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廷:網絡文學經典化的學理路徑 ——在大眾評論、原生理論與總體文學史三維空間里推進
網絡文學的批評標準與評價體系問題、網絡文學的經典化問題是近十年來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但議論紛紛,尚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后者,不同學者出于不同的視角、方法,得出差異極大的結論,不過圍繞經典化問題的學術探討也提升了網絡文學的研究深度。既有研究存在以下幾個共同特點:在文學批評層面,評價主體及其持論依據多具有精英化取向,即專業學者依然在傳統文學的坐標系里審視數字媒介時代的文學活動;在文學理論層面,從理論到批評的傾向明顯,這些理論既可能是傳統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理論的創造性借用,也包括超文本詩學、粉絲文化和媒介環境學說的跨語境闡釋;在文學史層面,很多學者用“發展史”代替“文學史”,并用資料匯編和作品批評選本的方式臨時“占位”,普遍認為網絡文學史的寫作“時機未到”。
在我看來,網絡文學的評價標準和經典化應當重視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自下而上”地開展研究工作,暫時懸置“誘人”的理論,從文學作品、大眾評論和文學事件等文學活動實踐出發;二是采用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原則,即在大眾評論、原生理論和總體文學史的三維空間里推進“網絡文學經典化”這一學術命題。
大眾評論:在經典化過程中發揮地基作用
數字媒介顯然是推動網絡文學大眾化寫作的重要動因,其消除了寫作者專業、學歷、性別、職業等方面的身份限定,也賦予讀者大眾參與文學批評實踐活動的權力。那么,什么是大眾呢?學界對大眾的認定往往局限于普通讀者,進而將他們圍繞網絡文學作品的評說歸結為大眾評論(或網絡批評、網生批評)。其實,除了普通讀者,網絡作家、網站編輯等“專業”群體也應該被納入進來:前者基于創造經驗的、指向敘事的文學理念往往更具體、更有效,如憤怒的香蕉(曾登科)、跳舞(陳彬)、流浪的蛤蟆(王超)等網絡作家在知乎平臺上的“解答式”評論常常一針見血地回答讀者疑問;后者則能更好地把握行業發展動態和法律制度,在網站評論板塊設置、商業機制、產業化途徑等方面更具發言權,閱文集團、龍的天空論壇、17k小說網等都在此方面作出重要探索。從大眾的評論形式上看,不論是“即興式短評”“體悟式點評”,還是“鑒賞式長評”都應值得重視。這些評論文字可能存在于商業文學網站中由段評、本章說、書友圈構成的“章說系統”里,也可能在豆瓣讀書、百度貼吧、新浪微博、微信公號等相對獨立的網絡陣地。大眾評論實踐實際上發揮了網絡文學經典化的地基作用,學界在推選作品、設立標準、遴選典型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這座富礦。
與印刷媒介時代文學批評的單向性不同,網絡文學的大眾評論是多向的、交互的,無論是黎楊全強調的活態文學觀念、社區性及“2.5次元的文學”,還是李強提出的“鏈接性”,都能在大眾評論的交互性上呈現出來。網絡文學經典化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這與評論文字的無限衍生、交互有著密切關聯。更進一步講,大眾評論動態交互特點還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始終伴隨著創作,用揚州大學姚文放教授的話來說,這是一種生產性批評。其生產性體現在大眾既能在評論過程中不斷為作家提供素材和寫作思路,還能創作同人文本,將批評與創作融為一體,這就引發我們思考:網絡文學經典化,除了作家筆下的主文本,是否還應該包含伴隨文本、副文本?二是大眾評論往往包含著消費行為,大眾評論推動網絡文學經典化除了依靠文字傳達觀念,還能夠以多樣的消費行為標記自己對作品的支持度,點贊、角色紅包、打賞等就是最直觀的表現。三是大眾評論往往與大眾的觸覺有著密切關聯,手指與屏幕的接觸,是內在的觸覺意識和外在的觸覺符碼的統一,超越以視覺為主導的傳統批評而指向一種可稱之為“觸覺批評”的新批評范式。
網絡文學經典化是一個逐層篩選的過程,大眾評論在這一過程中起到最基本的支撐作用。無論是文學網站的排行榜,官方組織的“影響力榜單”,乃至于多方合作舉辦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活動,都是以大眾的評論意見及相關數據為支撐。更為重要的是,大眾群體在各類社交媒體的推文傳播,有助于推動建設中國長期以來并不完善的書評系統。書評系統的價值不僅能夠讓更多國內外讀者迅速了解網絡作家的寫作特點和作品的敘事內容,還是后期視聽轉化、游戲改編等產業化的重要參考。
原生理論:從大眾評論實踐中進行理論凝練
大眾評論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和具體現象的闡發層面,網絡文學經典化還需要從感性言說提升到理性的理論建構層面,這就涉及創作規律的總結、理論話語的生成乃至于美學范疇的凝練等多個方面。基于大眾評論的、網絡空間生成的原生理論,是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理論范式。崔宰溶在《網絡文學研究的原生理論》中指出,所謂原生理論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原住民自己的理論,它所強調的是對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將大眾的思維提升到“理論”高度。原生理論常常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體的話語生產,一是對網絡小說敘事語法的規律總結和網絡文學產業發展方向的預估。批評話語往往以“話語簇集”的形式呈現,如圍繞著“爽文學觀”,大眾群體在網絡空間里提煉出“金手指”“瑪麗蘇”“代入感”“升級”等話語,這些文論“關鍵詞”已被逐步應用到學術生產體系中。同時,原生理論往往建立在幻想類、歷史類、現實類等網絡類型敘事之上,指向大綱和細綱設定、爽感表達、人設技巧等方面的規律,如齊橙從工業題材的“硬核”敘事出發推及所有題材:小說題材的區分,其實就是原生理論內在邏輯體系的區分。
