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宋代端午“艾”滿天下
    來源:北京晚報 | 劉海永  2025年05月30日08:27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回顧古代過端午節的儀式感,以宋朝最為隆重。宋朝在端午節放假一天,各種風俗既具驅邪禳疫的“生存儀式”,又是官民共樂的“嘉年華”。記錄北宋故都汴京風俗的《歲時雜記》說:“京師市廛人,以五月初一日為端一,初二日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從五月初一到端午前一天,街上開始叫賣桃枝、柳條、葵花、菖蒲葉和佛道艾草,到了端午當天,家家戶戶把這些植物擺在大門口,再配上粽子、彩色水團、茶酒一起供奉。

    《重午戲嬰圖軸》蘇漢臣(宋)

    《端陽故事圖冊》中的懸艾人 徐楊(清)

    端午辟邪種類多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提到的“端午節物”有:“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之所以用梅紅匣子,是因其引人注目,更具有喜慶祥和的節日感。

    《歲時雜記》說:端午節時,人們佩戴的“百索”(即長命縷等飾物)傳承自古俗。時局長期太平,民間習俗愈發華麗,百索的形制也多種多樣。《事物紀原》中解釋道:“百索源自漢代用朱紅色絲線裝飾門戶的‘朱索’,原本用于驅邪,后來演變為纏繞手臂的飾物。”又說:“用彩絲編織成索狀的是百索,而用來縫制衣物的則稱為‘五絲’。”戴百索的作用是“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色縷逐漸從原始的祈福功能中脫離,演變為兒童與女性群體中流行的臂飾。這一時期的五色縷以簡單的絲線編織為主,色彩搭配多遵循五行象征體系(青、赤、黃、白、黑)。至宋代,隨著手工業技術革新與市民審美提升,五色縷的工藝日趨繁復:絲線材質除傳統染色蠶絲外,開始融入珍珠、玉飾等貴重材質;造型設計上出現了同心結、盤長結等復雜樣式,并衍生出“珠兒結”“彩線結”等雅稱。后世以絲帶或者貴重金屬鏈條掛上銀鎖或者金鎖,上有“麒麟送子”吉祥圖案或者“長命富貴”吉祥字樣。這些,其實都是“百索”的演變物。

    端午節時,人們會剪裁彩色絲綢做成小符咒,爭相制作精巧的樣式,插在發髻上作為裝飾。汴京城里街頭巷尾常有叫賣這種符咒的,叫作“釵頭符”。東坡詞云“小符斜掛綠云鬟”說的就是它。《清嘉錄》卷五引北宋詹玠的《唐宋遺紀》說:“江淮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綃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禽鳥、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縠、鳳麟繭、虎絨、蛇排草蜥煬,又螳螂、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為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豆娘,一些地區稱做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有用艾草捏成老虎造型,最小的只有黑豆大小。也有人用彩紙剪出小老虎,粘上艾葉戴在頭上。

    用菖蒲鏤刻成小人樣,或者葫蘆形,午節插在門頭,或佩戴身上,可以辟邪。秦少游《端五詞》云:“粽團桃柳,盈門共壘,把菖蒲,旋刻個人人。”

    端午節時,人們還用赤、白兩種顏色的彩綢縫制成袋子形狀,再用彩色絲線將袋口穿起來,抽緊絲線后袋口會自然綻開成花朵的形狀。民間習慣將稻米和李子放進這種彩囊里,隨身佩戴,稱為“道理袋”。這種赤白袋子如果不放稻米和李子的話,當作飾物佩戴在身上可以消除口舌之災,釘在家門上,亦然。

    仕女爭穿“艾虎衫”

    宋朝端午節,艾草“滿天飛”,老百姓要買艾草,或者編織成艾人、艾虎,或者直接插在門上。還有商家繪制張天師的畫像售賣,用泥土塑成張天師像——以艾草扎成頭部,用大蒜當作拳頭,擺放在家門口驅邪。傳說張天師因善驅邪魔,被奉為端午守護神。蘇轍《學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皇太妃閣五首》說:“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縈堯母門。”

    艾虎是用艾草編織或泥塑成的虎形裝飾,虎在傳統文化中象征勇猛驅邪,以艾為張天師坐騎之虎,成了辟邪神器的加強版。相傳他于每年五月初五騎艾虎出游,以菖蒲為劍、艾草為虎,鎮壓“五毒”,所以艾虎逐漸成為驅邪納福的象征物。宋朝京城仕女穿著用艾虎紗制成的衫子,這在當時是很重要的節俗。宋代劉克莊《乙卯端午十絕》曰:“兒女需京纈,經時買未歸。似嫌無艾虎,不肯換生衣。孩子們吵著要買京城特產的纈紋布料,出去買東西到現在還沒回來。他們好像嫌棄沒有艾虎圖案的衣服,連新做的夏衣都不肯換上。為祈求孩童平安,這一習俗后來還在民間演化出“虎頭”系列服飾與玩具。

