地的深切聯系。“當我看見北部灣外這片海洋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只要我們能夠站在大海上、站在草原上,能夠感受到腳下的這片水域、這片草地,能夠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從中汲取它真正的力量,我們創作的源泉就永遠不會枯竭。”
“以往參加中外交流活動,英文往往是主要語言。而這一次全程是中文,這一點讓我觸動很大。”蔣在談到,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文學不僅僅是個人故事的載體,更是連接世界的線條。當我們和東盟作家圍坐在一起談論文學的時候,我們早已擺脫了文化、地理的桎梏,語言在此不再是交流工具,而有一種‘因為你也寫作,所以你一定明白’的默契。這是我們對人類共同精神棲居地的一次勘探和靠近”。
“來到這里就像回到家里一樣。”走在佛山街頭,看到臨街商鋪擺賣的粽子,越南作家曾原健談到,自己的祖籍就在廣東清遠,家人至今保持著在廣東時的生活習慣,比如吃粽子、看舞獅等,而他也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沙愿颯·萬猜耶德表示,佛山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讓他深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在這里得以相互融通。泰國作家賈薩尼·泰頌提談到,對于年輕作家而言,能像這樣相聚一堂,深入了解彼此,可以促使大家創作出更出色的作品。
中國作家陳崇正表示,在與東盟作家的交流中,他近距離感受到作家們對嶺南文化的熱情,“東盟青年作家群體中有很多華裔,這次活動也能夠有效激發他們對廣東文化、嶺南文化的興趣。希望更多東盟青年作家關注嶺南、書寫嶺南,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讀懂中國”。
中國作家朱鐵軍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深厚,此次活動有助于讓外國作家更好認識和了解中國,“也讓我們備感文化自信所帶來的民族自豪感。文學跨越了國界和語言,讓我們和世界緊密相連”。
“和東盟作家們在一起交流,知道了他們在想什么、寫什么、關注什么,這對我的寫作來說非常有意義。”中國作家小昌說,這種交流能讓自己獲得一種世界性的視野,“也讓我們知道,還有很多人在和我們一起,和這個世界通過文字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活動雖然已經結束,但中國與東盟青年作家結下的深厚情誼永遠不會褪色。下一次重逢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那時,大家定會帶著新的創作成績與人生感悟再度相聚,讓跨越國界的文學對話成為照亮彼此的永恒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