大眾總結出的批評話語往往是本能的、直觀的、經驗的且不成系統、比較零散,因而需要專業批評家、理論家的“入場”提煉,使之成為公認的學術話語。目前,學界逐漸認識到原生理論的重要性,或以“粉絲學者”的姿態從大眾評論實踐中進行理論凝練,或進行合作式的“理論生產”。最為常見的合作方式是專家學者對網絡作家、編輯及網站負責人進行訪談,誕生了《大神的肖像:網絡作家訪談錄》(周志雄)、《創始者說:網絡文學網站創始人訪談錄》(邵燕君)、《網絡文學的合作式批評(浙江篇)》(單小曦)、《對話:走向網絡文學經典之路》(李瑋)等成果。透過對話,網絡文學相關從業者的觀念主張、批評理論得以展示和總結,原生理論得以完善、豐富。正是對原生理論的重視,學界擺脫了長久以來文學理論的“場外征用”及由此導致的“強制闡釋”,中國新媒介文論話語范式因而得以成型。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合作式研究”的策略正在得到“推廣”,如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組織開展的“閱評計劃”,就不再是傳統的、以專業批評家為核心的作品研討會,而是給予平臺負責人、編輯、專家、粉絲讀者充分的發言機會,這顯然能夠更為全面地呈現文學創作、接受、傳播的真實情況。
經過大眾評論的篩選、原生理論的合作式生產,網絡文學的經典化問題雖然沒有得到徹底解答,但也為我們指出一條相對清晰的學理路徑,并在一些局部得到驗證。如網絡懸疑推理小說作為網絡小說中的重要類型,其評價標準及其經典化問題在大眾評論和原生理論的觀照下已有初步的答案,具體來說包含智性、社會性和批判理性三個層面:一是故事好看,即懸疑設定、解謎策略、人物塑造等方面能夠滿足讀者的閱讀快感,推理邏輯有著超凡之處;二是能夠反映廣闊的社會內容,尤其是將社會現實問題納入文學敘事中,以一種同情、悲憫的文學品格打動讀者;三是超越低層次的欲望寫作模式,上升到理性批判層面,引發人們深層的思索,乃至于推動社會的法治建設、文化心理等社會議題的解決。
總體文學史:超越傳統的、靜態的文學史編寫模式
與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相比,文學史作為文學經典的生成機制和價值載體,其對文學經典的塑造、定位往往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權威作用。網絡文學經典化同樣離不開文學史為其“背書”,但現有的文學觀念、評價標準又很難將網絡作家、作品納入其中。精英化的文學史觀念,如將作品的原創性、陌生化和思想性視作能否入史的標準,就會遮蔽通俗文學、網絡文學的藝術價值,造成今天網絡文學經典懷疑論和網絡文學不能寫史、入史的偏見。這種主觀決定論的、靜態的、片面的文學史觀需要改進,即由專業批評家、學院派文學史家主導的傳統文學史寫作,轉向吸納包括大眾評論、原生理論在內的總體文學史構建,這一范式重構應當在網絡文學史料和文學史編纂方式上得到重點呈現。
網絡文學的史料豐富多樣,除了上文提及的大眾評論,更包括網絡文學論爭、對話、大事件等。在網絡空間里,很多網文愛好者基于自己真實的閱讀體驗、從業經驗,撰寫網絡文學閱讀史、網絡小說類型發展史、文學網站變遷史乃至網絡文學簡史。盡管這些“史”并不追求資料的全面、理論的深刻和體例的規范,論述過程中也不講究客觀公正,但能夠在頗具個人化的評論中揭示著局部的真相。在網文編輯、網站負責人乃至網文作者參與下,網絡文學史寫作呈現出開放、多元的面向,并與專家的文學史寫作構成互補關系,為最終“成熟的”網絡文學史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weid(段偉)費時一個多月在龍的天空論壇撰寫的長文《一部標簽的豐富史,一則原創小說類型談》堪稱代表,該文不但回顧了網絡玄幻、武俠、穿越、重生、現實等類型小說興起的背景、代表作品,還從一個閱讀者、網站運營者的角度明確回答了“網絡小說是什么”“為何網絡小說的核心是類型小說”“類型小說重現的背景”“類型小說的商業優勢”等問題。同時,網絡空間中的論爭和事件也應受到足夠重視,如圍繞“玄幻事件”“文以載道”“九州香蕉論”“55斷更節”等論爭應當成為文學史寫作的重要材料。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文學史料的挖掘,推動我們采用網絡民族志(網絡中的田野調查方法)的研究策略深入寫作、評論現場,在書評區、讀書論壇獲取一手資料。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在其詮釋學著作《真理與方法》中首先提出“效果歷史”的概念,這一概念后來成為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來源。但在印刷媒介時代,接受美學所期待的效果史、接受史、批評史、文學史寫作面臨著真實的困難:普通讀者的閱讀經驗和評價活動難以及時呈現,期待視野和召喚結構的完型往往只能停留在觀念層面和少數專業批評家的筆端。數字媒介給予大眾發聲的機會,也使得總體文學史寫作成為可能,因而總體文學史的編纂方式應該超越那種傳統的、靜態的文學史編寫模式,更多地體現出鏈接性特征。如同網絡文學的社區性、交互性,總體文學史應當同樣以動態性、開放性、數字性的形態呈現。唯其如此,網絡文學經典化才能以符合其本身特質的方式最終完成。更為重要的是,由大眾評論、原生理論、總體文學史構成的學理路徑,不僅能夠為網絡文學的經典化命題提供“解題思路”,也能為網絡文藝、新大眾文藝的評價標準、經典建構、學科建設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