    端午節時,京城里的男女都會在頭上簪戴各種飾物。這些飾物有的是用彩色絲綢或紙剪成的艾草形狀,有的則直接用真艾草制作,并在上面裝飾蜈蚣、壁虎、蛇、蝎子、草蟲等圖案,還有張天師的畫像。此外,人們還會制作石榴花、萱草、杜鵑花的假花,或者用香料制作仿真花。

    除艾虎和各種飾物,北宋在端午節還有“驅墳香”。北宋溫革《瑣碎錄》載:“五月五日,取浮萍草,日曬干。二月收桐花,和夜明砂合搗末,作香印,燒堂中,辟蚊蠓。一云五月皆可采。”端午節正值初夏,濕熱多蚊蠓,此時采集浮萍曬干后,適合后續制香。春季桐花盛開,香氣濃郁,可能用于掩蓋蚊蠓異味或干擾其嗅覺。夜明砂實為蝙蝠糞便,因含特殊成分,氣味具有驅蟲效果。將浮萍、桐花與夜明砂研磨成粉,混合均勻,用木制香印模具壓制成篆文形狀的香篆,這應該是古代的“驅蚊香”!

    解粽輸贏有樂趣

    宋朝粽子花樣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歲時雜記》載:“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葉裹黏米,名曰角黍相遺,俗作粽。”宋代的粽子不僅僅是裹著糯米,或加之以棗或加之以糖,甚至有的還有加之以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類。在宋代一度流行用燒過的艾草灰淋汁煮粽子,顏色如金,人們稱之為“角黍包金”。還有的以艾葉浸米裹,稱之為艾香粽子。

    在宋代,端午節還稱為解粽節,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說:“京師人以端午日為解粽節,又解粽為獻,以葉長者勝,葉短者輸,或賭博,或賭酒。”吃個粽子,還充滿了諸多樂趣,一枚粽子瞬間成了道具,誰拆開的粽葉長誰贏。

    端午的水團與粽子一脈相承,也是五色,同樣是寄寓著百姓對屈原的美好懷念。有的做成五彩人形、動物、花卉、果實的造型。其中最精致的要數“滴粉團”,會在糯米粉中加入麝香增添香氣。詩人張耒在《端午》詞里寫道:“水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這描述的是一種浸在冰水里、裹著砂糖的透明水團,常與粽子、松子混合食用,口感清涼甜美。還有一種“干團”,無需水煮直接蒸制。

    按照《歲時雜記》所載,端午果子是“以菖蒲、生姜、杏、梅、李、紫蘇皆切如絲,入鹽曝干,謂之百草頭。或以糖蜜漬之,納梅皮中,以為釀梅,皆端午果子也。”

    端午時節,天氣轉暖,蟲子開始活躍,食物需要保管好,避免污染。在宋代端午節出現了菜罩子,“都人端五作罩子,以木為骨,用色紗糊之以罩食。”這種菜罩子至今還在開封百姓家使用,只不過材質有所改進,用鐵絲換掉了木頭,用窗紗縫制成瓜皮帽的形狀可以直接罩在餐桌上或者食物上,通風又避免蚊蠅干擾。

    鄰里要相互贈送粽子,是宋朝端午節的一個習俗。朝廷也不例外,皇帝要賜百官制服一襲,賜衣并不是一件,而是從外衣到內衣一套。此外,皇帝還會給朝廷大員贈送兩把“銀裝扇子”。

    送扇子宮廷民間皆流行。大部分的扇子市場在汴京潘樓下、麗景門外、閶闔門外、朱雀門內外、相國寺東廊外、睦親廣親宅前,扇子樣式很多,“造小扇子,皆青黃赤白色,或繡或畫,或縷金,或合色,制亦不同。”端午節的扇子又被稱作“避瘟扇”,歐陽修《皇后閣五首》寫道:“畫扇催迎暑,靈符喜辟邪。”古代沒有如今的電扇和空調,扇子是人們度過盛夏的重要物件,同時也寄寓著降火消災、萬物生長以及地豐產、人健康的祈望。端午扇上常見的繪畫題材之一是農歷五月盛開的花卉植物,多是蜀葵、石榴花、萱草、梔子花,所以被孟元老稱為“花花巧畫扇”。

    在京師賣扇子的市場還賣小鼓,端午節流行送小鼓,自五月初一日開始,富貴之家多乘車前去批量購買,用來饋贈親朋好友。小鼓懸于梁架或置臺座上或是撥浪鼓或雷鼓,其制不一。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大香视频伊人精品75|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院国产精品|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 成人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99精品福利国产在线导航|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福利姬在线精品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久99久精品免费视频热77|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91精品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剧情|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