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上電視還需要更多想象力
近日,以微短劇形式講述南洋華人奮斗史的《獅城山海》在央視八套播出,獲得次黃金時段收視率持續領跑全部頻道的成績,引發業界關注。
微短劇上電視是從2023年12月開始的——《風月變》登陸湖南衛視,成為國內首部上星的微短劇。2024年8月初,廣電總局出臺政策,強調要推動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在電視大屏播出,微短劇上電視更成大勢所趨。湖南衛視在晚間時段開辟微短劇劇場“大芒劇場”,與芒果TV聯動推出“夏日微甜之旅”特別編排。東方衛視也在電視端推出日播微短劇展播帶“品質東方·微劇場”,展播約30部優質微短劇。劇場化播出,讓微短劇有了相對固定的時段和板塊,更有助于收視期待的產生與發酵。
微短劇“登陸”電視大屏,不僅是技術與形式的突破,更是藝術傳播媒介和大眾觀賞習慣變遷的生動注腳。縱觀影視發展歷程,一種藝術內容在其他平臺播映,實現跨媒介傳播,早已有之。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就是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拿手的京劇片段。20世紀50年代,電視剛剛出現時,電影又成為電視的“座上賓”。由于一開始電視臺尚未形成穩定的生產機制,生產的電視節目、電視劇等數量有限,難以滿足播放需求,因此電影成為電視臺填補節目空白的重要選擇。2004年,擁有龐大存儲空間和自由點播模式的視頻網站出現,為影視作品的傳播提供了新平臺。這幾次內容遷移都是成熟藝術樣式為新平臺提供內容支撐。而微短劇上電視,距離這個藝術門類誕生只有幾年光景。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與新媒介的普及、大眾觀賞習慣的轉變、微短劇的迅猛發展等有關。移動互聯網時代,大眾日常生活和娛樂越來越依賴手機小屏,適合手機娛樂的短視頻平臺崛起,滿足了觀眾在碎片化時間內的娛樂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觀眾的觀賞心理發生變化,從追求情節完整向追求情緒滿足,從長期關注向即時消費轉變。原來很多觀眾會對一部作品持續關注一段時間,甚至可能跨越數月。他們更注重情節的完整性和邏輯性,會隨著劇情的推進逐步深入理解故事和人物。而現在的一些觀眾更希望在短時間內看完一個故事,獲得情緒滿足,實現娛樂和放松。
觀眾觀賞需求的變化又影響著內容產業的創作邏輯發生改變。微短劇敏銳追蹤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審美傾向和欣賞習慣的變化,具有輕量化、快節奏、強互動等獨特優勢。尤其是近兩年,隨著相關主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微短劇內容品質顯著提升,更是展露出與電視劇互為補充的發展潛力。中國視聽大數據(CVB)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劇在省級衛視播出,收視規模超5億戶次,微短劇在電視大屏端取得良好收視效果。
此外,傳統電視發展面臨挑戰,也是其選擇擁抱微短劇的催化劑。互聯網時代,網絡視頻平臺憑借豐富的作品資源、便捷的觀看體驗以及個性化的推薦算法,俘獲了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心。而相較之下,傳統電視的播出時間固定,內容選擇有限,互動性不足。互聯網廣告市場的分流也影響了傳統電視媒體的盈利,資金不足又會影響高質量內容的持續產出。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電視臺及時思變轉型,積極擁抱新興媒體和新興內容,不斷提升內容的質量和吸引力。而播出微短劇或可為電視臺帶來新的商業機會,不失為一種創新探索。
微短劇上電視,已成大勢所趨。但這不是將已有作品從視頻平臺平移到電視臺那么簡單,其中還面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電視是橫向大屏,而當下的微短劇有相當一部分是豎屏內容。有的電視臺在播放豎屏微短劇時,把橫屏切割成三部分,只取中間部分播放微短劇,兩邊空白部分用虛擬背景填充。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屏資源的浪費。也有電視臺在兩邊空白處引入彈幕,呈現與播放劇情同步的互動評論,提升觀看的趣味性和參與感,但也有觀眾認為這樣會分散注意力。如何在橫屏上展示豎屏內容,對畫幅進行更優的設計利用,有待進一步探索。再比如,不同微短劇時長、集數差異較大,有的作品上百集、每集一兩分鐘,有的作品只有幾集,每集十幾分鐘。不同內容如何排播,對電視臺來說也是新問題。目前來看,電視臺的內容排播和宣傳營銷還較為隨意,尚未總結出更行之有效的模式或經驗。
微短劇上電視遇到的問題,實際上是專為視頻網站播出制作的微短劇在形式、內容上與電視端不適配所致。通過產業改革來塑造大視聽生態,是未來視聽行業的發展方向。微短劇上電視不僅關乎電視臺的內容布局,更涉及多媒體平臺的戰略發展。若想要微短劇在電視端發揮更大文化能量,還需將微短劇放在整個電視臺乃至大視聽生態的發展背景之下,在創作、播出全流程結合電視端、網絡端、手機端的特點和需求進行考量,滿足不同平臺觀眾的觀賞需求。比如,湖南廣電把發展微短劇提升為集團戰略,將逐步實現橫屏微短劇精品內容在湖南衛視與芒果TV雙平臺播出。上海廣播電視臺與中國網絡視聽協會聯合啟動“中國微短劇品質東方計劃”,聚合多方力量探索“微短劇+”的創新模式。微短劇上電視,還需要更多想象力。
(作者:鄭小異,系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藝術系講師)