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中國文學事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活動現場
5月29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上海文藝出版社主辦,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協辦的第十四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頒獎儀式在上海世紀出版園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邱華棟出席活動并致辭。上海市作協主席、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闞寧輝,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文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思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吳俊,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文貴良、羅崗、呂新雨、黃平,上海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黃德海,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宏偉,上海文藝出版社黨委副書記、副社長李偉長以及項靜、李靜、韓松剛、王炳中、宋聲泉、朱羽、王雪松、汪雨萌、楊宸、王瑞瑞、危明星、胡哲、邱田、謝尚發等十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代表參加活動。活動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主持。
邱華棟致辭
邱華棟在致辭中對獲得本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的青年學者表示熱烈祝賀,對上海方面提供的支持與協助表示衷心感謝。他談到,20多年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的獲獎作品涵蓋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各個領域,體現了青年學者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見證了青年學人的成長與進步,為文學研究新力量提供了展示才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對于青年學者來說,這遠非一項榮譽稱號,是激勵大家在學術研究征程上砥礪前行、披荊斬棘的重要坐標,承載著廣大學界對青年人志業理想、治學態度、耕耘付出的嘉許與認可,是青年學者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自我校準的學術標尺。獲得本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的5篇作品,涵蓋文學史研究、經典再闡釋、新時代文學批評等方面,剖析深刻、觀點新穎,他們與往屆獲獎學者一樣,是新時代青年學者中的佼佼者,是中國文學事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闞寧輝在致辭中談到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的設立,是為了弘揚唐弢先生的學術精神,激勵青年學者進行文學研究。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的頒獎活動落地上海以后,至今已成功舉辦4屆,見證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文學批評家和文學研究者脫穎而出,并持續活躍在學術一線和文學現場。他表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將持續創新機制,搭建平臺,拓展空間,繼續支持青年評論家深入開展新時代文學研究,“給一流新人搬椅子,給一代英才搭梯子”,積極打造新時代文學出版學術共同體,推動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出版向高峰邁進。
陳思和作為評委代表致辭,他表示,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舉辦十余年來,對中國青年文學評論隊伍的建設起到了很好的培養和塑造作用,正如“定海神針”和“指揮部”。這就對評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評委們以更加公正、更加全面、更加前沿的學術視野來組織評選,選出能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和研究事業有引導作用的優秀作品,以堅實的文學評論隊伍塑造良好的當代文學生態,形成良性循環。
吳俊代表第十四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評獎委員會宣讀獲獎名單及授獎詞。李靜的《學院體制與數字時代知識轉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再定位(2014—2024)》、王雪松的《視覺形式與中國新詩文體建構》、韓松剛的《“人”的辯證法——從〈平原〉到〈歡迎來到人間〉》、王炳中的《“精神勝利法”的退場與阿Q的“成長”》、李壯的《何以“真實”,如何“確定”:蔡崇達“故鄉三部曲”與碎片時代的文學可能》5篇文章獲此殊榮。
王雪松代表獲獎者發表感言,他談到,青年意味著學術人生的精神品質是矢志不渝的熱情,是銳意進取的激情,也是青春有愛的溫情。獲獎文章圍繞詩歌的視覺形式和文體構建做出思考和探索,意在說明,早期詩人文體意識的萌發和新詩視覺關系緊密,特別是印刷排版等傳播方式和技術的更新,使得視覺形式不僅成為新詩的傳播接受的重要路徑,也成為視覺形式的指示符碼。“我們每個人的研學路數不盡相同,但肯定都是受惠于師長學友,我想,青年學人不僅要追求學術的精進,而且要自覺繼承學術薪火相傳,學人有愛相助的傳統,以此跟各位青年同仁共勉。”
與會專家合影
頒獎儀式后,舉行了以“破界與重構:數字時代的人文復調”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十余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邱華棟在主持時表示,全球格局加速演變、人工智能提出挑戰、文學創作代際更迭,我們正面對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挑戰,新時代亟待文學創作與研究展現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回應。面對數字時代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出現的復雜變化,如何在時代之變的“破界”與“重構”、“迭代”與“疊代”中發揮青年的創造能力,需要青年作家學者保持及時觀察新現象、研究新問題的敏銳與神思,保持人的獨創性、原創性和個人性,時刻思考如何在時代潮流中觀看、認識、把握文學的發展方向。
與會者認為,處于以變局為常態的時代,文學創作、批評與研究出現諸多不確定性,面對技術迭代引發的人機共創、人機共評等現象,寫作者要堅守難以被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代替的“人的主體性”與“人的語言”,尋找科技和人文和睦相處之“道”。人工智能提供了均質化的信息環境,促使寫作者反思文學創作與評論的“上限”和“下限”何在,不斷重新思考批評何為、何為批評,如何在科技賦能的變化過程中守住中華文化的根脈,守住文學的“靈性”與“人性”。
作為2025年青年評論家系列活動之一,29日下午,“文學館·學術青年工作坊——中國當代文學的創造性:以‘八五新潮’為參照”活動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邱華棟及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曹友誼出席活動并致辭。來自上海本地及全國各地的十余位學者參會交流。工作坊分別由王軍、黃平、方笑一主持。
邱華棟表示,“八五新潮”以先鋒文學、實驗戲劇、新潮美術為載體,通過形式創新和觀念革命極大地豐富了文學藝術的審美疆界。其中,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匯聚一大批兼具先鋒意識與創新精神的作家、評論家,他們以敏銳的藝術感知與革新精神,獨特的學術品格與文學活力,持續為當代文學注入蓬勃的創新動能,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現場的重要坐標。如今在這所校園里共同探討“中國當代文學的創造性問題”,既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歷程的深情回望,也是對新時代文學廣闊未來的殷切期許,具有特殊意義。回望“八五新潮”,不僅要重新解讀前輩作家留下的文學佳作,更要錨定新時代提出的新命題,發掘闡釋新作家、新作品與新的文藝樣態,深入探討文學創新的實踐路徑,為新時代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曹友誼談到,1985年,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先鋒文學的浪潮、敘事實驗的突破、文化反思的覺醒,共同構成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圖譜。今天,我們以“八五新潮”為鏡,不僅是為了致敬一代人的文學勇氣,更要追問:在人工智能大發展等新語境下,當代文學如何延續這種創新基因?如何以更具創造性的力量回應時代命題?這恰與華東師大中文系“創作與研究并重”的傳統深度契合,期待本次工作坊以“八五新潮”為參照,在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中激活中國當代文學的創造性,開啟新的篇章。
“從當下回顧40年前,當時的年輕人遇見了特別好的文學環境”,作為曾深入參與“八五新潮”的作家,孫甘露在會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頗有感觸。回溯80年代中期,他有種“既置身事內,又置身事外”的感覺,既深入書寫生活,又因身在院校而對文學現場保持距離和客觀性。如今他在年輕創作者的身上重新感受到鮮活的、獨特的聲音,這也是青年一代非常可貴的品質。“無論是大數據、算法依賴,還是區塊鏈、人工智能,到現在到底有多少被納入文學史的敘事中?這恰恰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與會專家從“八五思潮”的歷史脈絡、獨特價值以及對當下的重要啟示等方面展開討論。羅崗、李宏偉作會議總結。
活動期間還舉行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作品集《突進的藝術與當代性的生成》《文化政治與民間性》新書發布會和“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進校園活動——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青年學者論壇”等,本屆獲獎者與華東師范大學的教師、學生和讀者們展開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