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鄉村主體的成長與人的現代化
中國鄉土文明的現代變革已成為當代文學創作的核心命題之一。新時代文學創作應聚焦于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現代化路徑,探尋鄉村在實現物質富裕后如何實現精神的提升,深化思索“人的現代化”這一核心命題。
西海固文學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深入探尋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語境中,提升鄉風文明,營造家風文化生態,創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呈現農民精神風貌的文學作品。“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此時代圖景中,西海固地區通過建設好人館、宣傳最美家庭典范,組織開展作家駐村和學雷鋒文學志愿服務等系列活動,鼓勵農民創作群體積極參與創作,以親歷者視角記錄現實生活與鄉土變遷。
寧夏特別是西海固多樣的文學陣地,營造了良好的創作氛圍。《朔方》《黃河文學》《六盤山》等文學刊物、《寧夏日報》《固原日報》等報紙,在寧夏作家心目中有著獨特的分量。西海固各區縣都有自己的文學期刊,構建起完善的文學發表與傳播機制,有效培育了區域文學發展環境。專業作家也多在報紙和期刊擔任編輯,他們憑借獨特的職業優勢與鄉土情結,有效地促進城鄉文學交流互動,并通過編輯改稿和結對子等方式迅速提升鄉村文學創作隊伍的整體水平。
創辦書院及文學工作室,點亮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帶動下,基層公益人士打造了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的公共文化新空間,并創辦各種書院及各種文學工作室。青銅峽作家之家、西吉木蘭書院、海原南溪書院等頗具特色的書院,融合公益活動及創意傳播的多種模式,開展文學創作交流活動,讓文化傳承真正走入農村生活。
持續完善文學獎勵制度,鼓勵文學創作。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學藝術獎、朔方文學獎、賀蘭山文藝獎,還有固原市近年相繼出臺的《〈六盤山〉文學獎評獎辦法》《固原市獲國家級獎項的文藝作品獎勵辦法》等獎勵政策,有效激勵了文學創作活動,推動了文學事業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通過舉辦頒獎典禮等活動,促進基層文藝人才之間、基層文藝人才與專業文藝工作者之間的深度交流,實現優勢互補與共同提升。
注重校園文學的育苗計劃,培育文學新人。寧夏文聯及作協相繼推出青創班、高研班等多元化文學人才培養機制,大量西海固寫作者受益。各中小學也積極組織了各種文學大賽,切實推進了校園文學的育苗培育計劃。西海固地區一直重視文學新人的培育,自覺開展相關活動并舉辦各種征文活動,讓文學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探索文學的創新發展模式,加快鄉村全面振興。西海固文學作為一種地域文學品牌,就是以文學為核心生產力,積極探索“文學+”模式,從研學、演藝、文旅等方面深入探索適合地域發展規律的文藝產業。各級政府部門通過開發特色文學主題旅游線路、建設標志性文學景觀、繪制西吉“中國文學之鄉研學地圖”等舉措,深入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在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同時,又鼓勵和支持以西海固文學為題材的影視劇、舞臺藝術及音樂作品等文化產品的研發與制作,激活鄉土文化基因。
西海固的基層文學創作群體不斷擴大,不斷深耕鄉土審美實踐,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在美好生活建設中的文化自覺與使命擔當,最終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內驅力。
(作者系寧夏大學文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